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兴趣的探讨

2012-03-01朱海滨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政治课原理漫画

朱海滨

当今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有一同感,那就是思想政治课概念、原理抽象、枯燥、乏味难理解,再有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代知识点的时候比较多,学生没兴趣听,于是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是干脆学习其他科目的情况。如何才能扭转这一局面?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本人认为,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之外,应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为此,学生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必要性的主要体现

1.中学生具有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必须激发学生兴趣

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容易理解的概念、原理。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原理时,他们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解说,否则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原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2.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兴趣教学法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当代青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为此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思想政治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常常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现代思维科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生疑(设疑)—质疑—释疑—再生疑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疑,巧布疑阵,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智力潜能,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2.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漫画一般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作者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漫画直观形象、寓意深刻,以漫画为载体进行政治课教学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时适时适度引用漫画,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3.以艺术性的语言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话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政治科目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弱,对掌握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用抽象的语言讲解抽象的概念、原理,要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教学语言艺术。一方面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所以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除了因为他具有语音纯正的良好素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能严格按照作曲家谱写的曲调和歌曲本身表现出来的节奏鲜明的思想感情进行演唱。那么,进行富有节奏感的政治教学,也会给学生以音乐美的艺术享受,使学生的思维能随着教师声音的高低、强弱、音速的变化进行听课,从而让课堂“活”起来。另一方面语言要风趣,富有幽默感。著名的相声演员马季,之所以一出场表演,就令人捧腹大笑,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这其中的原因,除了马季本身的相貌惹人发笑之外,更主要的是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使人很感兴趣。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很有必要的。

4.运用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与式教学方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介入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和活动方式。这种方式注重营造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创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它特别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目的在于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政治课原理漫画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