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师德师风塑造中的价值认同
2012-02-15仲伟通
仲伟通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论高校师德师风塑造中的价值认同
仲伟通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高校师德师风塑造中的价值认同主要是教师对自身在社会主流要求和良性期望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教师与高校组织在观念上对高校精神文化内涵的认可和共享,并最终表现为学校师德师风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厘清高校师德师风塑造中的价值认同问题,对高校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育高校教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教师要把高校师德师风价值认同升华为职业理想信念,内化为责任与使命,融入到教学、科研与生活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高校;师德师风塑造;价值认同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其中师德师风的塑造尤为关键。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广泛渗透,价值失落、价值冲突日益严峻,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塑造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因此,厘清高校师德师风塑造中的价值认同问题,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高校教师素质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师德师风价值认同的理论阐释
哲学意义上,“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中价值的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2]。具体到高校师德师风塑造,价值认同主要是指教师与高校组织在观念上对高校精神文化内涵的认可和共享,以及教师对自身在社会主流要求和良性期望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最终表现为学校师德师风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同时,价值认同也使教师将社会期望、职业操守和自身定位内化为责任与使命,把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融入到教学与科研中的过程。
价值认同作为高校教师价值定位的内在要求和师德师风塑造的客观需要,主要体现在社会主流要求、良性期望和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内涵的认同。
1. 社会主流要求和良性期望的认同
高校教师的社会期望认同具有多重性,最主要的是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务者。首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高校教师的中心认同。“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所扮演的是知识技能传递和信息源的角色,应具备丰富而高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技能,真正成为学生知识、技能的给予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还应成为学生人生发展与道德价值取向的引导者,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做人做事的典范和楷模。正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3]其次,大学是孕育高新技术的学术文化组织,是新知识、新思想、新科技的创生地,研究与创新应是高校教师塑造的重要认同。大学是一个从事科学和学术研究的场所,“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科学的精神”[4]。高校教师只有认同研究与创新,负有发展知识、创新知识的任务,增强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才能使其更有内涵、更有深度、更有创造性的发挥。再次,社会服务也应为师德师风塑造的必要认同。高校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充分发挥智力和技能优势,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直接为社会服务;满怀社会责任感,承担价值引导的义务,成为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当然,高校教师不能过分专注于非学术性的服务性活动,从而忽视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核心认同。
2. 高校精神文化内涵的认同
高校师德师风价值认同的根本在于对良好的大学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精神与校园价值观是大学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同信念,是基于自身的历史传承、办学宗旨、人才培养、创新理念和发展方向,经过长期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定势和文化积淀。它使得教师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使教师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并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和风气习惯进行规范和矫正。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传承的科学、人文底蕴认同。《周易》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高校教师的教与研,不仅仅是为了科学文化的历史传承,更是为了发展。勇于寻求人文社会科学的至真、至善、至美,体会真切的情感;勇于探索自然科学的未知高峰,审思明辨的理性,才是高校教师的精神品质[5]。高校教师要在科学与人文传统的统一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身的远见博识和精神风貌。二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的卓越、创新理念认同。批判与创新是知识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得以维系的纽带,崇尚卓越才能拒绝知识的简单化、思想的世俗化、人才的平庸化。高校教师应在其追求卓越与创新的学术视野、学术气度和学术氛围中,领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锐意进取的治学精神和文以载道的品格典范。三是发展目标和精神追求的独立、开放、包容认同。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大学需要保持“特然独立”的高贵精神品质,“以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6]。可见,自由独立才能形成、保持、发扬鲜明个性和特色,开放包容才能打破封闭保守的藩篱。高校教师需秉承此等大学精神,在精神塑造中转化为自身学术追求与道德理想。
二、高校师德师风塑造中价值认同的必要性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日益明显,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很多新挑战。重塑高校师德师风的价值认同,成为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项新课题。
1. 高校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诉求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发展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既带来了大好的机遇,又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只有明确师德师风塑造中的价值认同,高校教师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破除封闭保守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树立国际化的开放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现优良的学风和国人品格。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使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多元化、复杂化。只有明晰价值认同,才能更好地适应外在的变革,形成创新、竞争、法律意识,抵御各种诱惑和挑战,恪守正确的利益观和职业价值观,表现高尚的精神追求。
2.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观念保证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通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知识创新意识的培育来体现的,通过高校的精神风貌来彰显的。师德师风塑造中的价值认同有利于高校这些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尤其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更应实现价值认同,秉承优良的传统美德,发扬无私的奉献精神,形成高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同时,师德师风的价值认同也影响着学校的学风、校风,象征着高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风格。在一定意义上,没有优良的师德师风价值认同,也就没有良好的高校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从而高等教育质量也就难以保证。因此,师德师风价值认同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3.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认识基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职业道德水平与个人修养,都对学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校教师倘若没有优良的师德师风价值认同,就不能明德正己、教书育人,更谈不上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道德健全、科研突出、人格高尚的人才。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的生命源泉,师德师风价值认同是高校的灵魂所在。而如今,有些高校存在教师敬业奉献的责任精神缺乏,科研能力较差和科研质量不高,人文关怀和团结协作精神不足,教师与学生、同事、社区关系的不够和谐等问题。这些也势必要求高校加强师德师风的塑造,寻求师德师风的价值认同,探索思想认识上的契合点。
三、高校师德师风塑造中价值认同的实践转化
1. 升华为职业理想信念
列宁曾言:“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7]教师的师德师风与职业理想信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决定了教师个体发展的方向。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有对自己从事职业的坚定信心,才能按确立的道德标准选择自身行为,才能树立良好师德师风。价值认同的目的就是寻求共同的社会期愿,明晰潜在的校园精神文化内涵,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因此,高校教师要把对认同的共同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以价值认同支撑深厚的知识内涵和人生的高尚情操,促进教育事业的延续和师生的共同发展;要坚持职业价值定位与共产主义信仰、爱国主义传统相结合,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平凡工作,对教师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2. 内化为责任与使命
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8]师德师风的塑造必然要求高校教师承担价值认同的职业责任和使命。高校教师要把社会期待与大学精神文化认同看作是个人的内在责任,看作是自己对社会、教育事业应尽的使命,要在职业劳动中不断体验和认识价值认同的必要性,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养成中得到提高,并将之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提升学术境界和道德觉悟,塑造高尚的职业品格。教师要在价值认同中加强自我学习,着力提升教书育人和道德选择的主体性意识,增强师德师风修养和人格魅力[9];进行自我教育,切实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行、渊博的知识和优雅的风度;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省察克治,唤起自己的职业良心。
3. 融入到教学、科研与生活中
高校教师应在老一辈高尚情怀熏陶和现今传承的浓厚氛围中忠于职守、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努力成为学术大师和道德楷模;在社会期望的基础上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质,关心学生前途,关注学生成长,勇于奉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大学精神文化认同下勤于钻研,勇于探索,求真唯实,并把认同转化为科研活动的精神信念和动力,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要把价值认同融入到教学中,更新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积极参与知识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适应时代发展,全面培养学生;把价值认同融入到科研中,树立勇攀高峰的志气,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勤于专研,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同时,教师更应把价值认同融入到生活中,以内在价值观约束自身行为,坚持学术标准,反对学术腐败,真正做到谦虚谨慎,诚实可信,淡泊名利,不慕虚荣,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谋求精神境界的一片净土。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勉励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要以此为契机,努力寻求适用而统一的价值认同,大力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1] 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EB/OL].http://www. china.com.cn/photochina/2011-04/25/content_22430578. htm.
[2] 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22-26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97.
[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150.
[5] 大学精神与教育创新课题组.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4-67
[6] 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Z].昆明:云南师范大学,1946.
[7] 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8]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9] 安云凤,等.高校师德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93-94.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On Value Recogni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ZHONG Wei-tong
(Institute of Marxism,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Value recogni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teachers’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mainstream requirements and expectations of society, as well as recognition and sharing of college spiritual culture connotation by the teachers and university, and finally the forma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common values. It also of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value recognition problem, because it would help universities adapt to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economy well, promote education quality and cultivate quality university teachers. Therefore, teachers must sublimate morality recognition to their professional ideals and faith, to their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and internalize it to their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veryday life.
: universities; molding teachers’ morality; value recognition
G641
:A
:1009-9115(2012)03-0155-03
2011-11-02
仲伟通(1988-),男,山东微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