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如何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天津市委科技工委书记、市科委主任赵海山访谈录
2012-02-15冯国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对这样的课题,科技界应当如何推动这项工作,怎样用科技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日记者就这一议题走访了天津市委科技工委书记、市科委主任赵海山。
记者:我们知道,您作为天津市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在天津有关区县和系统进行了宣讲。在宣讲报告中您特别结合工作实际就科技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阐释。这里想请您谈一谈对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理解。
赵海山: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科技的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增强着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对我们有效占领新兴文化阵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加快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进一步深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离不开科技进步,文化产业是科技应用最广泛、科技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之一,科技对文化产业支撑作用已经渗透到文化产业各个环节之中。
记者:您能否具体说一说,科技对文化产业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赵海山: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共性技术的支撑,包括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以及版权保护、检索等专项技术等等。高新技术对提高文化影响力、表现力和传播力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二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更加依赖于技术的创新,比如书、报、刊、音像及电子等各类出版物的生产,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美术及动漫和网络游戏的生产等。科技如同鸟之双翼,借助它们的力量,文化就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三是文化传播的渠道、方式和手段等对科技的依赖更直接。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文化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更取决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效率。依靠各种高科技装备,我们正在构建起覆盖更广泛、传输更快捷、互联互通的现代文化传播网络体系,无处不在的传媒平台,已经深深改变了公众的文化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四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储存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广泛地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天津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文物古迹、风貌建筑、人文遗产和工业遗产,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和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扬,需要科学的保护修复技术、系统的信息采集加工技术、现代的传播展示设备。
记者: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天津市在推进科技与文化相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积累了哪些经验?
赵海山: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推动。概括近年来天津在科技支撑文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可以归纳为四方面:一是实施了一批文化领域科技项目。比如天津市通广集团公司与天津广电网络公司合作开发标清、高清多功能机顶盒,通广微电子有线公司开发高清晰数字电视解码芯片,使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从单一的电视节目播放平台,提升成为内容信息的交互式多媒体信息平台。二是培育和壮大了一批文化科技企业,促进了一批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的形成。如猛犸科技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手机游戏发行商之一,获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世纪恒通推出了多款国内首创的手机动画作品,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营销平台。三是推动建设了一批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如天津高新区软件园,目前已成为我国很有影响的文化创意软件企业聚集地。此外,天津市还积极争取到国家支持,建设以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国家3D影视产业园等为代表的文化科技产业聚集和示范基地。四是积极开展了一批科学文化传播活动。进一步完善了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发展环境。“十一五”以来,天津市共组织各类科学文化普及讲座6.7万场、展览超过2万场、竞赛活动8 300余次,每年公众参与人数达到1 000万人次以上。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达到93家,年接待公众超过320万人次,出版了近千种科普图书。面向重点人群,开展了以科技示范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各类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科学文化普及活动,有力促进了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的提高。
记者:据了解,天津市科委准备在科技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您能否简要地介绍一下?
赵海山:目前我们已经初步提出了“关于科技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正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主线,着力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创业文化促进行动、公众科学文化普及行动、文化科技“小巨人”成长行动(“一个工程、三项行动”),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文化事业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文化科技型企业活力和实力,为促进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基本发展目标是:围绕天津市委、市政府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部署,立足天津特色,挖掘优势资源,着力打造文化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文化科技产业聚集区,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实现“1115”发展目标,即推广100项文化科技领域关键技术成果,培育发展100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科技“小巨人”,打造10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科技品牌,建设5个文化科技产业聚集和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摘自《科技日报》记者冯国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