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2012-02-16鄢玉婷

图书馆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馆藏图书馆资源

鄢玉婷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图书馆,广东 从化 510990)

鄢玉婷 女,1984年生。在职硕士,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附属于高校,以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支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地。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资源质量对服务质量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在以藏为主的第一代图书馆时代,还是在强调以用为中心的现代图书馆时代,资源建设的重要地位都是不可取代的。由于功能的不同,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有其特殊性。以数字网络互联技术为基础的新信息环境变革了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使其呈现出新特点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2 新信息环境带来的变化

2.1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泛在知识环境形成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泛在知识环境逐渐形成。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资源建设带来了3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单一的纸质为主的文献载体形式,使得资源形态多样化。除了纸质资源,电子期刊、网络期刊、数据库、网页等等也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它扩展了信息深度和广度,使得获取某一单一知识单元成为可能。传统资源建设是以整本文献为对象,无法实现对其中某一知识单元的揭示。数字化使得深入揭示文献成为可能,如对化学分子式、科学数据的检索等。

第三,它对传统资源建设方法和获取渠道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冲击,原有的资源建设方法、经验不能保证新信息环境下的资源建设质量。

2.2 用户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的变化

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信息环境下,网络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第一选择。2003年OCLC的环境报告表明,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开始信息检索,1%的人从图书馆网页上开始信息的检索。[1]网络彻底改变了人们利用资源的方式,也使得人们对资源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人们希望能够像利用网络一样,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同时希望资源是整合的、易用的。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终端设备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一般的资源不需要通过图书馆即可获得。人们已由被动接受图书馆资源转向主动寻求信息资讯,希望图书馆能够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2.3 图书馆生存环境的变化

信息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使得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资源中心。网络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各种移动终端电子阅读器的发展则推动了人类无纸化进程。出版商、代理商、数据库商在资源揭示和服务方面也日臻完善;网络搜索产业快速增长,电子图书使用量不断增加。一边是海量无序的信息,一边是读者需求的多样性,还有众多的竞争者不断争夺用户,这就是图书馆目前整体的生存环境。

3 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问题与策略

3.1 当前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的几个问题

3.1.1 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

自电子资源出现在图书馆资源建设目录上开始,人们就在讨论二者在馆藏资源中的比例问题,但似乎至今都没有结论。两者各有优势:电子资源可检索能力强,可以并发存取并能实现远程访问;纸质资源系统化,不需要借助任何设备,对使用软硬件和环境没有特殊要求。当前电子资源在图书馆资源体系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所有的资源最后都要由图书馆功能的实现来作出价值判断。因此,在对两种资源进行选择时,既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满足用户当前的需要,也要从图书馆长远发展规划考虑,保证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应当做好不同载体形式资源的整合,实现不同资源、不同平台之间的无缝链接。

3.1.2 一般资源与特色资源

大学是培养综合性复合人才的地方。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学科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校园文化特色4个方面。[3]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教育也应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要保证文化素养的形成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平衡发展,即一般资源与专业资源的平衡,普通资源与特色资源的平衡。为了更好地支撑学校的教学科研,必然要在学科资源建设上下大力气,与此同时在一般资源的建设上,也应当注重选择,去粗取精,同时保证一定的数量,如科普类、文学类、艺术鉴赏类等。

3.1.3 拥有资源与可用资源

传统图书馆以自身拥有的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而在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借助技术手段,能够实现资源的便捷流通。不仅数字资源,纸质资源也能够通过OPAC、文献传递等实现交流和共享。由于单一的图书馆不可能拥有所有资源,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必然选择。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不再取决于拥有资源的宽度,而是取决于可用资源的范围和质量。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在联合采购、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应当继续在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做出努力,加强各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机构的合作。

除了共建共享资源,开放获取(open access)资源也应当在图书馆资源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开放获取是指在因特网上可以免费获取且放弃多数版权和许可限制的文献资源。开放获取使得以前基本无法获取的期刊以及报告等灰色文献得以利用,同时其目标是获取“同行评议”的期刊文献,所以质量有一定的保障。图书馆加强对开放获取资源的利用是对馆藏资源体系的有力补充。

3.1.4 数字资源的合理组织和长期保存

从内容上来说,数字资源除了包括系统性的数据库资源外,还包括科学数据、社交网络、Wiki百科、博客、播客、论坛、布告等等;从信息层次上来说,又可分为显性和隐性,隐性是指无法通过标准的搜索引擎检索到的信息,这些大量散布在网络中的资源,虽然无序,但是更新快,便于获取。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应当对与自身功能和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此类资源,主要是与学科建设有关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并提供合理的应用。在网络资源的组织上可以参考借鉴大型网站的方法,博采众长。

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是整个图书馆界都面临的问题,也是新信息环境下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

3.2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建议

第一,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未来图书馆强调以人为中心,它不仅是指用户,还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高校图书馆面对的用户主要是学生、教师及科研工作者,只有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才能为用户提供所需资源,满足用户需求。

第二,应制定馆藏发展规划,同时完善馆藏评价体系。高校图书馆始终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应当围绕学校发展目标确立发展方向。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工作应当是在整个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完成。馆藏规划应当具有系统性和目标性。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定期对馆藏体系进行评估,及时修正出现的偏差。

第三,应加强对用户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的研究,引导其参与到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来。现代图书馆理念强调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很多图书馆传统的“以藏为主”观念依然存在,同时由于用户需求的复杂性,使得我们在回答“用户要什么?”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主观性。因此,图书馆应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公告板、留言板、BBS、论坛等,加强同用户的互动,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到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管理中来。

4 结语

新的信息环境给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资源的复杂性、多样性要求我们不断创新资源建设模式和机制。高校图书馆应当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重构资源建设渠道和模式,同时在管理上统筹规划,使整个资源建设工作始终处于有序的、可控的状态。

[1]OCLC.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2005)[OL].[2011-12-24].http://www.oclc.org/reports/2005 perceptions.htm.

[2]初景利,吴冬曼.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一):环境分析与主要战略.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3-11.

[3]尚雷.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理念的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3):34-36.

猜你喜欢

馆藏图书馆资源
馆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资源回收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飞跃图书馆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