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2-02-16杨丽娟

图书馆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居民图书馆社区

原 增 王 宇 杨丽娟

(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44)

原 增 女,1962年生。本科学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版)》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1]。”2006年“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向全国图书馆界发出倡议:“多建社区、乡镇图书馆,使最基层的公民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文明成果,充分满足公民的借阅要求。”社区图书馆在社会基层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加大建设力度。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响应号召,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多种途径,扶持和援助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社区的信息化服务水平,促使信息时代的文明成果惠及基层公民。

1 参与建设的途径

1.1 咨询建设方案

由于人才、物力和经验不足的局限,社区图书馆人员或当地政府部门独立主持建设方案,容易走弯路,造成浪费。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凭借人才、技术与管理的整体优势,为社区图书馆建设方案提供咨询服务,按照实际需要,采取咨询会形式的高密度咨询,或者通过聘请顾问的方式进行经常性咨询,协助社区图书馆科学合理地配置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帮助社区图书馆走出一条多快好省的建设之路[2]。

1.2 开放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本馆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向附近社区居民发放阅览证,逐步向社区及社会公众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可以有选择地对社区居民开放阅览室的期刊、工具书等资源,允许社区读者与师生共享电子阅览室,社区读者凭证即可阅览本馆的电子资源。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锁定IP、设置密码等方式向社区读者开放电子资料,使居民能够共享信息服务[3]。

1.3 捐赠文献资料

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有流通量较大的图书复本,可以拿出部分复本捐赠给社区图书馆。还可以动员教师、研究生与大学生开展捐书活动,特别是每届大学生、研究生毕业时,总有不少图书、期刊被弃为废纸,可以挑选其中有价值的资料捐赠给社区图书馆,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既可以避免浪费,又可以培养大学生与研究生对社区、市民的关爱情结。

1.4 培训管理人才

社区图书馆普遍存在体制、编制、经费、管理等多种问题,难以留住专业人才,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特别是获取网络信息的意识、能力较差。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兼顾学历与非学历、综合与专题、群体与个别的不同培训类型,让培训对象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还可以采取高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人员双向挂职的方式,让社区图书馆人员在高校图书馆得到业务培训,高校图书馆对社区图书馆实施业务指导[4]。

2 服务社区的尝试

2.1 拓展读者队伍

多年来,本校图书馆一直倡导向社会开放,为社会读者提供信息服务。2007年搬迁大连市旅顺口区大学城后,由于图书馆的临时用工人员都居住在附近小区,所以更加密切了与社区的联系,不断地扩展读者队伍,并尝试着向社区居民开放图书、报纸、期刊、电子阅览,增强社区服务力度,社区居民凭有效证件登记即可入馆查阅资料,加大了图书馆与社区之间的信息流动,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附近社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

2.2 提供信息咨询

本校图书馆利用丰富的医学文献资源,发挥馆员的专业优势,通过口头咨询、电话咨询、E-mail、QQ等方式,实时在线和面对面解答有关医疗卫生、法律咨询、求职就业等问题,凡是与社区居民学习、工作、生活有关的各类信息,均作为咨询内容,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咨询服务。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开发为重点,从提供“文献整体”向提供以“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层面拓展,实现知识增值和服务创新。

2.3 开展个性服务

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学科与人才优势,突破传统图书馆只限于文献信息的范围,以社区图书馆为纽带上“挂”下“联”,与社区图书馆联合开发制作一些专门性的信息服务系统,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提高社区图书馆的综合效能。通过复印、翻译等手段,将部分获取困难、价格昂贵的文献资料予以再生产,提供给社区的特定用户,有针对性地为其开展个性化服务,同时关心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问题,使之成为社区的信息枢纽,通过定题跟踪、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等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适应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2.4 创新文化建设

本校图书馆协助社区图书馆服务于社区文化建设,不定期地邀请附近中小学校的学生参观图书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大学的文化氛围;为农民工的子女免费放映电影,让他们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信任,感受图书馆的魅力;为社区居民举办婚姻家庭、心理健康讲座,利用书刊展览、新书报导等活动宣传揭示馆藏,使读者在各方面接受知识的熏陶、感受文化的气息。通过各种文化展示,对社区居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强化教育的辐射作用。

3 长效合作的对策

3.1 健全运行机制

组建社区图书馆仅仅是第一步,完善、规范和提高、维持长期运转是更重要的任务。高校图书馆要树立服务社区的理念,强化社区服务意识,打破行业界限,疏通网络渠道,要通过各种手段健全社区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形成一个开放、互动的良性环境。要理顺图书馆与社区的沟通途径,设立直接面向社区的服务窗口,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社区服务工作[5]。

3.2 推进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要发挥馆藏优势,整合文献资源,发挥馆藏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资源共享,解决社区图书馆馆藏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协助社区图书馆收集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文献、地方志、当地作家作品、当地人物传记等具有社区特色的资源,传播社区文化,进行本土化教育。借助计算机网络在社区图书馆配备网络终端,构建高校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联网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使居民在社区图书馆即可查阅其他图书馆的数据。

3.3 深化服务层次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高校师资、图书馆资源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和培训,提供多种用途和多种形式的信息代检代查服务。应依托本馆以及学校科技实力,开发出适用的信息,为所在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偿的信息咨询服务。要使服务工作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建立涉及儿童与家庭、教育、卫生、法律、消费者权益、住房和理财、福利等方面的各种专题信息库,通过信息海报、信息园地、信息专题、信息咨询等形式,满足社区人员对信息的需求,使社区图书馆逐步成为社区居民的智囊团和参谋机构,使社区图书馆的服务达到新的层次,进而得到社会对社区图书馆的广泛支持。同时也可将学校的科技成果以及本馆研制开发的信息产品提供给所在社区的企业、主管部门,主动为科研成果寻找市场[6]。

3.4 开展文化活动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作用,向社区居民宣传先进的文化理念,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策划组织有关文化、艺术、教育、社会、城市、生活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开设音乐欣赏、文学作品欣赏等课程,通过社会教育与读者培训,建立社区教育活动体系,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可利用节假日,协助社区图书馆开展以补充、更新知识,满足居民择业、再就业为目的的专业性教育,或举办读书会、展览、座谈会等活动,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将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其间,营造健康向上的读书氛围。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到图书馆学习知识,激发其阅读兴趣,提高其文化素质,增强社区读者对社区图书馆的依赖性。

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打破了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的隔绝和行业壁垒,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活跃起来并得到充分利用,满足了社区居民学习、交流的需求,这是高校图书馆完善自我、提高效益、回报社会的重要策略。高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共建、共享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图书馆的知名度,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水平,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而且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因此,高校图书馆要顺应日益发展的知识经济需要,开拓创新,在搞好高校图书馆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同时,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发挥其资源优势,与社区图书馆实行馆际合作,实现高校图书馆和社区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http://www.moe.gov.cn,2006-12-01.

[2]张凌.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100-102.

[3]姜勇.高校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的可行性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8(5):81-82.

[4]王军.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思考[J].图书馆,2009(5):123-124.

[5]郭虹.高校图书馆延伸社区服务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09(4):146-148.

[6]王玲.试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的延伸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2):104-105.

猜你喜欢

居民图书馆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石器时代的居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图书馆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
你睡得香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