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殿爵先生与古籍整理

2012-02-15毛建军河南新乡学院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12期
关键词:淮南子古籍文献

●毛建军(河南新乡学院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刘殿爵先生以古文英译而名扬海内外。作为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究的学者,刘殿爵先生在语言学和中国哲学研究方面,创获甚多。然而,正是由于刘殿爵先生的这些成就,尤其是在古文英译上的巨大影响,反而湮没了他在古籍整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刘殿爵先生在古籍索引编纂、古籍校勘、古籍数字化方面的实践,来较为全面地展现刘殿爵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理念。

1 以古文英译而扬名

刘殿爵(1921-2010),英文名D.C.Lau,福建上杭人,1921年3月8日生于香港。刘殿爵早年肄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46年赴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攻读西洋哲学。1950年起任教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1978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讲座教授及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教授。刘教授精研哲学及语言学,治学严谨,翻译中国古籍,准确精练,其中《老子》《孟子》《论语》三书英译,为西方学者研治中国哲学必读经典,誉为译坛权威之作。刘殿爵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丛刊》《语言与思想之间》《采掇英华》《淮南子韵读及校勘》《新式标点广雅疏证》等。

刘殿爵以古文英译而声名远播。1959年至1978年,刘殿爵在任伦敦大学中文讲座教授期间,受企鹅图书出版公司之约将中国传统经典《道德经》《孟子》《论语》翻译成英文版,三大译作全部由企鹅图书出版。刘殿爵翻译的三本中国经典著作造诣甚高,极具水平,获国际公认为标准英文译本,西方不少研究中国文史哲的学者,亦多以他的译作为研究必读入门,影响甚巨。[1]邓仕梁教授认为,刘殿爵的译作风格受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1900年-1976年)影响,所以用字精炼澄澈,言简意赅,并以“秋水文章不染尘”一语赞扬他的译作。[2]为表扬刘殿爵在海外弘扬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香港中文大学在1975年特地向他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2 孜孜编纂古籍索引

古籍索引是将古代文献中的各种事物名称,或字句、或词语、或名词等,分别摘录,注明出处,并按一定排检方法编排起来的检索工具。我国索引事业虽有悠久历史,但发展缓慢。直至上个世纪40年代在西方学术研究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古籍索引编纂受到空前关注,甚至在出现了“索引运动”。其中以哈佛燕京学社大规模的古籍索引编纂活动最为突出,短短20年间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共编制各种索引63种,被誉为“学林之宏举,不朽之盛业”。改革开放以后,古籍索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据何小清统计,建国40年来,我国总共编制出版了83种古籍索引。[3]

古籍索引是一种重要的文献检索工具,其价值与重要性得到文史研究者的长期关注和认可,古籍索引常被称为“学海中的航灯”。治学离不开索引,利用索引,有助于提高学术著作的价值,更有助于文献价值的开发。一部索引往往凝集了编纂者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包含着编纂者的知识、智慧和创造性。

刘殿爵先生长期致力古代典籍索引的编纂和研究,孜孜不倦。刘殿爵先生早期治学颇得力于两种古籍索引,即哈佛燕京学社的《引得丛刊》与中法汉学研究所的《通检丛刊》。由于这两种古籍索引曾计划周期为30年,工程浩大,且编纂于社会动荡时期,后不得不中途而辍。1965年,刘殿爵与时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碰面,闲谈中得知哈佛燕京学社已无意再继续编纂古籍索引,感到十分可惜。[4]遂暗下决心立志撰修先秦至南北朝经典文献的逐字索引。此后历经30余载,刘殿爵先生与陈方正教授共同完成了《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丛刊》大型古籍索引,名著海内外。

刘殿爵先生编纂古籍索引重在文献整理。由于我国古代典籍历经传钞,错漏模糊之处甚多。刘殿爵先生凭借其丰厚的学养和见识,提出出土文献和纸质文献互相参照的方法,再参校唐、宋类书引文,以及前人校勘成果,斟酌比对,然后重新整理成为索引文本。对于新生成的索引文本,凡经校改者,均清楚标明原底本面貌及校改依据。索引文本以原书之每字为目,下列所有曾出现该字的句子,并附该字出现的次数,和有关句子出现之章次、页次及行次,严谨科学且简易实用。自1992年起,《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陆续出版,获学术界广泛赞誉,英国学者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 编撰的 Chinese History:A Manual (《中国历史手册》),认为刘殿爵先生编纂的古籍索引已超越前人研究成果,乃为现今最重要的中国古代文献研究工具书。[5]

3 古籍校勘最显功力

古籍整理与校勘工作密不可分。我国古代典籍流传年代久远,屡经传写、刊刻,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篇简错乱,语句脱落,文字讹夺,衍文增句等等,这样就会导致古籍严重失真。因此,我国的书籍校勘工作起源很早,到了汉代,趋于发达,当时称为“校雠”,刘向、刘欲父子就是有名的校雠家。

校勘工作总是与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和版本学等联系在一起,要求校书家极富学识。刘殿爵先生早在伦敦大学执教后期即开始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参与清代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的研究工作,与陈雄根合作为该书增补新式标点,并加索引,定名为《新式标点广雅疏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

《广雅疏证》是一部系统整理、阐述《广雅》的著作,是王念孙借《广雅》一书以畅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语言学史上成就较高的小学要籍。《广雅疏证》态度严谨,博考典籍,取证宏富。但征引典籍仍有诸多遗漏,疏证校订或有失误。因此,自《广雅疏证》问世以来,既有学者对其零星补正,惜均未全面校勘补正成书。《新式标点广雅疏证》是第一部对《广雅疏证》进行全面研究并审慎校勘的著述。广参他本,是校勘工作之第一要务。作为《新式标点广雅疏证》校勘参考本子的,除《万有文库》本之外,当还有《皇清经解》本。《新式标点广雅疏证》在《广雅》原文和王氏疏证正文的范围内,包括讹字、脱字、衍字以及颠倒文字在内,共校出讹误120处之多,“其所校出的讹误的勘正都是正确的。”《新式标点广雅疏证》校勘精致,审核极为严密谨慎,可谓《广雅疏证》的经典善本。此后,大陆出版的《广雅疏证》点校本或索引均以此本为主要参照底本。

刘殿爵先生于先秦典籍中特重《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因为先生认为《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成书年代明确,其所存思想最为真实。因此,刘殿爵先生于《淮南子》用力最勤,他依据影宋钞本重新校勘,类书重文,旁征博引,提出《淮南子》许慎注本曾经三国时吴国钞录,因避吴讳,书中“权”字避讳作“诠”或“变”,“和”字避讳作“调”,补充王念孙《读书杂志》所未及者,实属定论。近年,加拿大汉学家白光华(Charles Le Blanc) 以法文翻译《淮南子》(2003年),美国学者John S.Major等新近出版(CharlesLeBlanc) 英译 《淮南子》(2010年),均以刘教授所整理的《淮南子》文本为依据。此外,刘殿爵先生于《淮南子》的研治不仅志在校勘文辞讹误,更有意于钩稽《淮南子》韵谱。其未刊稿《淮南子韵读及校勘》试图尝试依王念孙《淮南子韵谱》标出《淮南子》所收用韵之部分,并对《淮南子韵谱》有所脱漏未足者做详细补订。

4 古籍数字化的先驱

古籍数字化就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电子索引、古籍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的一项系统工作。古籍数字化是对已存古籍的再现和加工,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是古籍整理的一部分。

古籍数字化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计算机技术与古籍索引编制的结合,古籍索引工作与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古籍索引的编制也迎来了电子化时代。由于香港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早于大陆地区,因此古籍索引的计算机实践也较早于大陆。1988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获香港“大学及理工拨款委员会”资助,刘殿爵先生与陈方正博士随即着手开展“先秦两汉一切传世文献”的电脑化工作,刘殿爵先生自然也成为我国古籍数字化实践的指导者和领路人。1991年,“先秦两汉全部传世文献计算机化数据库”建置完成。数据库将先秦两汉全部传世文献约近九百万字输入计算机,利用现代崭新科技,重构远古典籍文库。刘殿爵先生将数据库命名为“汉达文库”。1992年中国文化研究所再获资助开展“魏晋南北朝传世文献数据库”的建库工作。1996年中国文化研究所又建置完成“竹简、帛书出土文献数据库”,处理文献包括《武威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简》《睡虎地秦墓竹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1998年,中国文化研究所“甲骨文全文数据库”完成输入所有甲骨卜辞约近80万字,2000年“金文全文数据库”完成输入吉金铭文约近12万字,2004年“类书数据库”建成,数据库收录自魏晋六朝起以迄明清所有类书文献,总字数将超过6000万字,皆据旧刻善本,再重新标点、校勘。目前“汉达文库”可通过互联网订阅检索使用。“汉达文库”为学者及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古籍检索服务,大大便利了中国文史哲的研究。

2010年4月26日先生在香港辞世。而本文也恰于2011年4月26日定稿完成。仅以此文作为先生的周年缅怀。

[1]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大师刘殿爵辞世[N].苹果日报,2010-04-30(1).

[2]香港中文大学.刘殿爵教授辞世,大学同仁深切悼念[N].中大电子通讯,2010-04-30(1).

[3]何小清.我国古籍索引的新发展[J].辞书研究,1994(4):55-64.

[4]郑丽娟.古籍英译典范:记汉学家刘殿爵[J].国文天地,2010(11):96-100.

[5]何志华.研思精微,学术典范:刘殿爵教授生平概述[J].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10(2):223-227.

猜你喜欢

淮南子古籍文献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嫦娥奔月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我是古籍修复师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