一起走过日子
2012-03-07李朝军等
李朝军等
难以磨灭的记忆(本刊原副主编、现任拓维集团教育研究中心总经理李朝军)
当编辑邀我针对杂志创刊十年应有“文字表示”之时,我一时惊诧:十年了?眨眼问,我们共同创刊的“孩子”已满十周岁,惊,喜!怎能一言概之。
时光恍如昨日,没来得及梦中留香,却早已拓出抹不掉的记忆。
始终不能忘怀的是来自专家给我的触动。当我以编辑身份采访行业泰斗何克抗教授时,曾三进其家,看到国内第一位信息技术学博导的家竟如此简陋,心中敬意顿生。而手捧被何教授用近似正楷的小字修改得密密麻麻的稿件时,我心底更有了难言的触动。其间无论是内容的修改,还是勘误措辞,甚至每一个标点的终止,都被何教授做了认真的标注,我的心被彻底打动了。半个月的接触中,我领略到了一位学者的治学严谨。
记忆犹深的是对山东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地采访。近两个月的行程中,我和阮滢等一行4人走遍了山东的17个地市。从校长到普通教师,从市教委领导到区信息中心主任,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线真情的呼唤。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淄博桓台实验小学张校长的一番话:“我从教这么多年,还第一次遇到这么认真到基层来了解一线的教育媒体,我们欢迎更多的媒体走下来了解真相,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听别人谈经验唱颂歌……”是啊,我们太需要“沉”下去了。杂志应该是一座连通上下的桥梁,承载起开拓视野、引导思路、发现问题、启迪创新的责任。
由于工作变动,我离开杂志社五年了,但那些曾经让我感动的人和事,那些让我灵感喷薄、使我合笔疾书的场景却历历在目。
在杂志社工作的日子是快乐的,更是美好的。衷心祝愿杂志越办越好,祝福我的朋友们一路安康!
曾经一起成长的日子
(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刘向永)
人生之中,往往因为一件偶然的事就有可能改变一生,到北京工作以及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实习就这样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进入杂志社的时候,我只是一个身处象牙塔的在读硕士生,之后我利用采访、约稿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一线教学和教师,有了更多直观和真实的感受。记得,2003年策划《信息技术教育风雨20年》专题,当时我们三位编辑一丝不苟地细致访谈并且收集了大量资料后,反复酝酿推敲撰写而成。就是这期精心策划的专题成为了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不可复制的经典,后来许多教育技术杂志和专著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时都将其作为引用和参考。
专题是本刊自创刊之时起就一直坚持的特色。通过专题栏目,杂志发出了媒体人的声音。之后编辑们集体创作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理性反思》获2003-2005年度全国教育报刊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一等奖、《走过十年》获2008-2009年度中国教育期刊优秀作品编辑专题类铜奖、《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见证基础教育信息化巨变》获2008-2009年度中国教育期刊优秀作品编辑策划类铜奖。一本专业期刊,获此殊荣,当属不易。
爱之深,念之切。真心地希望杂志能够成为专业领域的精品期刊,超越过去,开创新的辉煌。
为何我要把你如此珍藏?(湖南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肖焕之)
自2005年以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直被我珍藏在两层书架里。为何我会将她如此珍藏?
因为一些记忆,保存自己对岁月的感怀。当年,我作为一名从农村普通中学调入城市省示范性高中不久的信息技术教师,第一次看到来自专家和同行写的文字,激动、兴奋之余爱不释手。之后,是她一路相伴,帮我消解喧嚣浮躁、让我回归和煦平静。
因为一份情感,寄托自己对学科的热爱。我经历过专业领域的多年飘荡与迷茫,更懂得这份杂志对一线教师专业指导的重要性。她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交流会所、知识宝典、专业导师和心灵家园。
在创刊十年的特别日子里,我该如何纪念呢?打开书架,我翻阅一本本期刊中的旧文章,让她在漫漫岁月中流淌着她特有的清香、恬静;我擦净一叠叠期刊上的灰尘,让她在风烟俱净中澄澈得如一汪清水,时而让人回味沉醉、时而让人静心小歇。纪念是为了释怀,释怀是为了能盛满下一个十年的辉煌……特别的H子里,我期待她继续保持前瞻性视野,用鲜明的主题策划、新锐的课程建设和开拓的技术应用等方面文章来润泽教师的心灵。
思想的传播机(广东华南师大附属小学吴向东王继华)
从2007年在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我们懂信息技术吗》开始,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这本杂志上共发表了12篇文章。正因为得益于杂志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中的影响力,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做法才得以更好地传播。
2010年1月,我们关于“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第一篇文章发表时,杂志联络了国内一些知名的教师、教研员和学者进行专题讨论,激起了不小的反响。随后,我们又把“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成系列地发表在杂志,不断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读者提出的质疑。一年过去了,还有老师在不断地围绕这一话题与我们交流。这些交流无疑加强了思想的碰撞。正因为杂志的学术气质,才吸引了这么多的教师来阅读、来撰稿。
一份教育杂志的生命力在于她对教育实践的尊重,和她对从教育实践中生长出来的理论思想的扶持和传播。这本杂志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衷心感谢!
走近名师只因有你(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南庄中心小学谭瑞贞)
我有幸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走过快乐而充实的十载春秋。杂志最吸引我之处就是专题策划。由于某期策划,我认识了一位名师,还有幸与他面对面交谈。
杂志2011年第2期推出了《“电子书包》小荷又露尖尖角》专题策划。我所在的学校是广东佛山禅城区“智慧校园”的示范性学校,2011年底建设智慧教室,电子书包即将进入课堂,因此我本身对电子书包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没有亲身体验它的功能,对于操作、管理、维护、应用等问题更是无从知晓。通过阅读这期专题,我了解了电子书包的发展状况,其中上海七宝中学陈圣日主任所撰写的《“电子书包”服务体系的初步建立》让我印象深刻。要是能和作者见面畅谈,该有多好呀。
机缘巧合。2011年5月,我参加香港第四届资讯科技展示活动,陈圣日主任也到会演讲《电子书包在移动教学上的应用》。知道这个消息后,我高兴得快要跳起来,心情很激动,我终于有机会可以见到这位上海名师了。会后,我主动向陈主任请教,陈主任言语真诚,娓娓而谈,谦虚随和,令我茅塞顿开,醍醐灌顶。陈主任还鼓励我多学习、多实践,以后在电子书包应用方而多与同行交流。
此时回想此事,心存感恩。感谢杂志,让我了解新知,开拓视野,有幸聆听名师教诲,有章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共进、风雨同程。
你!改变了我的选择(江苏如东县拼茶镇浒澪小学周建峰)
信息技术老师这样一个角色,曾经让我一度找不到方向,深感茫然,甚至想转岗。制作课件、做网站占用了我大量时间,学校里几乎与“电”扯上关系的
事都会找上我,甚至某班教室日光灯不亮了,都打电话给我……我终日操劳于日常的琐碎,俨然勤杂工。然而,开学初的一天,我照例翻阅新来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9期),看到了《9月,与幸福“不期而遇”》这个专题,其中的很多事例何尝不是我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找回自己的心灵家园》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最深。从那之后,我开始将自己日常工作梳理顺畅,把自己从琐事中解放出来,不再事必躬亲,于是就拥有了更多的自我空间来提升专业素养。伴随着个人提升,各项成绩也纷至沓来。2011年5月本县《如东快报》刊登《“电脑专家”周建峰》一文,介绍了我的个人事迹。享受了成功的愉悦之后,我日渐寻得了自我,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那种独有的幸福。
如今的我,依然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但因为你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变了我的选择!我不再为自己的选择而徘徊犹豫,我的脚步铿锵,目光如炬。
十年启示录
(江苏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包士娟)
今年也恰巧是我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我是迎着新课改,在刊物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信息技术教师。
2010年第3期边楚女老师写的《用语言打动孩子的心》,让我感同身受。学生上课开小差是常有的事,但边老师却应对自如。一位学生在上课时经常望向窗外,边老师笑着对他说:“你在看窗外的风景,我在读你的心情,风景那边独好,我的心情因你而变。”这段充满诗意的话逗得学生笑了起来。边老师的做法让我眼前一亮,我将她的方法用于实践,效果立竿见影。让我不得不深深地感谢贵刊,潜移默化地给我的工作带来了无数的改变。
贵刊的成长,也见证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祝明天更美好!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福建宁德师院附小肖克成)
年轻就是希望(江苏扬州市邗江区李典学校鞠福云)
2009年的一天,同办公室的一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捧着一本刊物在读,一边读还一边说:“不错,不错!”是什么好刊物?我一看,原来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乍看刊名与我所教的语文课不对口,所以我看了便往回走。那位信息技术教师拉住我说:“你别走,上而有你看的东西呢,‘教育博客和‘课程整合栏目办得绝对好,不信你可以看一看。”是吗?我接过他手中的刊物,将信将疑地看起来。
记得当时读的是王晓凤老师写的《这位学生在乎》。在阅读过程中,我和作者一样被深深感动着。紧接着,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教育博客”和“课程整合”上的所有文章,因为我发现,上面的文章大多来自一线教师,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看多了便有了写作冲动。2010年,我也开始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感动写下来,向杂志投稿,并得到了栏目编辑的悉心指导。
在此,我并不想对刊物儿过多的溢美,因为她今后的路还很长。她是年轻的,难免会显得不够成熟甚至有些稚嫩,但年轻代表的是热情、是朝气、是希望。
如今,编辑们创建的“书苑教师书吧”QQ群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进来,这难道不是对杂忠最好的肯定吗?有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她的前景岂能不光叫?
——让我们一起加油吧!耶!
2003年暑假,在城里教书的滨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城里一所学校需要招收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符合条件,同时还寄来一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让我好好准备,把握进城机会。
这是我当时看到的唯一一本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杂志。开始,我只为了进城考试而读。慢慢地,我发现书中的内容不仅能够解决许多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还让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我如饥似渴,从阅读中一一找到答案。怀揣着希望,我报名参加了招聘考试。不负所望,我顺利通过了说课、实践、面试三关,这段经历我今生难忘。
我心存感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让我从“摸着石子过河”走向专业成长。如今,这份杂志伴我走过八年教学生涯,让我开拓视野,博采众长。
“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就是我隐形的翅膀,给我希望,让我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