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航空体育的变迁与启示

2012-02-15王润斌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风筝航空体育

王润斌

所谓航空体育(Air Sports)是指利用飞行器或其他器械在空中进行的一项体育运动,是伴随着飞行器的诞生和发展而开展起来的一项体育运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史记5五帝本纪》记载了舜借助斗笠的浮力,成功地从粮仓顶脱逃而下的故事。由此可知,至少在公元前两百年,人们就懂得利用“降落伞”所承受的空气阻力来减缓降落速度的道理。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了艾火使得鸡蛋壳漂浮在空中的场景,这是“热气球”升空原理的最早记录。唐宋时期,航空体育逐渐从虚幻性的神话想象和实用性的工具属性中脱离出来,成为民俗、民间、节庆体育的形式之一。宋朝李石的《续博物志》里说:“引丝而上,令小儿张。仰视,可以泄内热”,这恐怕是放风筝的科学健身机理和有益健康作用的最早记载。

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有着丰富的航空体育资源,只是学术界缺乏应有的关注,而从文化变迁角度梳理航空体育的历史流变则更为鲜见。有学者指出:“文化变迁就是文化本质性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并因此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变化”[1],梳理航空体育的变迁,既可以明晰航空体育具体内容的演进历程,又可以探究航空体育结构性变迁的本质成因,从而为航空体育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在当代的传播与继承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1 中国古代航空体育的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每个民族的文化之源,它“以一种原始的、粗糙的、浓缩的形式,蕴含、体现着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态度”[2],凝聚着文化命运中的种种积淀,是民族精神的最初记录。世界各民族的初始文化与基本精神都集中体现在各民族形态各异的神话传说中。蔡艺认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与各自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都会不可避免地烙刻上神话传说中所彰显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3]。在中国航空体育发展的初期,神话传说往往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飞行、超脱重力、追逐未知太空的浪漫理想。

在众多的航空神话传说中,最有名的是“嫦娥奔月”。其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归藏》,在汉初的《淮南子5览冥训》中有较为完整的故事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从这个美丽凄婉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无法成为超越时间的存在,无法战胜死亡、超越空间,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对于自身局限性的认识构成了人与自身的矛盾,由此产生了超越自我的强烈愿望”[4]。屈原在《离骚》中同样表达了自由飞行的梦想:“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庄子在《逍遥游》里也有类似的表达:“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博物志》中记述了奇肱国的人“能为风车,从风远行”。郭璞注曰:“其人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远行。”班固在《汉武故事》中也提到了飞车:“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载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鸾,夹侍王母旁。”刘向的《列仙传》中提到了会飞的萧史:“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萧,能致白孔雀于庭。”《搜神记》中提到了会化为大鸟飞行的王子乔:“子乔化为白霓,而持药与文子。文子惊怪,引戈击霓……须臾,化为大鸟。开而视之,翻然飞去。”从奇肱飞车的故事开始,反映了人类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从来没有见过的“龙”的身上,他们想靠自己的双手,制造出器械来乘风飞行。而中国古代航空体育的发展,也因人们对航空体育器械的创造而分化成不同的项目,这些项目基本都可以在现代航空体育项目中找到影子,如降落伞与跳伞、竹蜻蜓与模型直升飞机、木鸟与扑翼模型飞机、风筝与滑翔机、孔明灯与热气球等等。

2 中国古代航空体育的项目流变

2.1 降落伞

早在西汉时代的《史记5五帝本纪》中,就有降落伞原理应用的记载[5]。书中提到,舜的父亲瞽叟是一位朝廷乐师,舜的亲生母亲病故,瞽叟另续壬女为妻。壬女为让自己的儿子象能独自获得家产,一心想置舜于死地:“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杆而下,得不死。”面对大火,舜情急生智,抓住两个斗笠从粮仓上跳下,才得以安全逃生。晋朝时的《竹书5帝舜有虞氏》里也有类似的记载:“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廪,自下焚之,舜服鸟工衣服飞去。”这成为人类最早应用降落伞原理的记载。南宋岳飞的孙子岳珂在《番禺海獠》(《桯史》卷十一)中记叙南宋时期广州穆斯林聚居区一座高塔上的金鸡脚被盗,小偷利用伞盖降落逃跑的情况:“予之登也,挟二雨盖,去其柄。既得之,伺天大风,鼓以为翼,乃在平地,无伤也。”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盗贼利用雨伞顺利逃离塔顶的绝妙行为。然而,此时降落伞更多的是实用的工具,还不具备体育活动所应有的“玩具”要素,直到元朝时,才以杂艺表演的形式面世。

1944年出版的《落下伞》一书记载:相传公元1306年前后,在元朝一位皇帝的登基大典中,宫廷里表演了这样一个节目:杂技艺人用纸质巨伞,从很高的墙上飞跃而下,由于利用了空气阻力的原理,艺人飘然落地,安全无恙。这可以算作最早利用降落伞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实践了。清康熙年间,一群中国杂技演员到暹罗(今泰国)献艺。惊险神奇的中国杂技艺术在当地引起轰动,甚至吸引了各国大使前来观看。其中有一个节目尤其惊心动魄:几名演员攀上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每个人的腰带上系着两把绸布雨伞,一个接一个纵身跳过架设在空中的铁圈,然后,将身上的雨伞迎风张开,慢慢飘落,尽管他们下落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方向,但全都安全着陆。显然,此时的降落伞已经融入到民俗表演当中了。

2.2 风筝

最早的风筝起源于先秦时期。据《韩非子5外储说左》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另据《鸿书》记载:“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用木头做的大鸟,仅仅依靠风力而不借助机械动力就能在空中飞行,如此离奇之事,除文献记载外,人们并未亲眼见过。

时代的进步使得风筝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其最初的功能是用于军事。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5纸鸢》中说:“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说的是汉将韩信曾将风筝放飞到空中,根据风筝的放飞线长度来计算到未央宫的距离之事。《新唐书5田悦传》又记,唐建中二年,唐将张丕被叛军田悦的军队困在临名,情况危急,“(张丕)急以纸为风鸢,其上书‘三日不解,临名士且为悦食’之言。风鸢高百丈,过悦营上,田悦命善射者射之,竟不能及。”最后,求救书终于由风筝送达援军,因而解围。

到唐代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能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休闲娱乐。中唐诗人元稹在咏物诗《有鸟二十章5纸鸢》中写到:“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也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宋徽宗也是一位风筝的热心倡导者。他除了自已在宫中放飞风筝外,还曾主持编撰了一本《宣和风筝谱》。放风筝变成了一项在野外进行、能够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作用的民俗体育活动。

2.3 孔明灯

孔明灯可以看做是热气球最早的雏形。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的《淮南万毕术》里说鸡蛋壳里充满了热气就可以飞起来:“艾火令鸡子飞。”表明距今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懂得利用空气膨胀使得航空器飞行的原理。我国学者张旭敏曾指出蛋壳能够升空的可能性与原理:“以油纸糊蛋壳,并非用整张油纸将蛋壳包裹,而是用一小块油纸将壳孔粘住罢了。由于日晒,极易使封闭小孔的油纸脱落,从而水蒸汽自孔喷出,蛋壳获得反冲力,加之所受浮力,二力之和大于重力,蛋壳便会升起”[6]。而孔明灯的发明与流行,则将这种轻于空气的航空器永远地定格在古代航空历史的丰碑上。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诸葛亮命人拿来白纸糊成无数个天灯,再利用烟雾向上的引力带着它们升空,营内的人呼喊到:“诸葛先生坐着天灯突围啦!”司马懿竟信以为真,被蒙骗了过去。后人为纪念诸葛亮,于是就称这种天灯为孔明灯。

到了元朝,孔明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军在作战的时候,曾经使用不同颜色的“灯球”,浮升在空中,作为军事活动的联络信号。知名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西元1241年,蒙古人曾经在列格尼卡战役中使用过龙形天灯传递信号。有人推测,这种天灯已经是一种初期的气球了。美国人哥德斯春撰写的《西洋航空发达史》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元朝仁宗登位的时候(十四世纪初期),在元大都的上空升起了一个气球。据说,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气球。

2.4 竹蜻蜓

竹蜻蜓是古代中国一种为儿童所喜爱的玩具,也有人将其认作是直升机的鼻祖。东晋的葛洪最早提出了竹蜻蜓的原理,其大约成书于公元320年的《抱朴子5内篇》(卷十五)载到:“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或存念作五蛇六龙三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师言鸢飞转高,则但直舒两翅,了不复扇摇之而自进者,渐乘罡子气之故也。”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此进行了解释:“葛洪关于飞行所提出的方案是直升陀螺;所谓‘旋转叶片’很难意味着别的什么东西,特别是在与一条带子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这种玩具在18世纪的欧洲叫做‘中国陀螺(竹蜻蜓)’。”并指出:“对于四世纪初期来说,这的确是一段令人吃惊的叙述,几乎可以说是关于空气动力学的生动描述。”

著名航空史学家姜长英在《中国航空史》中写道:“根据已有的资料可以证明:直升机的始祖竹蜻挺,是中国发明的”[7]。把风扇转一个方向,叫它向下吹风,它就产生向上的反力。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造出能够向上直飞起来的竹蜻蜓。这种飞行器可以垂直上升,垂直下降,进退自如,也能够转弯。这也正是《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所想象的飞行方式。竹蜻蜒发明之后,经西方传教士带到了欧洲。1460年,在欧洲人所画的一幅油画中,小耶稣在母亲怀里手拿着一个竹蜻蜓玩具。有人认为,意大利著名画家达5芬奇描述直升机的原理,很可能是受中国竹蜻蜒的启发。

然而,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航空体育,是英国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和战争交通的产物。1783年,法国蒙哥尔费兄弟的热气球飞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空飞行;1905年,国际航空联合会诞生,航空模型运动被列为管辖项目,从此航空模型、热气球、降落伞、滑翔伞等体育项目风靡欧美。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西方发明的飞机、降落伞等航空器由于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实用的军事功能,逐渐替代了中国古代航空飞行器的“奇技淫巧”。但受制于当时的战争环境以及旧政府的无能,整体发展比较薄弱,而且军事航空占据主导地位,用于娱乐休闲表演的航空体育活动开展得微不足道,与当时兴盛的国外航空体育相比,已经是大大落伍了。

3 中国古代航空体育变迁的启示

3.1 激发与延续民族飞天之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空体育在从东亚病夫向体育大国迈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4月,朱德总司令在空军召开的参谋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开展滑翔和跳伞等活动,来启发人民对航空事业的兴趣”[8]。航空体育随即成为国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丰富多彩的古代航空体育文化则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激发和延续民族飞天梦想的重要手段。毛主席在《蝶恋花5答李淑一》的词中就引用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实施的探月工程也是以“嫦娥”来命名运载火箭,这样的月球探测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同时,这也是向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除了上述的航空飞行传说在激发着后辈们之外,一些民俗体育活动中的航空体育样式也同样为现代人所津津乐道,特别是对培育青少年儿童的航空理想、开展航空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与启发作用。

西方航空发达国家航空青年团体的活动内容非常广泛,常用“训练营”的方式组织活动,活动内容有航空基础课程、航模制作、室内模拟飞行和实际体验飞行,参观空军基地、民航机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树立青少年的飞天梦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大量航空人才。但在中国内地,人们这方面的认识和观念还较落后,对航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相对不足,缺乏从理论到实践对青少年进行航空飞行教育的政策与机构出台。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利用中国传统的航空体育活动如孔明灯放飞、跳伞等活动,丰富青少年们的航空科技知识、激发他们的航空报国情怀。如广东省与香港合作率先开展了“蜻蜓行动”培训计划,十多年来把数千名青少年送上蓝天体验飞行。[9]

3.2 为现代航空体育诞生打下基础

中国古代的航空体育项目,为新的航空体育项目的发明创造奠定了基础。如前所述,热气球滥觞于中国古代的孔明灯。与今天的热气球相比,两者的工作原理有着惊人的相似:“当空气受热膨胀后,密度会变小从而带动物体向上升起”[10]。孔明灯对空气动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后人研制热气球提供了借鉴。

美国人吉姆在《火箭与喷射》一书中,根据流传到美国的一个手抄本,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明朝初年,中国官吏万户把自己绑在椅子上,两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佣人引火把椅子上安装的火箭同时点燃。”吉姆称誉万户是“第一个企图利用火箭作为运输工具的人”和“第一次企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现在万户已被用来命名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以纪念这位宇航先驱。作为火箭发源地的中国,进行了人类首次乘火箭飞行的实验,这是无庸置疑的。这次火箭模型运动雏形的发明创造为后来的航天火箭模型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提供了无穷的改进空间。

除此之外,一些航空体育活动至今仍在社会大众中广为流传,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放风筝是中国民间广为流行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这项集健身、娱乐、科技于一体的户外活动至今已有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久传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1986年,风筝被纳入全国正式体育比赛项目,从此,传统的风筝运动走向了组织化、规范化和竞技化的发展道路。1987年,中国风筝协会成立,随之一些省、市、行业风筝协会也相继成立。根据资料统计,1986年—2005年4月,由中国风筝协会主办的全国性风筝比赛已有40多赛次,2000年第4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风筝首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1]中国的潍坊更是成为风筝之都和国际风筝协会总部所在地。放风筝这一古老而又文明的体育项目,以它特有的健身效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逐渐走上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舞台。

3.3 科技创新不足带来发展局限

为了发展科学,使古老的中国快速进入现代化,中国学术界曾多次开展了关于中国传统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许多人都以为,这是李约瑟于1964年最先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提出的“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结合中国古代航空体育的历程来看,“李约瑟难题”既是制约旧中国航空体育创造发展的根本障碍,另一方面,古代中国的航空体育活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李约瑟难题存在的必然。

跳伞也是中国人发明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中国早期杂技演员在泰国进行的跳伞表演给当时的法国驻泰国大使德5卢贝尔留下了深刻印象。1688年,他卸任后,在《历史关系》一书中描述了中国杂技演员的那场表演。大约100年后,一个名叫法尔芒的法国人偶然看到了这本书,书中关于中国杂技的那段记述令他如痴如醉,最后他决定亲自试验。1783年,法尔芒终于发明了一种比较合适的伞,并非常自豪地命名为“降落伞”。中国传统的航空体育文化为何只能沦为民间杂艺或宫廷玩物,而现代航空体育科技的进程却始于西方,诞生于法尔芒、莱特们之手?航空体育界的“李约瑟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多种多样,例如从中国传统科学的内在缺陷(重实用、轻理论,思辨性思维,用元气和阴阳学说来解释一切,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缺乏科学实验精神,格物学说背离实践方向),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的束缚(教育和科举制度、社会鄙弃或禁锢科学技术),封建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阻碍(自给自足的小农和手工业经济,官营工业和重农轻商的经济政策)等方面,前人已经比较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同样,针对中国古代航空体育文化而言,官府或民间的“奇技淫巧”一旦流传到欧美社会,很快就会被改头换面,发明创造出科技含量十足的新项目来,而且以高科技的样态再返回流传到中国,这不能不说是李约瑟难题背后的种种原因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4 从工具到玩具的艰难转型

纵览中国古代航空体育发展的脉络,不难发现,它无不脱胎于航空器作为军事器械、科技探索器械、实用求生器械的工具性存在。例如:最早的降落伞是舜用来逃生的,唐宋时期的降落伞和孔明灯是被用来侦查敌军信号、传递军情的。胡小明曾经论述了体育从工具向玩具功能转变过程中的必然:“在体力劳动为主的经济形态和生活状态,不需要体育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形态存在而使人类获得运动能力、掌握运动技巧,原始社会人类与其他生物同样没有专门的教育;随着文明使人类天然运动能力的异化,生存环境需要教育来弥补生物性运动能力的不适应,使体育成为有利于改善身体状况的积极行动,成为人类创造出的、不断丰富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社会文化门类”[12]。此结论同样解释了中国古代的航空体育最早无法脱离生产、军事活动制约的社会经济原因。当然,中国航空体育从工具向玩具转变中还经历过重要的环节——成为宫廷或民间娱乐表演的组成部分。

当时的航空表演中,身体锻炼、教育的成分虽已存在,但欣赏、猎奇的成分显然更多。公元19年,有人在王莽面前夸下海口,自称能一飞千里。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5王莽传》里,记载了这次飞行:“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这是关于人在空中飞行的一次重要记录。可惜,这段文字太简略了,不仅那位“飞行家”的姓名没有给记下来,而且他的飞行方法“通引环纽”法,是振翼飞行,还是滑翔,或者是振翼和滑翔并用,现在也很难断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滑翔飞行还仅仅停留在技艺表演、供人欣赏的阶段。

唐宋及以后的时期,随着社会生活的世俗化,许多曾经用于军事、生产的航空飞行逐渐进入宫廷与市井阶层,对于强身健身、增进健康功能的发掘彻底把航空体育的玩具特性展示出来。宋朝李石的《续博物志》里把儿童放风筝的功效做如下解释:“今之纸鸢引丝而上,令小儿张。仰视,可以泄内热。”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里说:“儿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以上表述明确指出了风筝项目的体育本质功能。曾有学者按照近代西方体育的概念来阐释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并发出了“中国古代无体育”的感叹。然而从风筝的泻热、明目的健身功能表达来看,中国古代的航空体育活动已经形成了自身朴素的理论表达,取得了实践性的功效。明清时代,许多诗歌对风筝、孔明灯等航空体育的描述已经带有大量的、明显的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痕迹了。

4 结语

晚清时期,古代的航空飞行受战乱环境的影响,重新带上军事的枷锁,而航空体育活动,不得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若隐若现。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全力放在打内战上,无力顾及也不可能去发展群众性的航空体育运动,所以,虽然当时国外航空体育运动发展很快,装备也日益先进,但国内的滑翔、航模、跳伞等运动开展却十分艰难,发展非常缓慢,有的项目甚至处于停顿和被取消状态”[13]。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以“国防体育”的样式得到发展。1952年6月24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建立了“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下设陆、海、空三个科。第一科为航空运动科,含跳伞、滑翔、航模等项目,为航空体育最终演变成为纯粹的体育项目打下了前期的组织基础。从此,中国古代流传千年的航空体育文化终于融入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新体育”潮流之中。

[1]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 赵林.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3] 蔡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的神话阐释[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1):275.

[4] 尹泓.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J].中州学刊,2010(5):192.

[5] 周民选.人类跳伞运动的演变与发展[J].江苏航空,2000(1):43.

[6] 张旭敏.亦谈“艾火令鸡子飞”[J].中国科技史料,1997(2):70~73.

[7] 姜长英.中国航空史:史话5史料5史稿[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8] 申海青.航空体育回顾及其展望[J].航空知识,2003(2):10.

[9] 廖宴思.中国青少年航空教育相对落后,港澳与内地多合作[EB/OL].中国新闻网,2011-08-01.

[10] 张振楼.热气球史话[J].科学启蒙,2005(1):7.

[11] 虞重干,等.中国现代风筝运动及其对民间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科学,2006,26(1):13.

[12] 胡小明.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从工具到玩具[J].体育文化导刊,2002(4):15.

[13] 姚峻.中国航空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43.

猜你喜欢

风筝航空体育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一战航空百年回眸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