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安徽刻书考

2012-02-15张守卫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39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12期
关键词:刻书宁国大德

●张守卫(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合肥 230039)

元代是谙于弓马的蒙古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由于实行民族岐视、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摧残的政策,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反不及两宋发展繁荣。表现在刻书业上,出于对汉族文化的防范,对公私刻书进行了严格审查,造成元代刻书业,远逊于宋代。张秀民先生在《中国印刷史》中说:“元版书本不多,现存约六七百部,台湾存二百三十部,均有不少复本或残缺。元代刻书的特点,出版数量不及宋,质量也稍逊。”[1]198就全国而言,刻书较多的要数各路官学和书院。私人刻书很难,需由当地士绅呈请学使,再呈中央学部批准方能刻印,故元代家、坊刻较少。然而,在安徽地区,无论是官刻还是私刻均有可称述的地方,私刻多于官刻,更出现了王祯的木活字印刷实践,使得安徽在元代的全国刻书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自己的特点。现按刻资渠道和分布地区考述如下。

1 官刻

元代安徽的官刻主要集中在皖南沿江一带,主要官刻及分布地区有:

太平路:元代的安徽官刻图书,以元大德间由太平路儒学官上呈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使发起,遍谍宁国、徽州、太平、池州、广德等八路一州开刻的“十七史”最为著名。太平路儒学在获批准后,于大德九年(1305年)首刻了汉代班固撰、唐代颜师古注《汉书》100卷,并作为其他路刻十七史的样本。此书框高21.1厘米,宽15.1厘米,每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注文双行,行字同,四周双栏,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刻工姓名,黑口。今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分别藏有此刻的明代修补本。

宁国路:宁国路儒学响应太平路儒学的倡议,于大德九年(1305年)分刊了刘宋时范晔等撰的《后汉书》120卷。今北京图书馆藏有此刻残存元印本52卷,行数、字数、边栏均同《汉书》,唯《汉书》为黑口,《后汉书》为白口。此刻有牌记云:“大德九年宁国路儒学云教授任内刊”。每卷后附有校正人姓名,或题“张栗、伯颖校正”,或题“张栗同李善继校正”,或题“宁国路学正王师道校正”,或题“张栗、王鳌叟校正”,或题“张栗同胡大用、程绍庆校正”等。此刻为翻宋景祐监本,今北京图书馆藏有此刻的52卷残本。

宁国路儒学除在大德间积极参与校刻正史外,还于泰定二年(1325年)雕刻了宋·洪适撰《隶释》37卷、《隶续》1卷,又于丁亥年(1347年)重印了此书。今安徽省博物馆还藏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宁国路刊刻的《新安旌城汪氏家录》7卷。

旌德县:大德间旌德县校官刘安重刻宋代胡寅撰《致堂读史管见》30卷。至元中,旌德县令刘性与婺源州守王文传重刊宋代朱松撰《韦斋集》12卷,附宋·朱槔撰《玉澜集》1卷。元代旌德县刻书业中,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县尹王祯于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自纂六万多字的《(大德)旌德县志》。因其系木活字印制,有别于上述雕版印刷,且是世界上第一部有确切记载年代的木活字版印书,在中国乃至世界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池州路:池州路儒学则于大德十年(1306年)承担了刊刻晋代陈寿撰、刘宋时裴松之注《三国志》65卷的任务。该刻行数、字数、边栏与《汉书》《后汉书》同,唯书口为细黑口。此刻现仅残存6卷,藏北京图书馆。池州路儒学于元代还刊刻了唐代李善等撰《李善注文选》60卷,[2]今藏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说此本“胜过宋尤袤本”。[1]213

广德路:广德路分刊了十七史中的《南史》80卷,板式与《汉书》同,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此外,广德路还对宋版《史记》130卷进行了重修。

徽州路:徽州路虽然名列“十七史”刻印的行列,但实际上并没有参与十七史的刊刻。没有参与刻印正史的紫阳书院、徽州路官学在元代的安徽刻书业中,刻书最多,确切可知的即达12种。著名的刻本有:紫阳书院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重印的魏了翁《大易集义》64卷(今北京图书馆藏),元贞三年(1297年)雕刻的程信叔《中庸讲义》3卷。大德四年(1300年)徽州府学重印的宋代魏了翁撰《九经要义》中的《周易要义》10卷、《礼记要义》32卷、《仪礼要义》50卷,延祐六年(1319年)郡守朱霁刻元代洪焱祖撰《续新安志》10卷,七年(1320年)又刻宋代罗愿撰、元代洪焱祖音释的《尔雅翼》32卷,至顺元年(1330年)徽学教授王子宜刻王芮撰、郑镇孙纂注的《历代蒙求》1卷,至顺四年(1333年)祁门县衙刻汪元相《祁阊志》10卷。另据《(弘治)徽州府志》卷四《职制·名宦》记载,大德初年,徽州路总管郝思义于州学刻印了《朱文公语类》及《农桑辑要》两书,旨在振兴理学,劝课农桑。《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元方回撰《桐江续集》37卷,解题称:“今观集中,……六卷末题‘初授徽州路儒学教授冯梦龟、林一桂等刊’”,知元代徽州路儒学尚刊有《桐江续集》 37卷。[3]

2 私刻

元代安徽地区私刻较为昌盛,可考的私刻家有望江的王幼学、汪舜民、程可绍,宣城的贡师泰,婺源的汪同、汪泽民,休宁的朱升、程景山,绩溪的汪梦斗,歙县的方回、郑玉、倪士毅、胡一桂等。

望江:学者王伯大(字幼学)于至元元年(1341年)刻自著《资治通鉴纲目集览》59卷,江舜民刻胡炳文撰《云峰文集》10卷,程可绍刻《孝经刊误》若干卷。

宣城:贡师泰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刻宋代戴复古撰《石屏诗集》10卷,元末婺源汪泽民在宣城与宁国张师愚辑刻《宛陵群英传》28卷。

休宁:婺源县绅汪同在休宁县浯田创办的商山义塾(又名商山书院)于至元二十年(1360年)至二十四年(1364年)刊刻了书院山长、休宁学者赵汸的经学专著《春秋属辞》15卷,《春秋师说》3卷、《附录》2卷,《春秋左氏传补注》10卷,计3种30卷,今藏北京图书馆。赵汸经学著作被刻的还有《春秋集传》《春秋金钥匙》,共5种。元末明初的朱升(1299-1370)则是休宁另一位重要的刻书家。朱升先后刻自辑《小四书》4种5卷,即宋代方逢辰《名物蒙求》l卷、宋代程若庸《性理字训》1卷、元代陈栎《历代需求》1卷、宋代黄继善《史学提要》2卷,《四书》《五经》旁注9种,以及《地理五行书》《墨庄率意录》等。休宁程景山辑刻其曾祖父宋代程泌撰《沼水集》60卷等均很有名。

绩溪:至正九年(1349年)汪梦斗刻其祖父宋代汪晫撰《西园康范诗集》1卷、《实录》1卷、《续录》1卷、《附录外集》1卷等4种4卷,今藏北京图书馆;晫之五世孙汪畴又刻汪晫《曾子子思子》2卷。[4]

歙县:方回(1227—1307)校刻了很多书籍。今北京图书馆就藏有方回所办的虚谷书院在大德三年(1299年)刻元代释园至撰《筠溪牧潜集》7卷,贞元间刻元代鲍云龙撰《天原发微》5卷。郑玉(1298—1358)的三乐堂在至正间刻自撰《师山先生文集》11卷(今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明修本9卷),其专著《春秋经传阙疑》45卷,生前由王季温负责刊校,其门人还出资刊刻了宋罗愿撰《罗鄂州小集》6卷《附录》2卷。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郑氏丛桂堂雕刻了元·陈柽撰《通鉴续编》24卷;理学家倪士毅(1303-1348)于至正三年(1343年)重新校刊至正元年(1341年)五月由建阳书商刘叔简日新堂刻的自著《四书辑释大成》36卷。原因是刘刻不善,经倪氏“重加正是,视前益加精密”。经学家胡一桂于皇庆二年(1313年)自刻《周易本义启蒙翼传》3卷、《外篇》1卷等,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婺源:据《(弘治)徽州府志》卷十《人物·艺术》记载:婺源马肃,字叔敬,以儒医为名,自著《竹庄吟稿》,锓板于家。新安理学家婺源人汪炎昶,除编纂《四书集疏》阐发朱子之学外,也工于诗词,“有家刻五卷行世”。

此外,元代安徽的许多著述是在外地雕刻的,安徽人在外地为官时也雕刻了许多图书,因其所刻图书是在外地雕刻出版,严格说来,不能算作安徽刻书,故不予考述。

以上元代安徽所刻图书,仅就可考的而言,已有65种,其中官刻25种,私刻40种,全部所刻几占全国现存元版书十分之一。刻书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刻书机构则有官刻,也有有私刻。这些都为明、清时代安徽地区刻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刻书特点

从以上安徽所刻图书看,元代安徽地区刻书具有以下特点:

(1)整个元代安徽所刻图书都集中在池州、徽州、舒州(安庆)、太平州、广德路、宣州(宁国路)等皖南沿江一带,淮北地区几乎无一刻书记载。这反映了宋末元初北方和中原地区的战乱对安徽北部地区经济文化破坏之严重,而安徽南部则处于相对稳定的局面,经济、文化较北部发达的事实。

(2)私刻占据绝大部分,私家刻书机构成为刻书的主要力量,这与宋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全部有据可考的110多种安徽宋刻本中,官刻本有80多种,几占全部刻本总数的73%,而到了元代,官刻本只有25种,而私刻则有40种,几占全部有据可考65种刻书中的62%。这说明,到了元代安徽的私刻已经代替官刻成了刻书的主体。

(3)刻书质量好,内容广。元代公私刻书均延请书法高手上版,请艺高雕匠精心刻印。尤其是各路官学人才济济,财物雄厚,不惜工本,勤于校雠,使不少元版超过宋代水平。元代皖版遗存一般都具有版口中线黑口多,仿赵孟頫字体多,避讳松驰,并出现简、俗字体等元版图书的时代印记。所刻书籍,内容广泛,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各个方面。

(4)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元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年)安徽旌德县尹王祯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并于大德二年(1298年)用自己发明的木活字印刷了由他主编的《旌德县志》。更可贵的是,王祯还根据他的印刷实践经验,撰写了一篇《造活字印书法》,并绘制了“活字板韵轮图”附在他所著的《农书》末尾,成为印刷史上的珍贵文献,对我国印刷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无论是刻书的数量,还是刻书的质量,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元代安徽刻书都在当时全国的刻书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亦为明清时代徽州发展成为全国的刻书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杨绳信.中国版刻综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26.

[3](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M].北京:中华书局,1997:2203-2204.

[4](元)俞师鲁.曾子子思子跋[M]//(弘治)徽州府志 卷11辞翰·题跋.

猜你喜欢

刻书宁国大德
大德歌·冬景
沟梁梁也要奔小康
上任去任 皆莫放任——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稷山一片枣红天
论元代儒学刻书
论元代儒学刻书
积微善,成大德
爸爸妈妈,请放下手机
古中国情思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