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视角
2012-03-05天津财经大学理论课部
■天津财经大学理论课部 赵 宏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固有规律和科学体系,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学生认知世界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大众文化的出现在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打开新局面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大众文化的特征及社会影响
大众文化是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以网络媒介为载体、以大众为主要受众、按商品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消费者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被许多学者概括为“商品化、标准化、市场化、世俗化、平面化、形象化、消费化、批量复制”等。
从消极意义上讲,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助长了享乐主义。大众文化的最终目的离不开商业利益的诉求,有效需求论是大众文化所遵循的规则,它要求文化产品具有流行性、娱乐性、世俗性。人们在接受大众文化时往往仅关注它的娱乐性内容,长此以往,有些人会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而忽略了作为社会人应该承担的社会使命。
大众文化的数量性、复制性助长了工具理性。巨大数量的大众文化产品反复出现、渗透使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大众媒体的控制和左右,人们在大众文化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压抑了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导致人们形成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消解了对文化审美、思想深度的追求。
二、大众文化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大众文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大众文化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为学生带来许多新知识和新观念,从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大众文化所依赖的网络,可以使学生通过大众传媒主动寻找教育资源,增加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另外,大众文化还具有信息传播和更新速度快以及资源共享等特点,从而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渠道。
2.大众文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教育手段。
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异常丰富。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等大众文化表现形式,为学生所广泛接受。曾有一项测试表明,“如果学习者学会调动全部感官来学习,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成倍提高”。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合理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拓展多样化教育形式,使教育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和平台,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大众文化增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大众文化注重文化的表层娱乐功能,如果加以正面引导,适度地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就能使学生在愉快地接受教育的同时触发心灵的感悟。《易经·责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成天下。”也就是特别强调文化在人伦教化中的重要功能。例如,通过在学生中举办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相声小品表演等活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生机和活力。
三、大众文化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大众文化所倡导的非主流文化形态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号召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大众文化产品的商业化特征使它在传播过程中充斥着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倾向,强化了学生的物质欲望,使其热衷于追求金钱、享乐和高消费。个别“将肉麻当有趣、将粗俗不堪当生活享受、以‘出格’赢得关注、以‘毒舌’和‘恶搞’吸引眼球”的“网络红人”倍受部分学生追捧,说明这些学生的理想信念越来越淡化,大众文化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2.大众文化传播的即时性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疲于应对。
大众文化依托高度发达的全球化信息传播媒介,极大地削弱甚至是剥夺了教育者的话语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在传统途径之外也能获取即时的、大量的、思想性参差不齐的信息。另外,学生们也愿意主动接受大众文化。因为,大众文化向学生传输的内容符合他们的生活趣味,与他们的现有认识水平相当。多媒体信息化时代,如何将学生从“电子化”世界中拉回来,让他们认真听课、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3.大众文化的多元性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环境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大众文化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大众文化的巨大数量性和强烈渗透性对学生的影响无所不在,但其内容往往良窳并存、多元复杂,给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树立了多种价值尺度,甚至对同一事物也存在多种价值评判准则,使学生难以进行价值判断,导致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混乱。
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众文化影响的对策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原则。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大众文化不仅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能够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而鲜活的材料,而且,大众文化有舆论导向功能,人们往往会因为大众传媒的宣传、报道而引起对某件事的关注。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大众文化的内容,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答他们的所思所问,从而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育内容的生活性。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榜样示范,希望学生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形成良好品德。然而,大众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平民化、生活化的状态,反映的是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之大,关键在于其深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表达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借鉴大众文化的日常生活性,利用来自社会生活实践的教育材料,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避免脱离实际的空泛说教。
教育内容的引导性。学生盲目追求大众文化中的庸俗潮流,有可能形成重个人得失的思想观念及重文化形式、轻社会内容的审美倾向。为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决抵制商业媚俗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倡导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学生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正确地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大众文化,避免消极大众文化的侵蚀。同时,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道德判断能力及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构建主体性文化人格,使其主动适应和能动改造大众文化,自主地、有分辨力地选择和接受种种文化信息,并将正确的文化信息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为。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低俗之风之所以掀起,除了有着“物欲社会”的土壤之外,更主要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固守一成不变的、单一的教育内容体系,才让低俗文化攻城掠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网络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丰富教育内容,将人类思想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加以借鉴、吸收,从大众文化中汲取养料,将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艺术等内容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对大众文化进行系统开发,把大众文化改造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角度方法。
采取预警防范措施。在大众文化影响下,引起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因素增多了,为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教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就必须采取预警防范措施。首先是调查研究。把关注点前移,做好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信息调研工作,对这类信息进行科学分析、超前预测。其次是信息反馈。利用现代传媒及传统方法,对获取到的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信息,通过科学分析,及时高效地传达到教育者那里。最后是制定对策。通过超前预测、信息反馈,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对教育过程的调控和再决策产生影响,真正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利用大众传媒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阵地。除了开展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外,还要建立一批宣传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专题网站,主动进行正面教育,用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阵地。在校园网上开辟“学习园地”、“创作园地”等栏目,把青少年德育、法律知识竞赛等经常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搬”到网上来,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征文、答题、动画制作等活动;在校园网上开通“校长信箱”、“教师信箱”、“聊天室”等,学生通过“写博客”、“聊QQ”、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和教师互动,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还可在网上开展心理咨询,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心理学教师交流、谈心。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学生对社会思想政治的了解和认识,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大众传媒渠道来获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应采用多样化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改变单纯的灌输教育方法,借助大众文化,如动漫、歌舞、戏剧、文学、游戏等形式,讲述思想政治理论,评述刚刚发生的新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深化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化。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模式就是实现文化化,借鉴大众文化的人人参与其中的活动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社会文化大系统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构建平等和谐的教育机制。首先,利用积极向上的大众文化,发挥文化的教育、娱乐、审美等多重功能,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其次,让校园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衣俊卿指出:“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就必须走出狭隘的、表面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变狭窄的‘校园文化’为宽广的‘文化校园’,使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渗透到教育的所有专业和所有层面,建构深层次的、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让文化校园成为激活思想、张扬个性、唤醒生命的圣地。”衣俊卿提出的“文化校园”范畴,是主张一种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最后,通过文化校园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开展公益性、竞赛性、科技性、群体性活动,组建诸如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篮球队等各种兴趣社团,利用板报、橱窗、标语、雕塑等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通过文化校园建设,使学生自觉地建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化精神,实现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