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读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和《与自己对话》
2012-02-19崔人元
| 文 ·崔人元
即使在极其庸俗、极其功利、极其猥琐的时代,还有善良的人们在心底怀着对伟大人物的敬仰与渴望——这是人类之所以前进的源动力之一。而当今地球上在世的人中,有谁能像纳尔逊·曼德拉一样是名副其实、给人鼓舞和引人前进的伟人?
曼德拉生于酋长家庭,后来成为律师——生活本很滋润,可他却选择了一条充满苦难的道路,并因此从43岁起被黑暗的监狱囚禁了27年。他选择的道路,是推翻南非长期实行的野蛮、反动、残暴的种族主义(广义的种族主义即以出身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统治,建立起民主自由的宪政统治,并在最终获得了胜利。
而且不仅如此,曼德拉更给世人树立了伟大的典范,“他不懈地为相互指责的人们的和解而战,为消除怨恨而战,为平息冲突而战;还为健康,为教育,为每个孩子有权开启一份更美好的人生而战;他不断启迪着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和几代人。”(科菲·安南语)“曼德拉在许多事上给予了我们诸多教导。其中最伟大的教导,尤其是对年轻人,或许就在于:当坏事降临到好人身上,我们仍然拥有自由和责任,决定如何应对非正义、残酷与暴力,决定它们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灵魂、内心和意志。”(比尔·克林顿语)
著名媒体人奥普拉·温弗瑞感叹:“即便是现在,我也很难相信,在一间牢房里度过了近30年,他却丝毫未被怨恨侵蚀。由于他对自由所持的勇敢立场,他在全世界被奉为传奇,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不允许曾经承受的任何侮辱将他的心变冷。”
曼德拉坐牢的日子里,失去了母亲和次子,他的妻子遭到了禁闭、关押、坐牢和流放。曼德拉说:“在生活中,每个男人都有两项义务:一项是对家庭、对父母、对妻子、对孩子的义务,另一项是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在文明的社会中,每个男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尽到这些义务。但是,在像南非这样的国家里,对于像我这样的出身和肤色的男人,要想尽到这两项义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南非,一个黑人要想作为一个人去生活,可能会受到处罚和隔离;在南非,一个想为他的人民尽义务的人,必然会被迫离开他的家和家人,去过一种孤身奋战、带有秘密和反叛性质的生活。我并非一开始就作出了把我的人民置于我的家人之上的选择,但是,为了为我的人民服务,我被剥夺了我作为一个儿子、兄弟、父亲和丈夫尽自己义务的权利。”
然而,“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在出狱的时候就宽恕了那些囚禁他的人。他在成为南非总统后说过:“以前逮捕我的警察,对我也算礼貌了。”——要想知道曼德拉是怎么不断超越自我而达到伟大的吗?请看他的自传《漫漫自由路》和根据他各种手稿档案整理的《与自己对话》。
孔夫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曼德拉是大智、大仁、大勇之人,但读《漫漫自由路》和《与自己对话》,我们可以知道:智慧不是没有迷惑,而是战胜了迷惑;仁义不是没有忧虑,而是战胜了忧虑;勇敢不是没有畏惧,而是战胜了畏惧。曼德拉如你我一样惑过、忧过、惧过,在反对暴政的斗争中,也多次惑过、忧过、惧过,但他凭着信仰战胜了惑、忧、惧。他的信仰也不是凭空而来,也有其发展过程,有生动的记述。曼德拉在书中陈述了自己的历程,从一个普通人,历尽艰苦,渐渐成长成熟,一步步走到了让世人赞叹的境界。
曼德拉写道:“在(白人统治下的)南非做一个非洲人,意味着他从出生的那一时刻……他的生活要受种族歧视性法律,法规的制约,从而使他的成长受到阻碍,他的潜力发挥受到限制,他的生命受到扼杀。这就是事实,一个人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应对这个事实。我没有显现节,没有奇特的启示,没有上帝的显灵。但是,我有无数次的被轻视和怠慢,无数次的被污辱和损害,无数次的愤怒和反抗,我无数次地希望与束缚我们人民的制度开战。”
“我的一生已经奉献给了非洲人民的斗争事业。我在反对白人专政的同时,也反对黑人专政。我怀抱一个美好的梦想,那就是在南非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享有均等的机会。我将为这个梦想奋斗终生,并努力让它实现。然而,如果有必要,我随时准备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
“我们仅仅是获得了要自由的自由,获得了不被压迫的权利。我们还没有迈出旅途中的最后一步,而且在更漫长、更困难的道路上,我只不过刚刚迈了第一步。因为,获得自由不仅仅是摆脱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是尊重和增加别人的自由的一种生活方式。”
谁都有阅历,而如何运用阅历,则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价值。曼德拉写道:
“我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仁慈和慷慨。没有一个人由于他的皮肤,背景或宗教而天生仇恨另一个人。人们一定是通过学习才会有恨,如果他们能够学会恨,那么他们也一定更能够学会爱,因为爱在人类的心中比恨来的更自然。即使是在监狱里那些最冷酷无情的日子里,我也会从某个狱警身上看到若隐若现的人性,可能仅仅是一秒钟,但是,它却足以使我恢复信心并坚持下去。人的善良就像是一条可以隐藏但绝对不会熄灭的火焰。”
“偶然间,你就会明白监狱是认识自我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从现实的角度定期探寻个人的思想和感情的理想场所。在评判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习惯以外部因素作为标准,例如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知名度、拥有的财富和教育水平。当然,在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方面,这些物质标准很重要。……但是在评判作为人的发展时,内部因素则显得更为重要。诚实、真诚、纯朴、谦逊、真正的慷慨、不贪慕虚荣、愿意为他人服务,这些内在特质是每个人都很容易做到的,同时也是个体精神生活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认真地进行自我反思,没有认识到自我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上述特质就不可能形成。监狱不能带给一个人什么,但是在这里,一个人至少每天都有时间去反思自己全天的行为,去克服一些不好的方面,然后发挥出内在美好的方面。定期沉思,在每天睡觉前和自己对话15分钟,是很有好处的。刚开始的时候,去剖析自己生活中的负面因素或许很困难,但是一旦坚持尝试10次,就会得到很好的效果。不要忘记,所谓的圣人其实就是不断努力尝试改进自我的罪人。”
在当下崇尚“实际效用”的中国,阅读曼德拉的书其实也可以从功利的角度,例如提高领导能力(这是流行的经济管理或成功励志书中的主题):曼德拉不断地提醒着我们,他不觉得自己是圣人,而是和普通人一样要面对生活琐事,也有缺点,在与疑惑、忧愁和恐惧斗争的过程中,在不知奋斗的结果是怎样时,在宽恕他人及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也有挣扎,但他能坦诚面对自己,愿意为正确的信仰而牺牲小我;你要领导民众,首先要切实先了解民众的现状与意图,真正为了民众的利益,在现有的条件下制定可行的战略策略,领导(教育并引导)民众向前走……
《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勇者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与自己对话》,纳尔逊·曼德拉著中信出版社 2011年1月出版
足球是一种令人狂热的体育项目。当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南非举行的时候,我们看到,所有球星所获得的球迷的崇敬相加起来,也不如全世界追求正义的善良的人们对曼德拉的敬仰。所以,曼德拉的书是“一部有关斗争、学习与成长的史诗,它讲述了一个用理想和希望鼓舞了一个越发世故的世界的人的故事……它应该成为必读书”,“完全值得所有对伟大事物的起源怀有真正兴趣的个人投人阅读”。
读者尽可以用某种心理来说,自传总有自我美化的地方,那么,根据当年写下的相当于日记的东西整理成的《与自己对话》则无可挑剔其真实性了。然而,这本书里多是断片,生活的过往,思考的痕迹,没有结论,结论要读者自己体悟和总结,对于想要拿到现成答案的读者可能不大适合。法国社会学大家让·波德里亚所说:“断片式的文字其实就是民主的文字。每个断片都享有一种同等的区别。最平凡的文字却能找到非凡的读者。每个人都会轮流获得权利,以享受自己那光荣的一刻。”读者如果把眼光放宽放远一些,看曼德拉的抗争,看囚徒保持灵魂的自由,看信念的力量,看宽容止息恨怨,看在争取民主和自由的道路上的艰辛,不是更有意义吗?
要说问题,我倒是觉得《漫漫自由路》书名译得有歧义,本意是“通向自由的路漫长”,却有点误导是“自由这条路漫长”,内容也有些地方译得不好,干涩不畅;两个封面设计都很差劲,山东版书名写得流畅到轻浮油滑,似乎争取自由毫无艰难挫折,广西版的封面琐碎浅薄,书名加“勇者”二字,更把曼德拉自始至终的朴实谦虚转为表扬和自我表扬相结合——伟大人物的名字比任何形容词都更有力,何必要佛头著粪(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与自己对话》作序,亦让我有佛头著粪之感)?编辑人啊,为何不稍加推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