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比较
2012-02-15戴道昆
戴道昆
(哈尔滨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比较
戴道昆
(哈尔滨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受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很深,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政治社会化、价值澄清和品格教育等流派。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受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指导与影响。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具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多样性与统一性、创新性与稳定性、归纳性与演绎性、操作性与抽象性等差别。
中国;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比较
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内源性、最深层次的部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的发展性,人的思想形成和对实践指导的侧重点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之处,因此造成了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差异。
一、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可谓形散而神不散,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蕴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寓教于无形、渗透式教育的局面,这和美国的国民精神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有关,美国人凡事讲求个人的自由和实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如此,因此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在其影响下,美国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派。
(一)理论基石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早期的移民中,大多都是来自英、荷等最早发生宗教改革,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家,而且许多人都是由于受迫害而来,因此,对于北美大陆来说,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清教理论、新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反抗命运、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同时,早期移民离开欧洲故乡也就脱离了传统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而在新大陆这片辽阔荒野上,只有凭个人奋斗才能立足,才能出人头地。移民在开荒立足,不断依靠个人努力开拓美国的事业时,也逐渐地产生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而且随着历次西进运动,个人主义得到不断的强化。个人主义强调人们有权决定自己生活的自由,提倡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和独立自主,主张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优先于任何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选择自己的目标和达到目标所用的方式、手段,并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付诸行动[1]。个人主义成为美国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成为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性格。在美国,“个人主义的性质、功用和意义是美国人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他们越来越成为美国现代社会人们表现自由和展现才能的动力之源。在某种意义上,美国人的生活正是展现这些现代社会发展动力的缩影”。[2]
个人主义在社会实践层面上强调现实生活,是一种世俗性的个人主义,这为美国本土哲学——实用主义的到来作了理论准备。一般说来,美国人是重经验重实际的,关注社会和具体现实远胜于抽象的理论。他们不重思辨而重常识,不纠缠于概念定义的争论中,对任何理论不采取教条的态度,看重其实际功效[3]。实用主义协调了美国民族性格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展成为民族精神和平民哲学。实用主义反对任何自称的唯一真理,主张自由探究,反权威反教条,也反对保守停滞,提倡超越传统,发挥个体的创造性,积极进取,这些表现在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因此,美国的历史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每当社会发生问题时,总会掀起改革之风,民间广泛参与,上下合作,合法地改变社会。如在思想道德领域,每当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不能有效解决社会道德问题时,美国人总会创新并提出各种理论,用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二)理论流派
美国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理论流派,根据实际影响力和发展脉络,主要有政治社会化、价值澄清理论、品格教育理论。
1.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作为一种现象政治社会化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理论兴起并进行系统研究则是于 20世纪 50、6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对此有着系统而成熟的研究。政治社会化理论蕴藏着丰富的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内容,起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作用。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通过传播政治文化,进行公民教育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4],实质就是塑造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人”,这一过程由不同的两个方面构成。
从个体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各种方式的政治学习,逐渐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获得某种政治价值意识,并由此而产生某种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形成特定的政治人格,成为社会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政治活动实践者,亦即有“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5]。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教育、训练社会成员接受政治规范,支持、拥护现实的政治制度。政治社会化实现其对政治文化传播、教育的功能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完成,这些媒介主要有家庭、学校、特定的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实践,这些媒介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起着维持和改变政治文化的作用[6]。
2. 价值澄清
价值澄清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当时美国社会面临移民增多,工业化程度迅猛加快等因素带来的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为了解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价值冲突及价值混乱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价值观,拉思斯、西蒙等人提出了价值澄清这一理论。他们认为价值观是个人经验的产物,是个人的、相对的,是不能传授和灌输的,而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获得分析不同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7]。价值澄清理论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还认为“如何获得价值”比“获得什么样的价值”更重要。应该说这一理论明显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出发的,受其影响很深。
价值澄清学派提出了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即以生活为中心,对现实的认可,鼓励进一步思考,培养个人践行价值观的能力,而这四大要素需要在一定的过程中完成,他们认为,有效的价值形成过程,可以分为选择、珍视、行动三个阶段,而在三个阶段中具体包含着自由选择、从各种可能中选择、对一种可能的选择的后果进行分析后做出选择、珍爱、确认、根据选择行动、重复等步骤,其实这也就是内化、外化的辩证过程。
3. 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其实一直是美国教育领域中的一部分,20世纪40、50年代走向低谷,然而到了80年代,由于美国社会的道德严重滑坡,学校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美国教育界开始反思现行的价值澄清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等理论,逐渐回归传统的“品格教育”,并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8]。当然,这种回归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古典品格教育,而是一种积极扬弃,螺旋式的发展,我们可将其称之为“新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突出品德的个体性和道德内涵,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统一,提倡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性活动,引导和培育教育者良好的品格。针对价值多元化的现状,品格教育强调传授和灌输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念,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前就已经进行了价值观的选择,而不是告诉学生各种迥异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让他们自己选择,这一点就明显区别于价值澄清理论,这是美国教育界根据社会出现的新形势而采取的相应方法。同时,品格教育要求学校、社区和家庭在道德教育上密切联合,努力促进青少年学以致用,践行道德价值。
通过以上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派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理论基础的变革还是受到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使得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保持其内部的相对稳定性和一致性,从而在整体上适应了美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也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这些科学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基本出发点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深刻认识这一使命及其体现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出发点[9]。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崭新事业,它的最终目的是要消灭压迫、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度,实现所有人共同富裕,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共产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使之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必然趋势,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无产阶级需要自觉的认识、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去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2. 重要问题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两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重要问题,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般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对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体现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成果。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可以加强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对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当物质文明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唯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地推动精神文明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还必须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具有能动作用,但不能夸大,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万能”。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必须使自己的价值导向成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就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 具体指导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阶级分析方法与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论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指导性理论基础,这些论述从社会各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想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观念要坚决批判,而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与传播则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坚持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占领意识形态这一重要阵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同当前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大环境相适应。
三、二者的比较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是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并且以此为中心展开,强调个人需要与自由,肯定利己的动机,宣扬以自我为中心,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则是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强调关心个人利益,也要重视整体利益,认为离开社会、国家的利益,也就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集体观,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重个体的地位和尊严,强调个体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2. 多样性与统一性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受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内在影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而且受联邦制政治制度的影响,各州实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我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全国统一的方针、政策。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派众多,除上述列举的代表性流派外还有人本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折衷”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即使在价值澄清理论拥有极大影响的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还流行着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长期以来,美国学者一直致力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从多学科、多角度、多领域地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了丰富多样的理论,不同理论纷纷付诸实践,验证各自的长处和不足,互相印证、补充和学习,共同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虽然统一,能够步调一致地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问题往往是十分复杂的,社会观念和道德处于动态发展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出现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3. 变异性与稳定性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不断变革与创新,其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很强,如,价值澄清理论由于其理论的缺陷,无法面对社会道德滑坡、青年问题突出等现象,不断受到批评,逐渐走向衰落,品格教育理论取而代之,有效地应对社会问题,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地位,得到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理论的创新与变革,为美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奠定了现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明显看出实用主义的印痕,其讲求实效的民族传统得到充分发挥。而我国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固然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发生波动,但理论基础仍然停留原有的历史水平,就难以有效应对社会发展与变革,降低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 归纳性与演绎性
中美两国理论基础对于人的思想形成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美国的理论基础从人的各种思想表现去寻找根源,归纳人思想形成的内在缘由,而我国则是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一客观存在去了解人的思想、品德产生的根源。正是由于归纳和演绎这两种全然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才使中美两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产生一系列不同的理论,同时这些理论又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采取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5. 操作性与抽象性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侧重点不同,美国的理论基础突出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际指导力,强调可操作性。如品格教育的著名提倡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托马斯·利克纳(Thomas Lickona)提出的原则,从学校、家庭和社区等不同层面提出要求。“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目的的综合的观点来促进学生在各阶段学校生活中形成核心价值观;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学校的品格教育建设”[10]。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过于偏重理论基础概括,有的流于对经验的描述和总结。理论基础虽然是从实践认识中抽象而得,但不能停留在学理层面,思辨色彩和理论色彩过重。理论基础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可操作性,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指导作用。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相通之处。例如,中美两国理论基础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重要性;阐述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提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民众的教化。在此不再赘述。
四、启示
1. 建构完善的理论基础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建设是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关注的问题。不同的是,我国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最新理论成果。美国则是根据各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发展建构新的理论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虽然没有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与稳定,然在公民中产生的认同效果值得借鉴。多年来,我们党在理论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对于这些理论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展开,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有待提高,同时民众对理论的认知度、认可度需要提升。因此,如何将这些理论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渗透到大众文化中,发挥导向功能,是我们今后理论建设的努力方向。
2. 丰富科学的德育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开放性、多元性特征日益凸现,如果德育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变迁的需求,仍然使用过去单一的德育模式,势必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德育模式的研究,创造各种科学的德育模式,使之不断丰富。美国德育模式构建的实践表明,丰富多元的德育理论和模式的存在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正是美国德育模式多样化的研究,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力扭转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道德严重滑坡,青年问题突出的局面。
3. 突出理论的实践指导力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理论基础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只有真正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与实际相结合,加强理论的可操作性,才能发挥其导向功能。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还停留在较为单一的理论领域,跨学科的融合和沟通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过于抽象,科学性、实践性较弱,缺乏对实践的指导能力,理论仅仅驻足在学理层面。因此,应加强我国理论基础的操作性,突出理论的实践指导力,发挥其最大功效,并从实践中获得新的理论生长点。
[1] Larry Samovar and Richard 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 (5th. Edition)[M]. Belmont, CA: Wadsworth, 2004: 112
[2] Adams, G P, et al. Knowledge and Society[M]. New York: D Appleton Century Company, 1938: 48
[3] 钱满素.作为美国民族精神的实用主义[J].社会科学论坛,1999(Z3):36-41
[4] 高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27.
[5] Dawson, R. E. and K. Perwitt. Political Socialization[M]. Boston: Little Brown, 1969: 17-18.
[6]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4-286.
[7] Lynch, R. High School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J].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2000(25): 162.
[7] Marvin W. Berkowiz, Esther F. Schaeffer and Melinda C. Bier.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Education In The North, New series, 2001(9): 55.
[8] 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
[9] Lickona, T.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1996, 25(1):93-100.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A Comparis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DAI Dao-ku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Instit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meric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influenced deeply by the individualism and pragmatism. Many theoretical schools such a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value clarification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have appeared gradually during the developing proces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Marx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It has been guided and influenced by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Marxism. There exist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China and Americ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ch as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diversity and unity, innovation and stability,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operational and abstractness and so on.
China; Americ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Basis; Comparison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544063)
2011-10-12
戴道昆(1985-),男,浙江杭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9-9115(2012)01-01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