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与政府部门深度互动下的MPA培养模式探析

2012-02-19陈小平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政府部门公务员

曹 蔚, 陈小平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广东 广州 510640)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PA)作为处理公共事务的专业硕士学位,在欧美发达国家十分流行,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并称为文科高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的3大支柱[1].欧美国家有关院校的MPA教育也对世界其他国家开放,培养了一批国外的高级管理者,顺应了当代政府工作专业化的要求,在政府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MPA教育开始于2001年,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10年以来,全国共招收了8万余名MPA研究生,为我国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目前,MPA教育已经成为完善公共管理体制的重要保障,推动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的建立.同时,MPA教育是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公务员培训纲要都对MPA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明确要求[2].它优化了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干部队伍的能力水平,有力地推动了高素质、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本文基于与政府部门的深度互动,探讨了我国MPA培养模式的构建.

1 MPA教育进入富有挑战的新时期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这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公务员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依法行政、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因此,从我国公务员队伍素质现状及人才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MPA教育既是一项当前紧迫的任务,又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3].MPA教育作为公务员学位教育的重要阵地,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MPA教育要为广大干部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政府部门培养一批具有较高道德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行政管理科学化、业务领域专业化的优秀公务员.

同时,MPA教育也面临着生源方面的挑战.目前,我国公务员培训呈现机构多元化的态势:除了高等院校MPA教育,党校、社会机构、甚至国外培训机构都主动参与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多元化的供给必然产生激烈竞争.另外,专业学位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010年国家新增了19种专业学位,其中警务硕士等与政府部门相关的专业学位必然会分流部分MPA的生源[4].

因此,MPA教育要想成为公务员教育的生力军,必须积极创新培养体系,与政府部门深度互动,共同提高培养质量,形成核心竞争力.

2 创新MPA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MPA教育必须强化职业导向.由于公务员来自于政府部门,因此MPA培养单位需要和政府部门紧密联系,共同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将MPA培养工作做出特色.

(1)以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 随着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发展,与其联系比较紧密、注重实际能力培养的模式正成为MPA教育发展的趋势,如英国伯明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把MPA的培训对象定位在中央政府公务员、地方政府官员、公营企业的经理人员、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人等[5].在我国,MPA专业方向的设置应当在发挥培养高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地方政府的需要紧密衔接,无论是在职MPA还是全日制MPA,学校都可以与政府部门建立稳定、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培养平台,积极构建MPA教育办学的新模式,特别是可以根据当地政府的需求设置相关专业方向,如“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专业方向.

(2)优化“自选动作”,设置个性化课程. MPA的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与研讨4类,各类都有最低学分的要求,其中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已经设置了9门核心课程,各高校可根据专业方向和自身特色、优势自行设置其余课程,这给了高校灵活设置“自选动作”的空间,有利于针对性地培养不同方向的MPA.

其中,对于专业方向必修课的设置,可以采取模块化的方式.首先,根据专业方向的要求和政府部门的需求进行设置,体现特色化培养.比如: 高校受有关政府部门的委托,按系统开设MPA研究生班,并设置与此系统工作相关的课程模块.第二,对于非系统委托培养的MPA研究生,也应依据专业方向的要求设置通用的课程模块,供MPA研究生选择.

对于选修课程的设置,采取建立全校研究生选修课程库,MPA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及个人需要与兴趣爱好,“量体裁衣”选择课程,这主要是基于MPA教学对象的前置学位专业方向差异较大,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促进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建立.

(3)内外兼修,增强师资力量. MPA教育的根本在师资,而我国缺乏适应公共管理硕士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师资,这已经成为制约MPA教育可持续、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6].任课教师和导师就像求学途中的引航灯,会使MPA研究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得到质的提升.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理论水平普遍较高,但实践能力相对缺乏;而政府部门的官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可以采取“内外兼修”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内修提水平”.一是定期对任课教师和导师开展培训、资助进修、开展学术研讨,以提高其理论水平;特别是新任教师和导师,必须先培训,再“上岗”.二是 “采他山之石”,高校将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政府官员和公共管理资深专家 “请进来”,形成兼职教师队伍,为MPA研究生授课和担任校外导师,进一步推动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外修提能力”.采取“走出去”的方式,高校积极与政府部门协商,为MPA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通过实践锻炼,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的素质和能力,丰富教师队伍的管理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塑造一批明星教师.

(4)“混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这里所指的“混搭”主要是根据课程特点,将不同的基本教学方法进行搭配,组成具有突出特征的新教学方法.举例来说有以下3种:

第一,案例分析与全班讨论相结合.对于一门课程,任课教师在讲授重点理论中穿插案例,MPA研究生开展讨论、分析案例.比如说:对《公共管理》课程,任课教师提供一个比较典型的管理问题并说明此问题发生的背景,然后与MPA研究生共同探讨和分析该问题所面临的困境、可能的解决方法和最优方案,以此提高MPA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直接收集政府的案例比较困难,因此还需要由政府官员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补充讲授该门课程的案例,学校逐渐整理和积累这些案例,最终成为案例库的组成部分.

第二,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首先要让MPA研究生系统地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然后进入实践教学环节.所有MPA研究生都必须参加一定时间集中的实践,使学生置身于涉及实施政策的实际公共领域,有利于其进一步掌握从核心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7].为此,MPA培养高校应积极与各界、各级机关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MPA实践基地,进行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训练各项工作能力并查找出缺乏的理论知识,然后再让MPA研究生回到学校补充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为实践提供依据,实践使理论得以运用和升华,这使MPA研究生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其专业素质.

第三,模拟教学与现场观摩相结合.首先,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工作情境,然后让MPA研究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样的情境下开展具体的工作,以此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然后,任课教师对模拟的效果进行点评,指出模拟中的优缺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将MPA研究生从模拟中带到现场观摩,亲自到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的政府部门工作现场去感受不同的工作环境,学习处事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5)师生双向选择,强化论文过程管理. 由于MPA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要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导师对MPA研究生知识背景的了解和研究生对导师研究方向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师生双向选择机制.首先,由学院召开导师和MPA研究生见面会,提供双向选择的平台;然后,双方按照流程进行互选,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互选后的导师为校内主导师,与校外资深的公共管理者共同组成导师组,指导MPA论文工作.

图1 MPA师生双向选择流程图

在师生互选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互动式开展论文工作.MPA论文工作包括了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环节.因此,为了保障论文质量,高校必须加强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首先,MPA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一般应是来源于工作中、实践性较强的公共管理类题目.MPA研究生应广泛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写出文献综述,与导师商议最终的选题.再者,论文开题需要举行开题报告会,MPA研究生汇报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方案、工作基础、论文工作计划以及预期成果;由导师组把关开题是否合格.对于没有通过的MPA研究生应在3个月内重新开题.之后,还需要进行论文中期检查,MPA研究生汇报学位论文的工作进展、存在问题、解决途径以及下阶段工作计划,由导师组给出意见评价该学位论文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可以按时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对于不符合要求和进展较慢的MPA研究生,应给予跟踪培养.最后,进入预答辩和答辩环节,其中论文预答辩是为了提高硕士生论文质量、保证其顺利通过答辩而专门设计的环节.通过预答辩会,可以及时发现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确保在正式答辩中顺利通过.论文工作是MPA研究生整个学习阶段综合情况的集中反映,MPA研究生可以在校内导师的理论指导和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下,深入研究与论文相关的工作问题,使工作能力明显提升.

3 MPA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美国EC2000认证标准[8],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评估反馈体系来衡量所提出的MPA培养模式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用评估结果促其发展,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培养过程”是指按照本文提出的培养模式进行的培养,“学生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MPA培养高校的管理下所进行的学习环节,“产出效果评估”是指检查培养模式是否达到了培养要求.

图2 培养模式评估反馈流程图

其中“教指委”方面的反馈,采取教指委对MPA培养单位评估或论文评选等方式进行;“用人单位”方面的反馈,采取高校对其访谈或者设计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已获学位MPA研究生的评价;而“高校”是指MPA培养单位定期开展自评估.对于高校的自评估,应分为招生情况、培养条件、培养管理和教学管理4个层面来设计自评估内容(具体见表1).根据以上3方的评价反馈,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MPA的培养质量.

表1 MPA培养质量自评估表

4 结束语

MPA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多方协调共进.为了使MPA教育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需要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指导和评估职能.各培养单位建立配套措施,包括完善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形成有利于激励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投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政府部门积极参与MPA教育的全过程,并反馈MPA研究生学前、学中和学后的变化,以此形成用人单位层面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三方的努力,共同促进MPA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公共管理领域的时代精英.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 MPA专业学位教育与新型公共管理者培养[J].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6,(1):76.

[2] 杨士秋.在第三届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第三届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简报,2011:1.

[3] 吴长春. 论MPA教育对加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作用[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0.

[4] 纪宝成. 深刻总结经验、科学分析形势、大力推动MPA教育事业发展[R]. 第三届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简报,2011:1.

[5] 浙江行政学院考察组. 欧洲部分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考察与启示[J]. 资料通讯, 2006,(12):26.

[6] 周利平. MPA:公务员能力提升的新途径[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8):94.

[7] 季明明. 培养公共领域时代精英的摇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A教育[J]. 高等教育, 2002,(3):25.

[8] 李江霞. 从EC2000实施效果透视美国院校工程教育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 2008,(4):83.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政府部门公务员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篮球公务员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浅谈在政府部门推行绩效文化的作用和途径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政府部门间G2G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浅谈在政府部门推行绩效文化的作用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