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建筑的回归

2012-03-02姚俊杰

山西建筑 2012年18期
关键词:内部空间外立面功能性

姚俊杰

(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2)

0 引言

建筑的形式制约着建筑的空间。正如单一的形态却可以作为各种功能的使用。建筑的属性无非是在设计之初,设计师赋予其的特性,医院的属性就是方便医护人员与病人的使用,学校的属性就是方便学生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使用的功能性即是建筑的属性。反而言之,如果建筑内部仅有四面墙存在时,建筑在此刻是没有任何属性的。所以,空间的功能性是控制建筑形式的最主要原因。

从现在最流行的LOGT建筑形式可窥豹一斑。废弃的老仓库,老厂房,满足了空间的照明和层高,只要结构坚固,便可作为住宅,办公,画廊,展厅等。以往空间的意义也可随之改变。所以,空间是独立存在着的,它可以不被附加于任何意义,空间本身就是主体。

1 空间原认知

空间,在辞典里的解释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与时间的比较,说明了空间是要借助于实体才能体现出来的。正如时间对应的实体是钟表,空间对应的是它的围合。没有围合,便没有空间。

空间应该是可成长的,可调节的。在这个“以人为本”的设计口号的倡导下,一个特别的空间体验,各种意识化的场所精神备受提倡。个体对于空间的认知不同,使用方法不同,这就是空间作为主体的意义所在。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对空间进行新的探索。密斯的“通用空间”的观念,黑川纪章的“灰空间”,矶崎新的“未建成”,赫兹佐格的“有意未完成”,NOX的“故意失控”,以及盖里的“无意识”表达等,使有限的空间获得了无限的意义。

2 内部空间回归

空间的原认知,是多样的,复杂的,却又是简单的。罗杰斯认为“设计始于建筑使命的完结。”建筑设计需要将建筑设施从建筑主体内部独立起来,以便更轻松的进行更换。罗杰斯无法接受任何只注重功效的建筑,他认为设计通过“清晰可辨的空间和唯独的划分使建筑更富意义”。

2.1 平面的回归

平面控制了建筑的发展和属性。现在流行的建筑形式“可生长的建筑”其特性平面既作为整体又能成为一部分服务于更大的整体。例如罗杰斯的ZIP-UP住宅。整座住宅被设计成一个通透灵活的管状空间,它可以改装,延伸或是完全开放。这个已建成的建筑,对空间进行了新的探索,整个房间解构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长度的调节,这个住宅的成功,标志了一些建筑发展的方向——以人的使用为标准。

2.2 室内空间的回归

内部空间本原—立方体的围合—围合限制立面洞口—内部洞口的设置限制内部空间。

让我们回归空间本身,有长度,宽度,高度的表现形式就是空间。按照住宅的普遍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住宅从外部到内部形成的过程

图1a),有围合的出现,便形成了空间。回归到空间的本原来看,这个内部空间是可以无限变化的,本身具有意义。

图1b)中,空间被打开了开口,这个空间就有了限制。例如在住宅中,门和窗的开洞制约着空间的使用,减少了一些空间可用的可能性。

图1c)中,出现了内部墙体,将空间进行了划分。这一划分,完全的规定了空间的使用,使用者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使用空间。

以上就是住宅从外部到内部形成的一个过程,也是使用空间改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空间被不断的规定和细化,而且划分越来越细。

这个过程制约了住宅内部空间使用的自由度。从传统的设计方法上来讲,设计师为了尽量减少对空间的干扰,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首先是对开洞的关注和对内部空间布局的关注。开洞对室内空间的影响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尽量少的划分空间(尤其是在面积较小的住宅内,设计时最忌讳的就是将空间功能划分的过细,影响了空间自由度和使用功能性)。开洞的选择,应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建筑不应当是静止的,毫无生气的,而应该是利用科技和自然资源与环境互动起来的。比如莱特配合自然景观进行的建筑设计。其次是内部墙体的布置。近年来,小户型住宅内部发展是朝着尽量少划分空间功能性,而是根据主人的意愿在装修时再按照自己需要进行划分。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具体的设计方法,比如尽量设计为方正空间,将管线较多的厨房和卫生间尽量设计在一起,形成一个组块等等。

科技的进步会影响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果建筑没有内部结构,就可以允许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完全流动性的设计。我们可以采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对开洞和空间内部墙体的划分进行一定的设想。

墙面:如图2所示,整面墙全做开洞处理,在墙体的外侧安装可移动的活动“墙面”,这样,墙面可以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住宅外部的环境进行开洞处理,也可以根据住宅内部,人们的居住和使用方式进行调节,可以打破开洞对套内空间的限制。另外,内部墙体的固定也是限制空间使用的一个大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建筑拉门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传统建筑的拉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打开,关闭或者取消。这里,我们可以将高科技手段融入这一使用方式。例如,设置感应墙,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墙体的状态进行设计。当然,这一切发生的条件是在墙体不承重,只有围合作用的结构中。

图2 整面墙全做开洞处理

3 立面回归

在这个建筑形式和外立面千篇一律的时代,立面完全不能反映内部平面或者居住功能。立面的存在,大部分取决于设计师的个人意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怎样能将功能性反映在立面的形式中。

3.1 自由立面,由内部功能影响外部立面

外部立面能够反映内部的使用功能。图3展现的就是立面顺应功能的建筑。这栋建筑是个集合建筑,内部有多种功能的单体,有住宅功能,办公功能等。根据内部功能的不同,外部立面也顺应了内部功能。

3.2 工业化住宅体系

在工业化高度发展,人口密集的时代,罗杰斯的工业化住宅体系无疑反映了建筑立面的一个发展形式——功能的回归。罗杰斯强调了立面不能脱离功能和空间而单独存在。建筑的每一个单元都是独立的,吊车把每个单元在现场一层层的叠加,典型的建筑平面图展现出可供选择的独立单元结构。立面完全依附于内部的功能和使用方式。这无疑是对住宅的一种解构,对功能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再设计。

如图4所示,每个单元的功能是不同的,将这些不同功能的单体进行叠加,形成了造型不同的外立面。这样,从外立面可以轻松的认识自己的“单元”。从内部来说,是回归了功能的一种立面设计。

图3 立面顺应功能的建筑

图4 形成外立面的每个单元

4 建筑回归的意义

建筑的回归,分为内部的空间回归和外部的立面回归。空间不用强行附加其任何意义,空间就是空间本身,空间就是主体。不能在设计之初就将功能赋予空间,功能是根据个体的需要不同而可以转变的。空间只是提供最大的可能性。从外部来看,立面也不是单独脱离于实际而存在的,建筑的外立面,要反映内部个体的功能和使用。这样的建筑才是真正为人所存在的建筑,才能达到个体追求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内部空间外立面功能性
老旧小区外立面整体改造的实践分析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百事松江二期外立面景观提升工程透视
公共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象探讨 以河南省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为例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情感化设计在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应用
对倒锥型外立面满堂脚手架施工技术的探讨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