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与公共图书馆的对策
2012-02-16阎龙
阎 龙
(本溪市图书馆,辽宁 本溪 117000)
阎 龙 男,1964年生。本科学历,馆员。
网络阅读与日俱增,从网络阅读的不同角度,包括群属性质、阅读习惯、阅读内容、阅读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不难看出网络阅读对图书馆阅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阅读的发展特点是偏年轻化,以青少年为主;浅层次化,以获取资讯为主;辅助性文献查找,以检索提示为主;阅读时间的随意性,覆盖正课时间和业余时间。而图书馆阅读是传统读书方法的延续,有广泛的阅读群体,有供潜心研究者可反复研磨把握的素材,对普通读者来讲,纸质阅读更符合休闲兼精神修养的要求。
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面对网络阅读的迅速发展,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更加人性化的策略、现代化的服务方式,促进图书馆的自身发展。
1 突出图书馆功能的延伸
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有4项: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根据现代图书馆的职能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协调性要求,市级图书馆的功能开发尚有很大的空间,许多职能只是方向性的、基础性的,甚至没有具体的开发与实践。延伸公共图书馆功能,使其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是当前最为有效的发展对策。
有效的引导功能、主题文化教育功能、公共服务功能是传统图书馆功能的集成,也是整合公共文化资源的基础。不断借助社会发展的动力需求,拓展这些功能,使其承载更为广泛的社会任务,应当是图书馆功能延伸的主要思路。社会的发展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譬如社会意识的改变、共享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图书馆信息传播功能的发展。目前公共图书馆在社会教育资源的布局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功能和作用远没有达到社会预期。因此,开发并利用这些资源,首先应在功能拓展方面不断进步。
2 突出图书馆的情景变化
2.1 主题设置
公共图书馆设立主题区域会带来如下动感:不断更换主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利用主题推动开发讲座业务;为鲜明的主题推荐系列图书,实现引导作用。同时,图书馆自身不断被新的活跃的主题冲击,能够增长适应新需求的能力,刺激功能的发展。
2.2 服务时间的拓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应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对于日常没有时间到馆阅读的群体会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2.3 与网络技术的交融
图书馆不仅提供传统的纸质阅读,随着科技的发展,还应包容更多的阅读手段,譬如声像阅读等。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的冲突不是习惯问题,而是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矛盾,大多数读者对两种阅读都有需求,可以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式。
3 突出图书馆的人文气氛变化
3.1 人性化的服务方式
很多城市图书馆尝试开办社区图书馆,直接在社区开展借阅服务,是图书馆功能的延伸,社会效益明显。急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活,加快了普通公民的生活节奏,许多人在不同职场奔波,常年无休,社区图书馆将极大地满足普通居民的阅读需求。流动厂区图书服务专车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在大型厂矿的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曾经为厂区科技文化学习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服务功能的拓展还可以通过设立残老送书日、假日读书城、母子图书室等方式,吸引读者。
3.2 专属交流交际区的开辟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文化、艺术交流的功能,因此图书馆功能拓展一个很重要的前景项目,就是建立和发展专属交流和交际区。为专家、作家、画家的技术交流、艺术交流、思想交流提供场所;提供专业技术成果、艺术成果与民间接触、交往的空间;促进技术转让、艺术收藏、产品展览,都是交流交际区的功能。从以往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实践可以看出,由于图书馆特殊的社会地位,在组织科技文化和艺术交流方面,具有其他组织机构无法比拟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专业交流在网络空间缺少现场氛围,缺少与实物接触,缺少第三者参与,没有流动感,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读者的参与心理,但是,以上这些不足却在图书馆交流中得到了弥补。另外,体现在图书馆交流中的还有同时展示给读者的强大的、广泛的、立体的信息量,是任何传媒手段都难做到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图书馆的交流交际功能会更加凸显。
4 突出图书馆的公共性质和服务性质
图书馆的公共性和服务性应当体现在对公众的主流引导和主流服务方面。图书馆职能必须突出对全社会文化建设的责任,要做到并承担起这一责任,应当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
4.1 增强信息的包容
图书馆的信息交流是实现其基本功能的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读者要求有更广泛的阅读空间,尤其是科技、教育方面。图书馆应当按照区域发展要求,增加信息储备的种类,包容更多思想和精神流派,及时采购优秀产品以满足读者在各个领域的信息需求是图书馆信息传递、信息交流的基础。
4.2 发挥推荐的功能和价值
公共图书馆应当主动承担对读者的引导,体现提升社会文明的责任,充分发挥推荐阅读的功能和价值,是主动实现图书馆职能的重要措施。
研究不同层次人群对图书的需求趋势,扩展图书馆阅读的内涵,借鉴社区推广,主动推荐优秀思想、精神、技术产品是应对新形势、建立新的基本服务模块应采取的策略。
[1]李雯.图书馆资源建设简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1(1).
[2]朱佳鸣.试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3).
[3]黄晓斌,邱明辉.数字图书馆的可用性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2(4):11-13.
[4]于鸣镝.图书馆与知识重组[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