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开启学生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
2012-03-07邓虹
2002年,我曾做过一节《药》的研讨课,被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批评为“请君入瓮式的对话课”,即教师预设好教学内容,学生进入预设便告成功。那节课让我开始思考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发展的阅读教学到底该如何进行。2003年至2006年的“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中作文辅导实验”获得成功后,我便尝试将信息技术引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探索“整合网络自主学习资源,构建学生互动学习模式”的教学新路,并将文本确定为自己特别钟爱的、同时在教学中时时有心得的鲁迅经典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邓虹
主体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依据和目的,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都强调确立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不少误区,如“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仍是困惑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我在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尝试,力图通过网络平台,开放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鲁迅作品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但在具体的教学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中学生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懂。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这使得鲁迅作品教学很容易陷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记忆的传统模式中。
2007年,我设计、整理出“真正让经典穿越时空_用网络平台支持鲁迅作品教学”的两个案例——《药》和《纪念刘和珍君》,得到了钱理群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鼓励。2009年3月,我对近年来所进行的鲁迅。作品阅读教学新探索进一步梳理,教授了鲁迅作品《祝福》的研究课,采用网络平台教学与传统课堂对话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探讨了信息技术与鲁迅作品教学的优化整合。教学的基本构思是:以网络平台的阅读研讨奠定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再在实体课堂中由教师组织、引领、点拨的讲读讨论中升华,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对课文准确、深入地感悟和理解”。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上多种训练,深化与拓展语言表达,并转化为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网络课堂——主动参与,自主研读,注重个性化阅读
《祝福》一课的教学首先在网络课堂展开,我安排学生在网络虚拟课堂中开展自主研读。
第一阶段为小说单元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小说写读后感。该单元包括《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小说,共有17人选择《祝福》来谈感受。传统的阅读教学通常也有“整体感知”阶段,但往往局限于课堂上的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学生难以放开思维,对作品的感受也容易受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而较为浅显。如果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不仅给学生以完全的自由,也让学生能充分感知,充分获取信息。
第二阶段是自主研读《祝福》,评点鉴赏,写对联概括祥林嫂形象。写对联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另一方而也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上。由于有了一定的要求,不仅引发了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和兴趣,也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上网搜寻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来寻求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牢牢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经过初读的感知和再读的鉴赏,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网络平台上尽情碰撞。他们在网络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感悟、认识和心得,也在阅读其他学生帖子的同时,产生新的灵感和疑惑,于是便有了第三阶段的网络课堂:针对学生帖子中的焦点问题,展开交流研讨。“没有体验,没有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就谈不上阅读理解”。这一阶段主要是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南于有了发表自己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学生会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乐于探讨,从而培养了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实体课堂——深入探讨,教师点拨,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在网络课堂上形成的个性化阅读经验,可能还是比较零散和粗糙的,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和升华,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便是实体课堂的教学任务。
《祝福》的实体课堂主要进行“我眼中的祥林嫂——经典人物形象解读”教学,共两课时,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上。设定这一目标,既考虑到小说阅读教学中人物形象是重点的因素,又契合了学生在网上平台中对祥林嫂形象的评点和鉴赏,以及“用对联的形式来概括祥林嫂的形象”这一阶段的自主研读成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讨论的问题完全来自学生在网上的交流,我只是对讨论的焦点问题进行了集中和提炼,不断激发学生对课堂讨论和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我将自己视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组织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入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各自结论的依据。正因为所有的讨论都建立在有文本依据的基础之上,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经历鲜活的学习过程,生成新的认识,实现对网络平台讨论内容的再认识和超越。于是,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在教师对学生适时、适度、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的基础上,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获得了主体性发展。
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功能,以及教师的职责和作用,都是为了培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主体化。因此,从根本上讲,学生是第一位的,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网络课堂和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阅读意识,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为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而进行的组织、引导和点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