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五项认知能力的比较研究
2012-02-27陈彦孙喜斌杜晓新刘杰曲春燕黄昭鸣
陈彦,孙喜斌,杜晓新,刘杰,曲春燕,黄昭鸣
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表象等。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认知能力是个体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成功完成各种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认知能力的评估与训练是特殊儿童康复的子系统,是多重障碍儿童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特殊儿童康复中举足轻重[1]。听障儿童由于听觉通道受损,缺少有效的听觉信息输入,进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低下,思维缓慢等认知方面的发展滞后。认知能力低下不仅影响听障儿童的智力发展,还会影响包括听觉理解、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在内的其他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针对听障儿童的认知缺陷来进行评估与训练,是特殊教育、康复工作者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研究的测验内容包括数字推理、图形推理、异类鉴别、情景认知、记忆策略5项分测验。通过对听障儿童及健听儿童测验结果的比较分析,了解听障儿童五项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主要特点,为对其进行科学、系统及有针对性的认知能力康复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第四聋校、闸北八中和止园路中学。选取32名14岁的健听儿童和32例14岁的听障儿童。听障男童24例,女童8例;28例双耳佩戴助听器,4例一侧植入人工耳蜗,另一侧佩戴助听器。健听男童16名,女童16名。听障儿童入选条件:①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童;②人工耳蜗开机或助听器佩戴后听力补偿达到250~3000 Hz或4000 Hz;③言语最大识别得分>80%;④康复级别达到2级及以上;⑤助听效果达到适合或最适程度,能正确理解测试指令,能与测试人员有效配合。听障儿童排除标准:中枢性疾病,如脑皮质发育不良、脑白质异常、脑积水、Usher综合征以及核黄疸影响大脑功能异常等疾病。
1.2 方法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学龄儿童五项认知能力测验(多媒体软件版)”,该评估工具基于智力的PASS理论来构建评估框架。PASS理论是戴斯于1990年提出的认知加工模型。其中,P代表计划(Planning),A代表注意(Attention),两个S分别代表同时性加工(Simultaneous Processing)和继时性加工(Successive Processing)。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活动由计划、注意和信息加工3个子系统组成,其中信息加工系统有两种加工类型——继时性加工和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是指将刺激整合成特定的系列,使各成分形成一种链状结构;同时性加工是指同步地整合刺激,或对有共同特征的多种刺激进行再认。两种编码方式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在继时性编码中,可能存在部分单元的同时性编码,而同时性编码中也可能存在继时性编码的成分。究竟采用何种加工方式,完全取决于具体的加工任务和个体的认知特点。
本测验主要测试继时性加工、同时性加工两种信息加工方式,包括数字推理、图形推理、异类鉴别、情景认知和记忆策略5项分测验。继时性编码主要测试情景认知和记忆策略系列2类测试题,同时性编码主要测试数字推理、图形推理、异类鉴别3类测试题。整个测试系统共包含5大项内容,每1项分测验有16道题,共计80道题,每道题采用0或1计分,0分表示该项认知能力尚未获得,1分表示该项认知能力已经获得,整套测验满分为80分,得分越高,表明该项能力发展得越好。
本研究工具的主要特点为:①在记忆和图形推理的基础上增加数字推理、异类鉴别、情景认知;②可以对儿童的认知状况有全面的理解;③提取了记忆和认知的核心部分逻辑推理进行测量;④采取呈现图片的形式进行测试,图形材料可以避免知识经验和语言的影响,可以用于听障儿童认知能力的测试。通过对不同图形特征的组合以及不同图形组成的逻辑关系的复杂程度来控制难度,与语词材料相比,图形材料能更深入地反映个体的思维过程,使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分析听障儿童的认知推理过程。相关研究表明,此评估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
操作方法:被试进入测试软件主页后,先按要求填写自己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然后进入正式实测阶段。测试分为例题和测试题目,被试可以任意选择5个子项目中的一个项目进行测试,然后完成其余项目测试,每次测试时需先认真学习例题,然后再做测试题目。每个题目都有文字材料的指导语,做完所有题目,测试成绩才能自动保存,中途暂停,或者没有完全做完,系统不保存成绩,完成整个测试大约需要40 min。
1.3 统计学分析 将测试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数据处理,以被试类型为被试间变量,以测验类型为被试内变量进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 结果
听障儿童数字推理、图形推理、异类鉴别得分显著低于健听儿童(P<0.001),情景认知和记忆策略得分与健听儿童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比较
3 讨论
数字推理和图形推理所考察的是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状况,异类鉴别主要评估儿童分类与归纳的能力,这3项认知能力基于戴斯的PASS理论提出,主要考查儿童的同时性编码加工能力。
甄芳进行了正常学生和听障学生的推理思维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听障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不及正常学生,听障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3]。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一致。
分类是指根据事物的相同与不同,将完全相同或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物或相同的关系归并在一起。在分类测验中,要求儿童对分类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以找出不同事物本质的和共同的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将不同类事物从同类的其他事物中区分出来。言语的发展和运用有助于物体相似性的比较,儿童的归类和推理是相似性比较的过程。由此可知,儿童的异类鉴别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应该成正相关,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比较弱,因此分类能力落后于健听儿童。
情景认知是评估儿童对各情景之间的逻辑关系或事件发展规律的理解能力,其实质是序列认知能力,也就是戴斯提出的继时性加工能力之一。在记忆策略能力方面,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无显著性差异,这和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合。曲成毅等曾对我国1758例3~17岁听障儿童进行智力测量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3~17岁听障儿童在反映图形记忆及图形组合的短视觉记忆及空间推理两项分测验和健听儿童相比无显著性差异[4]。在关于听障儿童的短时记忆研究中,袁文纲指出,听障儿童与听力正常人短时记忆容量差别有限,听障儿童短时记忆编码以形码为主[5]。测试的材料影响听障儿童记忆的成绩,在所有关于语言记忆的项目上,听障儿童的记忆都显著低于健听儿童,在非言语资料的记忆任务上,听障儿童的记忆水平和健听儿童无显著性差异。
认知训练不但能提高儿童现有的认知水平,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语言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丰富儿童的早期认知经验,这对于他们今后有效学习与顺利生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了解学龄听障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将为对其进行科学、系统及有针对性地认知康复训练奠定基础。
听障儿童认知能力训练活动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训练可以按照情景认知、记忆策略、数字推理、图形推理和异类鉴别的顺序进行,先完成初级认知能力的训练,再开始中级认知能力训练,最后完成高级认知能力的训练。从初级认知能力训练开始,对听障儿童进行日常生活中常见情景方面的启蒙训练,然后对记忆力、观察力等基本认知能力给予反复训练,继而进阶到中级认知能力的学习。中级认知能力包括推理及分类能力,都是建立在初级认知能力之上发展起来的。当听障儿童的信息编码能力得到适当训练后,再对其进行更高一级类概念等上位认知能力的辅导。
[1]陈彦,孙喜斌,杜晓新,等.学龄前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的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7,21:413-416.
[2]杜晓新,王晓慧.上海市儿童五项认知能力团体测验量表的编制报告[J].心理科学,2001,24(3):348-349.
[3]甄芳.听力障碍学生和听力健全学生推理思维的对比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3:35.
[4]曲成毅,孙喜斌,郑日昌,等.我国1785例聋儿智力调查研究[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5,12;26.
[5]袁文纲.聋人与听力正常人短时记忆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