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媒体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研究——基于压力模式的视角

2012-03-04陈国营

治理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议程网络媒体舆论

□ 陈国营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逐步普及,人类正步入网络时代。网络不断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影响乃至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思维方式。近年来我国网民参与日趋活跃,网络热点事件飙升,网络舆论影响力不断凸显,网络这种新兴媒体逐步获得主流媒体的地位。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网络媒体对政策问题的认定和政策议程设置发挥了重要影响。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对政策议程设置产生了影响?换句话说,网络媒体有何独特性,政府和官员为什么关注并对网络舆论作出回应进而影响政策议程设置?在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探究背后的媒介体制和权力体制,唯有如此,方能洞悉网络媒体对政策议程设置影响的深层动因。

一、政策问题界定与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媒介因素

政策过程阶段理论把政策分为几个阶段、步骤,并对每一阶段加以解剖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从多个侧面认识和理解公共政策,加深对公共政策的认识和研究,其代表人物是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拉斯韦尔。拉斯韦尔在《决策过程》一书中将政策过程分为情报、提议、制定、合法化、执行、终止和评估等七个阶段。①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3-24页。Lasswell,Harold D.1956.The Decision Process.College Park:University of Maryland Press卡尔·帕顿等人提出了六个步骤的政策过程:问题的界定、评估标准的确立、备选方案的确定、备选方案的评估、备选方案的比较、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等。②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尽管政策过程理论遭到很多批判,但为研究、理解和分析政策在现实中的运行提供了一套非常有用的概念框架。

从政策过程理论来看,政策问题的形成、认定和构建经历了单个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政策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权威性的资源分配,政策问题的形成和认定起着重要作用。“公共决策问题的发现、认知和判断是进行公共政策活动的起点。所有决策活动的展开以及所有的决策程序,都是围绕公共行政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③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基于此,戴伊认为,“拥有决定哪些将成为政策问题的权力在决策过程中是一个关键。决定哪些问题将成为政策问题甚至比决定哪些将成为解决方案还要重要”。④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政策问题的形成和认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维克斯阐述了政策制定和判断形成的过程,认为这个过程是运用评估、预测、创新和建立评估标准等心智技能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需要不断作出判断,判断不仅是对事实的认定,更是对事实所隐含的伦理和政治进行评估。⑤杰弗里·维克斯:《判断的艺术——政策制定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这也即政策问题的形成、界定和认定与其说是一个客观过程,不如说是一个主观构建过程。

政策议程是“政府内部及其周围的人们在任何时刻对所认真关注的问题进行编目。”⑥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即是说对被界定为政策问题的公共问题进行编码和排序。一定程度上,政策问题的界定过程也是一个政策议程设置的过程。影响政策问题的认定和政策议程设置的因素众多。自从大众媒介兴起之后,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在媒介的影子下无处可逃。媒体在政策问题的认定和政策议程设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因此,不理解媒介,不研究媒体的社会影响力,现代社会对政策的研究就不可能是完整的。戴伊认为,媒体在政策问题的确定、议程设置和政策评估环节发挥重要作用。⑦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0页。

从政策问题的形成和认定过程来看,大众媒体通过专题和大幅报道,呈现公共问题,凭借自身影响力,不仅促使社会公众和政治精英等知晓该问题,而且会放大问题的重要性,促使公共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对于公众而言,媒体是公众获取政策问题的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公民表达政策意见的渠道;而且,媒体不仅是在传播政策问题的信息,反映公众的意见和偏好,而且也在传播过程中塑造公众的意愿和利益,影响公众对政策问题的认知和偏好。对于利益集团、政党和知识分子等来说,媒体是他们争夺政策话语权的主要平台,通过媒体塑造和引导公共舆论,形成政治压力,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对于政治精英来说,媒体不仅是其获取政策问题信息的途径之一,更是其向社会和公众阐述政见,设置议程、引导政策进程的重要舞台。

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民主国家,谁控制了媒体,谁就控制了权力。戴伊一针见血地指出,“巨大的权力来自于对社会传媒的控制。在政治游戏中,媒体既是表演者又是仲裁人。……作为一个精英集团,他们和更加传统的领袖集团诸如商业、劳动、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一起为权力而竞争。”⑧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在西方,电视荧屏已经成为了政治的主要战场,要赢得政治选举,就必须赢得电视屏幕前的观众,不懂传媒和不会利用传媒,就不可能赢得选举。⑨赵维:《“走出黑暗时代”的第一场大戏——媒介形象与媒介策略札记》,《书屋》,2003年第11期。这对于政策议程设置亦是如此。

媒体对政策问题和政策议程的影响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1)为决策者发现问题并设定议程;(2)围绕政策议程,影响别人的态度和价值观;(3)改变投票者和决策者的行为。①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媒体对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报道经过了媒体从业者的筛选、裁剪、加工处理和重构,因此从媒体的角度而言,政策问题的界定和政策议程的设立,是一个人为构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化的过程。“媒体的关注可以创造问题和人物。媒体的冷遇也可能使问题和人物变得暗淡。”②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媒体在不断重构和塑造新的政策问题,设置新的政策议题。

二、网络媒体的属性与比较优势

作为一种媒介,网络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它是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产物与宠儿。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体具有独特性,在制造网络舆论、传播舆论、影响政策问题认定和政策议程设置等方面不同于传统媒体。

第一,作为媒体,网络媒体突破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一般而言,除了少数的全国性媒体,多数传统媒体都主要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由于新闻题材和发行成本等原因,一个地方普通市民阅读的主要报纸可能是只是当地的日报或都市报纸,电视和广播的情形类似。网络则不然,虽然作为媒体,网络也有地方性,但网络媒体突破了地域限制。理论上,任何网民可以同样的成本和便利阅读其他地域的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跨地域性是由网络的开放性、非中心化结构决定的。

第二,媒介载体的丰富性无与伦比。传统媒体主要以某种单一的载体呈现方式见长,比如电视主要以图像和视频见长,声音是广播的唯一载体形式,而报纸和杂志的优势是文字。网络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音频和视频于一身,兼具迄今为止所有媒体呈现新闻和信息的载体元素。就这一点而言,网络媒体在宣传和传播政策信息时,更形象、更生动、更活泼,更丰富,也更富感染力。这也是互联网作为媒体的重要优势和特色。

第三,版面和容量的相对无限性。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传统媒介是稀缺的,报纸的版面,广播的频率,电视的频道都是稀缺的,其提供的信息容量相对有限。作为一种虚拟技术,可以说,网络媒体突破了简单的数量限制。网络媒体的头版或者主页版面是有限的,但整个版面所能提供的新闻和信息量是无限的。

第四,生产、制作和消费边界的模糊性。作为媒体,网络具有草根性,任何网民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信息接收者和发布者可以合二为一,并非截然分开。因此,网络新闻的生产、制作和消费边界是模糊的。相反,在传统媒介里,媒介内容和信息的生产、制作和消费界限是明显的,生产者、制作者和消费者(听众)之间的界限是明显的,而且从媒体的角度而言,生产和制作主要专属媒介精英的行为,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而普通公众主要充当被动的听众角色。换而言之,网络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介的生产与消费模式。

第五,传播的及时性和低成本。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非中心化架构,版面不受限制,生产和消费边界模糊,这使得网络媒体的传播快速即时,信息发布者可以随时发布新闻信息,而接收者也可以随时接收信息;印刷媒介的传播速度取决于运输速度,比如马车、火车和飞机;电报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媒介的传播速度,但是广播和电视的传播速度还取决于媒介信息的生产方式,因而受制于事件。并且,网络媒体中,搜集、储存、复制、传播信息几乎没有成本。传统媒介,包括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信息传播的及时性相对要差得多,而且生产和消费信息都需要花费成本,尤其是制作成本高昂,这也是促使传统媒体市场化,通过广告收益而不是政府拨款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第六,强大交互性。网络媒体具有强大的互动性,借助网络平台,可以跨越时空局限,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实时同步和异步交流沟通。传统媒体诸如电视、报纸和广播都是单向度的传播信息,而网络是多向度的。信息新闻的生产与消费边界的瓦解增进了媒体的互动性。可以说,网络空间容许新的交互形式,而且将大众交流和私人交流融合在了一起,交流者的身份是隐匿的,包括身份、性别、年龄或职业等等,以虚拟方式进行。①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页。对于不同媒体的特点,可以用下表进行比较:

表1 不同媒体特点比较② 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351页。

概而言之,网络媒体丰富和发展了媒介的内涵,消解了个体和大众之间的边界、媒介内容的生产和消费边界,同时颠覆了传统媒介传播向度和交互形式,融合了传统媒介的载体形式,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限制,等等。公允地说,网络媒体并不能取代传统的媒介,但是网络媒体具有自身独特优势,这种媒介的优势使得网络媒体和网民参与形成的网络舆论对政策问题、政策议程等政策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网络媒体的特点来看,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对传统媒介的少数精英话语权的挑战;二是对传统媒介过度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一定程度纠偏;三是对政府过度管制传统媒介一定程度的突围。

三、网络舆论影响政策议程设置的路径

按照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议题的报道或者突出报道,可以影响受众对该议题重要性的认知,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麦库姆斯在《议程设置》著作中通过实证和案例详细阐明了大众传媒是如何影响公众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关注与认知。③详细论述见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传媒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金登在对美国进行广泛的实证调查和案例分析基础上,运用多源流分析框架,研究了政策议程设置过程,阐述了为什么有些问题被列入了政策议程而另一些问题则没有。他认为政策之窗的打开——政策议程的设立是问题流、政治流和政策流三流汇聚而成。问题流是政策制定者察觉到的可能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即政策问题,包括普遍的、必要和重要的指标变化、焦点事件(灾害、危机、个人经验、符号等)、项目反馈、预算约束、问题的识别。政策流是政策建议产生、讨论和受到重视的过程,处理政策问题的技术可行性、价值的可接受性、约束条件的预期、有效的备选方案。政治流是影响政策的政治,诸如国民情绪、压力集团的竞争、选举结果、意识形态、政府变更等。三大源流汇聚一处,政策问题就被提上议事日程——政策之窗打开了“政策建议的倡导者提出其最得意的解决办法的机会,或者是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④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图1 金登多源流分析框架的政策议程设置

王绍光结合案例,分析了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分了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主要有六种⑤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1)关门模式政策议程的设立完全由政治和政策精英主导,是在一个封闭系统进行的,没有公众参与,也没有媒介的参与;(2)动员模式议程设置由政策精英决定,但是不同于关门模式在于决策者在设立政策议程之后会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动员,争取民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3)内参模式政策不是由政策制定者提出而是由接近政治权力和决策者的智囊团提出,智囊团透过一定管道以内参形式陈述政策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并被决策者吸纳;(4)借力模式由智囊团提出政策建议,采取迂回的方式,通过将政策问题和政策建议诉诸媒体和公众,希望通过舆论压力来引起决策者的注意并吸纳;(5)上书模式上书模式是向决策者写信反应问题,提出建议,其不同于内参模式在于其身份,上书者一般不是政府的智囊团或机构;(6)外压模式通过诉诸舆论,争取民意支持,形成压力,进而促使决策者采取行动,将问题纳入政策议程。王绍光还认为,在当前,六种政策议程设置模式都并行存在,但关门模式和动员模式是最初的模式,逐渐式微;内参模式是常态,上书模式和借力模式时有所闻,而外压模式则频繁出现。

在西方,公共政策决策者在政策问题的认定和政策议程设置方面的压力源于当选和连任(选民和利益集团施加的压力)。金登认为,媒介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媒体舆论和公共舆论相互作用,进而被追求选票的政治家关注到选民的热点议题。可以说,在西方,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政治选举过程,包括候选人宣传介绍、组织动员和政治捐款。在我国,就网络媒体来看,网络舆论对我国政策议程设置具有特殊的作用,媒体对政策议程的影响则相对要大得多。就王绍光六种政策议程设置模式而言,动员模式、借力模式和外压模式都涉及到媒体,当然媒体在三种模式中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在网络普及的时代,网络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不断增强。

事件和一个地方事务要演变成网络世界的舆论,并进而对现实的政策议程设置产生影响,首先该事件必须具有“新闻性”和敏感性,能够吸引网民关注的兴奋点,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就是事件和话题具有构成新闻的要素。

从议程的角度看,议程可以分为媒介议程、公共议程和政策议程。媒介议程主要是大众传媒报道的问题,包括什么问题列入报道,以何种方式、多大篇幅及顺序进行报道。在传统媒介里,商业因素和政治力量对媒介议程设置具有重要影响,是精英选择的结果;在网络世界里,媒介设置具有个体化和草根性。公共议程是大众关心和讨论的话题,认为政府应该给予关注和应对的问题。政策议程是决策者认为重要,应该介入或者准备介入,采取政策行动的公共问题。三者并不等同而又相互关联。只有纳入政策议程,才会有后续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等诸多环节。三者的关系与互动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2 媒介议程、公共议程和政策议程的关系

梳理2003年以来的网络热点可以发现,以下几类公共事件:①关系国家利益、民族主义和民族情感问题;②涉及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③权力部门的强制执法争议行为(法院、警察和城管);④地方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贪污腐败、不端行为;⑤牵涉社会基本伦理道德问题;⑥高校和学术造假问题;⑦重要或敏感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等等,更容易刺激网络和网民的神经,引起网络高度关注,聚焦网络民意,形成波涛汹涌的网络舆论。由此形成的网络舆论背后都蕴涵公民对社会诸多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的关注,包括政策问题和政策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监督评估等等。

以2009年杭州胡斌飚车案为例,该事件网络舆论形成过程可以如下图所示:

图3 胡斌飚车案的舆论形成逻辑

该事件首先只是一个普通交通案件,但由于受害者(富二代,豪华跑车)和肇事者(名校毕业的高材生,阳光青年)身份而具有比较强的新闻性,肇事方的言行违反常理触及底线(肇事方及同伴一副没什么的关系的照片、言语在网络疯传)和警方初期处置不当(片面采信肇事方时速70码的武断、不严谨的说辞,“欺世码”成网络流行语)激起全国网民的关注和网络大肆报道,形成网络舆论。但网络媒体并非孤立。网络与传统媒体互为渗透,形成互动(5月15日,央视《新闻1+1》栏目进行专题报道和分析)。网络可以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信息源,同样传统媒体也为网络提供了新闻话题,二者的渗透与互动形成合力,构成强大的媒体舆论。

强大的媒体舆论将一个普通交通肇事案件迅即演变为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并引起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时任杭州市长、市委书记先后作出批示,市委书记在5月15日表示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要求执法部门立即展开专项整治行动,查处飙车、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以及擅自改装、变动机动车发动机、排气管等装置的行为,交通公共安全政策议程设立,并迅速得以执行。

纵观近年许多网络舆论和网络媒介议程被列入政策议程,网络公共事件最后得到解决可以看出,抽象上,一般网络舆论最终走向政策议程设立的过程路径如下所示:

图5:网络舆论与政策议程设置过程

四、压力模式:网络媒体影响政策议程的制度分析

从政策议程设置模式来看,网络舆论对包括政策过程在内的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遵循的是一种压力模式。网络媒体要对政策过程产生影响,影响政策议程设置,一个重要的联结点是政治权力精英和政策制定者会关注网络舆论,并对网络舆论作出反应;否则,舆论只是舆论,而不可能转化或者推动政策议程的设置。网络媒体和舆论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是自上而下权力体制和媒介体制的合理延伸。

在政治体制上,我国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权力体系。对于这种体制,有的认为中国目前的这种政治体制是后集权主义或者党国威权主义,其突出特征是政治上的集权主义和经济上的消费主义和市场经济。①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34页。无论对这种体制用何种专业政治术语进行界定和描述,从权力和政策逻辑的角度看,这种体制下,各级官员是“唯上不唯下”,而“唯上不唯下”的最优选择是“欺上瞒下”。②郑永年:《中国政府信任危机背后的政治危机》,《联合早报》,2009年8月18日网络版。在新闻体制上,西方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媒体体制,由于过度私有化和商业化,被少数财富集团控制而导致在自由主义的面罩下无法对重要的公共问题进行有效的公共辩论,中国新闻媒体体制避免了此种弊端,但与此同时,“一元体制,二元运作”媒介体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③“一元体制,二元运作”指的是媒介为国家所有,传媒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用这种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见陈丹力:《关于媒介经济的若干问题》,传播研究网,2009.8.26 http://xinwen.cass.cn/user/erjiview.php?list =5&TxtID=1815.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党和政府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和政策灌输工具,独立性和自主性容易受到质疑。尽管改革开放以后,媒体为了追求发行量、收视率和广告收益最大化,其自主性有所增强,但主要是在娱乐类节目上更接近市场规则。同时,政府出于政治稳定等需要而要求传统媒体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在地方,对所谓“负面新闻”更是非常敏感,地方性媒体多为地方所控制,往往借政治稳定而压制“负面”新闻的报道。

基于同样的考量,政府试图对网络世界实施管制,对一些认为不合伙主流意识形态或者认为有损于社会稳定的网站和网页进行关闭、屏蔽。但是,作为一种新媒体,网络所具有的非中心架构、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使得网络可以突破部分政府管制。因此,网络媒体对实体空间的事件和话题的报道可能引发网民的关注,当网民发帖和跟帖到达一定量的时候,事件被放大,或者由地方性事件演变为更大范围内的关注事件,就可能形成网络舆论,超出一定区域政治和政策决策精英的控制范围,“欺上瞒下”宣告失败。舆论事件被上一级领导和政府察觉,作出批示,政策议程形成。或者上一级政府和领导尚未作出批示,但舆论已经形成,地方预感到或者已经感受到了舆论压力,为此被迫或者主动作出回应,进而政策议程形成。当然,网络并非单独发挥舆论宣传、监督和启发作用。实际上,网络完全可能与传统媒体尤其是其中的权威媒体进行互动,就可以形成合力,产生更强大的舆论压力。①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环境下,一个社会存在的正常的不同声音、群体性事件、集体行动和其他看似负面的新闻和事件都容易被视为不稳定的因素,政府和官员常将合理、合法维权行为同“维稳”对立,因而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承受巨大的“维稳”压力,从而屡屡出现人治与法治的冲突。这是网络媒体和舆论影响政治和政策的深层原因。

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对政策问题和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压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民意集聚的自身压力,因为在现代社会,没有哪个政府和官员可以完全忽视网民和民众的声音;二是网络媒体部分突破了地方和部门管制,可能会导致“欺上瞒下”落空或者“媚上”受阻,从而招致上一级关注和干预,骤然增加了巨大压力。实际上,网络热点事件形成的压力不仅仅对事件和问题当事人及部门产生心理压力,而且对更大范围内的政府施加了无形的压力。比如杭州飚车案不仅对杭州市警方,而且对杭州市委市政府乃至浙江省省委省政府产生压力,尤其是更高一级政府和领导察觉此事并予以关注,作出批示,更是如此。用更直白的言语来说,决策者认为有关“负面新闻”的舆论有损地方政府和领导者的形象,有损地方和领导声誉,有损上级对其政绩的肯定,甚至可能影响其仕途,或者这种舆论仅仅令地方政府和领导感到不快,认为需要采取行动,从而影响了政策议程。

结语

从政策过程来看,某种程度上,政策议程比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更重要。公共决策者的视野、关注点和兴奋点受到各种局限,而且政策问题的解决受到耗费财政、人力和时间等资源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将什么问题列入政策议事日程就显得无比重要。政策问题的认定和政策议程的设置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这其中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决策者而言,媒介的报道和评论为其提供了决策信息,尤其是通过媒介舆论和媒介议程,可以察觉社会的议题动向。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具有跨时空性、草根性、自由性、低成本、载体的丰富性以及强大的互动性,使其具有独特魅力。网络媒体部分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垄断,过度商业化或者政府管制等带来的弊端。尤其是,如果与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形成良性互动的话,网络舆论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考虑到我国现有的自上而下的权力体制和国有控制的媒体所有权体系,网络媒体在当代中国政策问题认定和政策议程设置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网络舆论对政策问题的认定和政策议程的设置凸显了我国现阶段政治和政策过程的特色。网络舆论一方面凸显了网络公共事件,社会公共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表明社会当前对某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并有助于决策者对政策问题的认定,进而对政策议程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形成了社会压力,在现有权力逻辑和体制下,官员基于政府和部门形象、社会稳定和政绩考核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认为需要采取某种行动,应对网络舆论,从而设置政策议程。或者网络舆论促使上级作出批示,并直接推动地方和部门采取行动,从而设置了政策议程。遵循同样的逻辑,鉴于现有的权力体制和媒介体制,网络媒体对政策问题的认定和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也是有限度的,它只能限定在一定层面的政治和政策范围之内,超出这一边界,网络媒体同样因受到管制而无法发出声音,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也就无从谈起,更遑论影响政策议程。因此,从一个更加长远的观点来看,公共政策制定者需要对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回应走出被动的压力模式,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和搜集网络民意,促进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猜你喜欢

议程网络媒体舆论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体育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会面议程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商业新闻
试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