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怕文化入侵是弱国心态

2012-02-28

环球时报 2012-02-28
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交融中华文化

卫志民 徐莎莎

“文化侵略”似乎是一种很流行的担忧,总是能听到有人忧心忡忡地提醒国人警惕来自西方的“文化侵略”。但到底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被算做是“文化侵略”呢?其实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很确定清晰的标准。

如果将标准定义为,文化侵略行为是带有强制性的,会对被侵略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造成巨大伤害的,那么,我们似乎很难把洋影片、洋快餐、洋节、洋词在中华大地的流行草率地认定为遭受到了文化侵略。

同时我们也看到,西方社会对春节的好感和兴趣与日俱增,中国的汉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中华饮食也征服了全世界的胃。显然,我们不会同意其他国家的人们把这些变化说成是来自中华文化侵略的证据。

因此,对于这些不同文化相互交融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要太过紧张,过分紧张其实是弱国心态的一种表现。文化的吐故纳新和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式,若我们无法摆脱文化上自卑心态和弱国心态的控制,自困于“文化侵略论”的藩篱,反而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其实,在中华文化五千年乃至更长的发展历程中,封闭的时间远比开放的时间短。

再说,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根源和文化内核,随着跨文化交流活动的进行,不断融入外来文化的一些元素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具体形式,但要设想一个民族完全移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则是难以想象的。全盘西化在实际的行动层面上,只能代表落后国家在制度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和模仿。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就提出全盘西化的策略,但在全盘西化了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却常常感慨于日本文化能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得到那么好的保护与传承。先进的文化,真正有竞争力的文化,有内生发展能力的文化,能够不断从异质文化中主动汲取营养的文化,是不害怕什么文化侵略的。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还有很大差距。面对差距,紧张、警惕、防范都是自然的本能反应,但这样的反应绝非正确的理性选择。真正理性的态度应该是强大自我,而非通过阻滞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来进行自我保护。强大自我,体制变革,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作者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北京师范大学交融中华文化
真美
The Impact of Celebrity Endorsement in Chinese Fashion Market: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urce Credibility
Moliere’s Sublimation of the Three Unities
An Analysis of Negative Capability in To Autumn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交融的独特优雅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