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白居易的科学研究和宗教生涯
2012-02-19崔人元
| 文 ·崔人元
难得参加一个聚餐,竟逢老干部某乙又出诗集(旧体诗),叨陪末座的我也得到一部。出于对老人的尊重,也珍惜诗集装帧制作的豪华精致,我将其恭置案头。研究并写作旧体诗词者某丙看到,大不待见此诗集——此君跟某些人一样,称“老干部”诗为“老干体”,瞧不上眼。
人生几度秋凉,趁着天凉好个秋,白水当酒,闲话当下酒菜。我说:当今老干部,按正式的说法,他们曾经对党、国是有功的,退休之后也是党、国的宝贵财富,即以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草民可不敢妄议。“老干部诗”在中国是有几千年光荣传统的,历史上的牛诗人,大多在朝廷或地方当过“干部”,老了就成了“老干部”。传下“南风”的舜(当过最高领导人)应是史有记载的第一个“老干部”诗人,屈原、李白、杜甫……也都是“老干部”!
白居易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我没啥学问,就以最平易通俗的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772-846)为例乱侃起来。
年轻时尚未出名的白居易,到首都长安城去拜见“老干部”某甲,希望得到提携。某甲见其名字,说道:“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彼时彼刻恰似此时此刻)后来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某甲感叹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若干年后,白居易成为“太傅(皇帝的师傅)”——行政级别相当于后世的中常委,位居皇室贵族、国之领导人之列。“老干部”白居易是文学艺术家,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家——《与元九书》、《新乐府序》是影响中国文学多年的重要文艺理论论文,除了在形式上有点问题外,足可发表在CSCI、SSCI核心期刊上,若译成英文发表,进入AHI检索也是没有问题的——可惜他生不逢时,后世有研究白居易的论文发表在了核心期刊之类上,而唐朝时世界上却还没有CSCI、SSCI和英文、AHI啊!
白居易不空谈理论,而是付诸创作实践,且达到了一定高度。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白居易在相当程度上跟毛主席的主张是相同的(当然他做得还很不够),其创作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创作了大批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唐朝)风格和中国(唐朝)气派的优秀作品,还为大唐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和经济利益——有外国国王派人在市场上以重金收购白居易诗作。
见好就收,我不再在文艺理论上班门弄斧。还是看看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白居易吧——这首曾收入语文课本的《卖炭翁》,是很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实证研究案例,分解如下: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厂商:卖炭翁;商品:炭;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在南山伐薪烧制,由于生产技术比较低下又不讲环保,污染得卖炭翁灰头土脸的;生产目的:交换生活必需品。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用上了博弈论、运筹学、行为心理学了。自己穿着单薄,却希望天气更冷,因为天冷可改变对炭的需求曲线,改变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形成的均衡点,即推高价格。卖炭翁的理性是有限的,没有调控气候的技术,只能愿天寒而已。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竟然天从人愿下雪了。但因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不够,牛困人饥,老半天才到达市场的南门外,还要在那泥中歇气。这一歇就出风险了,你不在官方指定的市场内,却停在外边,大有非法交易,逃税之嫌。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不,权力寻租者来也!太监以皇帝的名义,不由分说地要定了卖炭翁的商品。太监们用权力扭曲了均衡或说偏离了劳动决定的价值,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半匹红绡一丈绫——往往是用旧的纺织品,这次很可能是曾用来装饰大唐盛典使用过的二手货),交易了这车炭。卖炭翁无奈将绡绫系在牛头上表示气愤。
服了吧?这个包括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东西的案例,可进哈佛商学院呢——可惜白居易生不逢时,那时没有西方经济学、哈佛什么的!如果你是卖炭翁,你将如何改变自己的生产曲线、如何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另外,从太监强买卖炭翁的炭来看,唐朝的封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并且要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在交易中做到起码的公平和平等自愿吧。
白居易的经济学、管理学诗歌还多着呢!例如跟《卖炭翁》差不多的《采地黄者》,讲当时的奢侈品生意的《买花》,讲征税的《纳粟》,讲供需对价格的影响的《浔阳三题》,研究经济学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的《赠友五首并序》……他甚至还为自家酿造的酒写了广告《效陶潜体诗(之四)》:“……开坛泻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忽然遗我物,谁复分是非……”
至于《秦中吟十首》这类偏重社会学、政治学的诗歌,白居易写得更多。
白居易的自然科学研究
白居易还是优秀的自然科学家。他任杭州地方官时,在当时的钱塘门外石涵桥附近,主持修筑了堤坝,贮蓄湖水灌溉农田,人称白公堤。今天西湖上还有白堤,就是为了纪念他。也许可说他是个水利学家和工程师呢? ——可惜他生不逢时,那时还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
白居易在植物学和动物学(鸟类)上成果很多。《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不但讲了桃花,还跨学科到了气候学。大林寺在庐山之上,因为地势高和周围林木茂盛,有自己的小气候,与平地相比气温回升缓慢,所以桃花开得要晚些。《暮江吟》、《钱塘湖春行》、《长相思》……也跟气象学相关。
《放鹰》:“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下鞲随指顾,百掷无一遗。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本为鸟所设,今为人所资。孰能使之然,有术甚易知。取其向背性,制在饥饱时。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圣明驭英雄,其术亦如斯。鄙语不可弃,吾闻诸猎师……”这是很好的动物学实验研究报告,还是养宠物呢?
白居易的科学报告中爱发些与人类有关的联想,算是不足吧。但《和大嘴乌》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理性,对破除封建迷信和愚昧是极好的。中国人发明指南针,用于看风水(西方人用于航海和探索新大陆)。《凶宅》甚至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味道:“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枭鸣松桂枝,狐藏兰菊丛。苍苔黄叶地,日暮多旋风。前主为将相,得罪窜巴庸。后主为公卿,寝疾殁其中。连延四五主,殃祸继相钟。自从十年来,不利主人翁。风雨坏檐隙,蛇鼠穿墙墉。人疑不敢买,日毁土木功。嗟嗟俗人心,甚矣其愚蒙。旦恐灾将至,不思祸所从。我今题此诗,欲悟迷者胸。凡为大官人,年禄多高崇。权重持难久,位高势易穷。骄者物之盈,老者数之终。四者如寇盗,日夜来相攻。假使居吉土,孰能保其躬?因小以明大,借家可喻邦。周秦宅崤函,其宅非不同。一兴八百年,一死望夷宫。寄语家与国,人凶非宅凶。”
白居易的宗教观
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阳龙门石窟一带,宗教信仰也走上正途,笃信中国佛教净土宗。佛教是实践和实证的宗教。他是弥勒佛信徒,还组织了学会“一时上升会”,他写的学会宣言说:“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他坚持念佛法门并大力宣传提倡,请看《念佛吟》:“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弥陀。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也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白居易在念佛声中安然告别了人间。他生不逢时,是后辈诗人李商隐写的墓志,但没有被组织盖棺论定为“伟大的什么家什么主义者”。死生亦大矣!人生自古谁无死?如何让人坦然面对死亡和看待死亡后的事,正是现代人类关于临终关怀和终极关怀的重大课题,而白居易已根据佛教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中国古人认为,某人若能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则相当之爽。白居易一生,年轻时胸怀兼济天下之义,做惊天动地之事,中年时写光照千古之诗文,走一意孤行之路,晚年归隐,品味人生之奢华,得佛教终极关怀和超越自我而实现无我之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