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般自然而然 阳刚而又柔情的陶器
2012-02-15涂雅琴周志雯
涂雅琴 周志雯
(景德镇陶瓷学院 景德镇市 333000)
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拼音】:[yǒu] 【字义】:1.窗户:~户。蓬~茅椽)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天地之间很多事情都是相互联系,是规律所然。就好像古人还有一句谚语,这句话也是从张道一先生书中所看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张道一选集》)很多外国人觉得中国的思维复杂,其实是中国人朴实而又细致. 就像陶器一样,物物应天命而运.在《天工开物》中也说到“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就如同盘古开地,女娲造人也是如此。陶器也是这样般自然而然应运而生。
齐彪老师在《陶艺起源与流变的研究》中写道:“没有对土器的正确认识,就不可能揭示出陶器产生的真正起源”。陶器最初的前生就是“土器”。就像国画那样,水与墨的交融,一幅美而意境的画悄然跃入纸上。郭沫若先生在《西江月》中也提到“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征交响,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而这一结果的由来,均是人类生活一个日积月累的经验。赵汝珍编述《古玩指南》也有提到“中国一切之器物,均系由演进而来,积多年之进步,屡次改良,而成今日所有之状态”。
陶器是经过“天地阴阳”变化之结晶。它就像一位勇士驰骋沙场,不,更应该是真金不怕火炼。如欲“阴”“阳”赋予陶器本身,两者皆有,缺一不可。陶器最初被人类为生活所器皿。其素,朴也。虽器皿本身粗糙,厚重,但却另有粗犷之美。就像墨一样,咋看不起眼,与水很好的相辅相成,一幅水墨效果的国画就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自古至今,有多少文人被拜倒于此,如痴如醉。
张之佛认为“简练而不流于粗陋,生动而不失雄健”。我觉得陶器就是这样阳刚而又不失柔情。天地阴和阳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来解释老子说的话(就是第一段开头)阴和阳是交替相辅而成,埏埴是泥土,阳的代表,而制作好的陶器虚空的部分是阴的代表。正是这个虚空的部分给人类提供了盛水盛物的用处。也正是为我们以后提供实用和审美的结合物。有比如《说文》:“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都是阴阳结合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陶器何有为阳刚?何有为柔情?赫伯特•里德说:“陶器是一门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艺术。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最基本.”最基本是构成它的就是万物之母—泥土。泥土就像一位柔情的女子一样,孕育着这地球上的万物生命,它不仅孕育生命,它还能创造出它—陶器。这一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又很体贴人性,很平凡。说它体贴人性,又因为它用它那阳刚之身躯,粗犷之精神,跳入火海,又非凡的经过火的锻炼,熊熊烈火中释放出男性的狂野,坚忍不拔的精神。“说它最复杂是因为它最抽象”。最抽象是因为它经过火的洗礼,由柔软之物,变成坚硬之器,并且还能存活下来,可见这是一件多么非凡之器,能不说它抽象吗?
自从人类第一把火从泥土演变成陶器那伟大的一瞬间,将陶那别树一帜的精神一直发扬至今。并且让多少无数的后代为它一次一次献身。它的精神之鼓舞,阳刚之霸气,柔情之爱,让一件又一件器皿诞生。它接近于生活,接近于大自然。本质那纯朴中散发泥土气息,充满着阴柔之美;粗犷狂野之身躯,充满刚毅之身影。它一面刚阳一面柔情,如果把它制成茶具,加上茶叶之淡淡清香,与泥土化为一身。柳宗悦说过:“何谓美?何谓陶艺?。以他的智慧可以知道一切,但他却不去了解,而手下却一直快速地转动着。那年初阿弥佛可以说已不是人的声音,而是佛之声。那陶工的手也可以说不是他的手,是自然之手。假如他没有办法留下美,而自然却让他保住了美。”
其实很多自然的美都是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结晶。就比如彩陶鱼纹盆,最初人类是为了方便识别区分,一些简单,形象的图案作为标识. 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经验中 ,美逐步萌芽、成熟,无意中在器物上留下一些极简单、自然的纹缕,在到后面就出现复杂情感在里面。我们考古学家就是靠着这些纹样在推断当时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就是一件件朴实到极致,靠近民生的陶器,揭露了很多人类发展的进程。这是一个多么伟大而又凡俗的东西。之前是如此,以后也是如此,它象征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跨越,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的更迭。
最近热卖的紫砂茶壶也是陶器的一种。陶陶然返璞归真,野性寓于率真,天机见之自然,看似一把泥土,一把火,却造就了令很多人都魂牵梦绕收藏一把。不在其价值,在其养身养性。陶感性于自然,出自于人类,流传于至今。它吸收天地阴阳之精华,展现出那有狂野而又细腻的方方面面,让爱它的人爱不释手。
陶之精神,之品质,之气息;是如此之狂野,如此之朴实,如此之阴阳和谐。正如墨与水交融的那一瞬间,在文人画家笔下,奏乐出一幅幅自然而然般景象。更是这种本着以民为天下,与民为乐,与民交融的情愫,陶器的光芒虽然没有那么闪耀,但一直会那么光辉,到永恒。最后在一本书中也看到这么一句话:泥土,也会变鲜花。我很赞同,你呢!
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
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张道一著《张道一选集》
齐彪著《陶艺起源与流变的研究》
齐彪著《现代陶艺论》
青蛾著《雾里看花》
博物馆20082009研究集刊
张尧著《现代陶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