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中医在医疗制度上的效用分析

2012-02-28楚廷勇刘晓梅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医学医疗保障中医药

楚廷勇,刘晓梅

(东北财经大学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目前,医疗领域的国际趋势是从以疾病治疗为主的医疗模式转向以预防和健康管理为主的新型模式,医疗保险则从有病治病向无病防病转变。对人类来说,最理想的生命质量是无疾而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困扰老百姓的深刻问题,因此寻找一种效率高、费用低的医疗模式是当务之急。中医正好符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绿色治疗的医疗理念。2009年,我国的新医改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中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及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并将此作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国际上对中医的评价

1.1 中医的特点

中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它已经过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所验证,在我国传统医学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至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中医本身所蕴藏的奥秘与神奇,也逐渐被现代科学技术理论所验证。

首先中医在理念上具有整体观念,符合现代医学理念。中医不是孤立地看待人体的疾病,而是把疾病与患病的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认识,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多种因素,分析人体的脉络、阴阳平衡状态等,根据人的个性体质,从整体上找出疾病的病因。中医认为,健康是人的一种状态,一种总体的平衡状态,即所谓的“阴平阳秘”,强调人体的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的平衡,这样才能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所定义的“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衰弱现象”相一致。

其次,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学说符合现代医学中的整体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是对人本身整体性以及人与大自然、社会环境相互统一的完整认识。实质上,现代整体医学是一种系统论,而中医学理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实践探索,也是一种经验性极强的整体科学。中医把人和自然、形与神以及阴与阳结合为完整的统一体来认识生命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又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大量信息,运用自然的方法,调整它们之间的平衡,完完全全与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相吻合。

第三,中医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有其独特性和丰富性。中医不是单纯地、机械地采用直接的方法去治疗疾病,而是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药物性和非药物性手段,又在不同药剂组合上及量的变化上循序渐进地治疗,并根据病情的变化演变进行调整,手段丰富、方法多样,既符合人体病理的多样性特征,又体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医学宏观和微观整体辩证统一的体现。

1.2 中医在国际上被认可

中医经过几千年来的传承和发展,是我国的医学文化发展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更是不断丰富和完善,并有新的突破,在世界范围内已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

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医学教授在国际性演讲中就曾指出:中国中医药学中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必须学习的内容。美国的一些临床学家通过实践也认为,中医针灸治疗较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认为中医学强调整体观,而现代医学则是机械论、还原论,缺乏整体性。目前开始出现的后现代医学注重整体思维方法,即系统论,符合现代医学理念。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朴素辩证法到机械唯物论,再到辩证法、系统论即整体论这样的过程。中医的理念实践验证了目前现代医学理论的正确性。

在欧洲有许多国家的医学专家也公认,面对无法消除的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难题,中医的针灸和中草药是治疗成千上万处于无助状态的慢性病患者疾病的最好方法。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西医有两个共同的认识,一是西医疗法导致生命质量下降;二是西药的毒副作用无法避免,并且由此引发的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更是无法克服。美国的科学家做过统计,当前医院中使用的常规西医药物中,有11%是不够安全的;30%的病人服用的西药有各种副作用无法克服;还有在给65岁以上的老人所开的3000万个公费医疗处方中,有17%缺乏安全性。

然而,中医最首要的特性就是安全性和天然性。中医治疗的基本思路是扶正祛邪,而非西医的杀毒祛病。并且中医所采用的治疗法也是沿着这种思路进行的,因为中医临床医治的时候,其治疗手段选择也是有主次的,除了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和毒副作用及后遗症外,在其手段和药材上基本是一种自然和天然的组合。而且在治疗方法组合上,以生克关系使副作用降至最低,使治疗效果达到最好,因而由中医引发的药源性疾病微乎其微。

据美国有关权威机构调查,目前美国有49%的疾病是西药无法治疗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西医面对层出不穷的所谓新疾病束手无策,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基本上是维持性治疗,而且医疗维持成本越来越大。在美国,一种新的西药研制成功不仅周期长,至少5年以上,而且费用十分巨大,平均一种新药需花费近3.6亿美元。这导致美国医疗费用开支巨大,2009年美国的医疗费支出大约要占到美国GDP的18%左右。而中医的特点是低成本,中医药的生产首先是来自于天然而非化学合成,制作手法简单便利,甚至有些方法个人都可制作,成本自然很低。并且中医重视后现代医学提倡的预防医疗,即预防保健养生,使人们尽可能减少疾病或者不生病,促使医疗成本从理论上达到最少,甚至可以达到零。由于“简、便、廉、验”是中医药服务的最大特色,因而中医也是各国“治愈”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的良方。

随着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科技将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目前世界上的疾病谱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健康理念和医疗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绿色环保、自然天成是人们追逐的目标,中医所体现的优势将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利用。

2 我国对中医的利用及其效率分析

2006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我国政府把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医院在我国医疗事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院的功能效率在与其他类别医院的比较中显得十分突出。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中医院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全国总数91.7万个卫生机构中,医院数超过两万多家,其中中医院数为2728家,占全国全部医院总数的13.5%,比上一年增加了40家。中医院的床位数是38.5万个,占全国医院总床位数的12.6%,比前一年增长超过10%以上。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中医院在我国各类医院中的数量只占不到13%,还不及各类专科医院所占的18%,发展空间巨大。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数据还显示,2009年中医院的床位使用率是81.8%,比上一年提高了4.5%,平均住院天数为10.4天,比前一年减少了0.1 天。

表1 我国各类医院工作量比较(2009年、2008年)

从表1全国各类医院医疗服务工作量比较中可以看出,2009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达19.3亿人次,其中中医医院诊疗人次达3.0亿人次,占15.63%。从图1可知,2009年中医医院数量仅仅占全国医院总数的13.5%,诊疗人次却占到全国医院诊疗人次的15.63%。由此可见,中医医院效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医院。

表2 全国医院医师担负工作量比较

从表2全国各类医院医师担负的工作量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2009年中医医院的医师工作量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为6.9人次,明显高于综合医院医师6.4人次及专科医院医师5.6人次。由此可见,中医医院的医师日均担负诊疗效率高于综合医院医师约8%,高于专科医院医师23%。

在产值方面,2009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已达1004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684亿元,年增长率为23%。目前我国现有中药工业企业1100余家,生产的中药品种多达8000多种,药剂40多种。中药工业总产值547.3亿元,占医药产业的18.63%;实现利润54.8亿元,占医药产业的44.2%。中医药产业占医药产业不到19%的份额,却能获得医药产业将近50%的利润,可见它的效能是巨大的。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将使这一领域产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进而发挥更大的效用为人类服务。

3 提高中医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中的作用

中药是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产业,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中国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有了重要的基础,树立“选择中医药就选择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新理念,将促使中药在世界范围地位的提升。

由以上对中医效率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中医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优的医疗服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均GDP较少导致人均GNP更少,使医疗保障程度面临一个很低的水准。在这种状况下,国家主导的医疗保障事业一定要用我们的优势,办低成本、集约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可以减少成本,能够将个人的风险融入到群体之中,中医无疑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选择。中医既廉价、环保又简单、可行的优势和特点恰好可以有效地实现我国新医改所提出的终极目标。

实践证明,中医能为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障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有将近8亿。中医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能够使并不富裕的人群更容易获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由此可见,中医中药是创建有中国特色医疗模式的突破口,是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建设和投资及改善我国农民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发展中医只要很少的投入就能改善民众的健康,有助于保护人力资本,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并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此外,我国目前已经提早步入老年社会,并且与西方先进国家进入老年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即未富先老。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 13.26%,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人口总数的8.87%,人口老龄化增速明显加快。未来40年,我国人口结构将急速从轻度老龄化向重度老龄化转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必然给医疗保障制度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老龄化程度愈高,对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的需求愈大,医疗成本也愈高。

人口老龄化提升疾病负担,给医疗保障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人口结构的变化也造成疾病模式的变化,以往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已经被以慢性病以及与人们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为主的疾病谱所取代。慢性疾病成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疾病死因,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肿瘤是我国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所有慢性病死因的88.1%。慢性病患者的患病周期长,单纯的西医治疗费用高,并且效果不理想,还会增加医疗费用。与传染性疾病不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很大程度上需要人们改变自己的不健康行为,这就需要医疗保障的重点要放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预防性医疗服务上来,而不是单纯地解决疾病的治疗问题。中医恰好能够很好地适应我国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程度低的现状,利用成本低的优势缓解看病贵的难题。

未来中国特色的医疗模式实际上应基于三个前提: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要求医疗事业必须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二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医疗行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从而提升其服务质量,而非垄断所导致的质量低、费用高;三是弘扬以中医为核心的、优良的传统中华医学文化,这是未来我国医疗保障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中医极强的民间普及性和文化受纳性,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增添了强烈而浓重的中国色彩。因此,目前我国很多医疗保障学者提出,中国医疗保障模式应该是:多层次政府主导,市场补充,中医特色。

2009年3月17日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加大了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十二五”期间,将是实现中医药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到2015年,我国的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人才的素质也会明显改变,管理和运行体制将会更加规范化,中医药的应急能力和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及其为医疗体制服务的能力将更上一个台阶。可以期待,中医药将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我国医疗制度效用的提升发挥更大的作用。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张琪,朱俊生.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与保障制度的整合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3]王东进.坚持按规律办事[J].中国医疗保险,2010(11):6-8.

猜你喜欢

现代医学医疗保障中医药
医疗保障
温胆汤在现代医学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深化军队医疗保障改革新举措的探讨
肺癌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分期关系研究进展
从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迈进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