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优势 提效能

2012-03-07段爱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安西友人名师

段爱华

古诗是文化瑰宝、文学奇葩、珍贵的文化遗产,能使学生丰富知识、充盈文化、开启智慧、陶冶情操。但因其抽象概括、高度凝练,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于一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能突破纸介质载体的局限,再现和模拟各种情境,降低古诗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古诗学习效率。下面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为例,谈如何扬多媒体技术之优势,切实提高古诗学习的效益。

无限链接

视通万里

“限”即限制。多媒体技术不受时空限制,能穿越历史,让学生视通万里。古诗经历了千年的绵延与沉淀。历史衍变,时空流转,时事变迁,学生无法将历史与现实对接,加之古诗含蓄深刻、凝练跳跃,学生难以走进古诗的情境、意境。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将相关的历史资料引进课堂。互联网对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人文的背景都有翔实记载,且记载形式丰富多样,有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多媒体技术能将互联网上的这些资源调集、筛选、编排,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从而使学生超越时空的阻隔,观古人所为,听古人所言,与作者同忧患、共欢愉。古诗字里行间的情志,也就不再难读懂了。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以用CAI课件呈现唐朝时期的中国版图,版图上标注好“长安”、“阳关”、“安西”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安”与“安西”之间的遥远,再借助文字和图片资料的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其充分感受友人是从繁华、富足的“长安”到蛮荒之地“安西”。这样诗人眼见之状便成了学生目睹之形,诗人之思便成了学生所想,学生的视线与诗人的视线合辙,学生的心和诗人的心相融。诗人对友人的牵念、担忧、依依惜别之情油然浸染学生的心扉,学生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共振就水到渠成了。

再现情境情接千载

古诗语言精湛,含蓄委婉,句式灵活多变,学生很难借助诗句还原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能读出诗句所绘之形,就不能人其境,更无法悟其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诗往往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古诗学习离不开“情”之弦。关于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能生动再现课文情境,把文字描摹的画面在学生眼前、脑海中“立”起来,使其感同身受地去观察、想象、揣摩与探究,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悟诗中的情感。《送元二使安西》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了朋友间最真挚、最醇厚的离情别意,是唐代最有名的送别诗,也是唐代人共同的骊歌。诗中涉及一种唐代最盛行的风俗——折柳送别。如果不了解这种风俗,就读不透诗中的情,品不出其情之深、之真、之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生动逼真的视频,模拟或再现唐代折柳送别的场景,将刘禹锡的《杨柳枝词》中有关折柳送别的诗句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学生就能入其境、闻其声、观其神、品其形、悟其情,就能切身感受到唐朝折柳送别风俗的浓厚。那么,蕴涵于满眼青青柳色中的无以言表的离情别意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澎湃激荡。诗人借物抒情的匠心学生也就能通达明了,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浓情厚意便春风化雨般地感染、熏陶了学生。

示范引领学有所依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讲究音韵,具有音乐的旋律美。古诗不仅具有音乐美,还兼具诗情美、画意美、风格美。可以说,读出这诸多的美,是古诗学习的重要任务。多媒体技术能突破教师与教材的局限,提供高品质的学习示范,有效帮助学生读出这诸多的美。每首古诗节奏的划分、朗读,互联网上不乏经典的示范,不少配乐、配景、配画面、MTV式的朗读堪称典范。一遍遍地聆听、模仿,学生自然能将古诗的音乐美读到位。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以用百度搜出名家孙道临、焦晃的朗读视频,链接至课堂,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聆听、模仿。学生在享受和熏陶中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朗读,在跟读的过程中渐渐地就领会了。“情者文之经”,古诗是作者情志的寄寓。古诗的凝练跳跃,加之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准确把握诗中情,体会不到其情之美。如果在课堂上链接名家、名师、名学者对相关古诗情感的解读,看他们是怎样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怎样扣住关键字词,把准诗情,感受诗情美,能有效帮助学生品出诗情美。怎么让古诗画面在学生眼前鲜活起来呢?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走进名师课堂,看名师是如何创造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学生可以借助名师课堂创设的情境,依名师之点拨,与名师的学生一道想象画面之美。古诗用个性体现风格,孤立学习很难把握其风格,可以借助多媒体超链接的优势,突破教材的局限,在学习某首古诗时,找准维度,整合链接一群或多群古诗或古诗句,在比较、赏析中感悟古诗的风格美。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调集名家的解读、赏析,整合学习其他的送别诗,在比较中发现,同样是送别,类型却不同:有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有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就能以点带面了。

便捷释疑学更轻松

古诗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比较多的困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对古诗的阅读远不如现代文容易,对古诗的积淀和把握不够,释学生之疑,往往力不从心。多媒体能突破教师的局限,便捷、迅速地解学生学习之疑。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传递着这样一层意思: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明明是送别,充满离情别意,心情应该是灰色暗淡的。怎么在别离之际,诗人眼中的景象能显得清新明朗呢?这是否有些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那怎么消除学生内心的疑惑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互联网上相关的信息链接到课堂。安西,唐朝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都护府是唐朝设置在边境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有完整的组织机构,都护的职责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对付外来侵扰,考查所属官员政绩,给予赏罚,镇压叛乱。王维的朋友元二受朝廷重用,是奉朝廷之命去安西的。通过历史资料的引入,学生心中便会豁然:诗人与友人之间纵然有千万般的难分难合,但诗人想到友人是为了奔赴重要岗位,有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希望,心中自然会产生对友人美好前途的憧憬,诗人眼前景象的清新明朗就不难理解了。生活在交通发达时代的学生,脑海中还会打上这样的问号:不就是到远方赴任吗,怎么感觉就像生离死别似的?有必要吗?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__马车,呈现路途的坎坷、崎岖,呈现当时落后的通讯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元二在去安西的漫漫征途中可能会遇到的诸多困难。3000多公里的路途,即便坐马车也得半年之久,步行就可想而知了,经春历夏,甚至还得经秋历冬,可能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时遇上狂风暴雨,可能在体力不支之时遇上虎豹,可能在饥饿交加之时患上疾病……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离别之后,书信要经过千遍辗转,还难寄达遥远的处所,即便寄达,也许收信人已漂泊到了他乡……让学生真切感受诗人与友人的别离很可能就是永别,从而让诗人与友人间深沉、厚重的情谊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强烈共鸣。

总之,扬多媒体技术之优势,能突破教材、教师的局限和时空的制约,为学生学习古诗搭建桥梁、增添情趣、提高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教研室)

猜你喜欢

安西友人名师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致友人(组诗)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要钱还是要命
硫唑嘌呤联合小剂量曲安西龙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