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本质研究综述

2012-02-15吴杜娟周喜业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本质体育

吴杜娟,周喜业

(1.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12;2.柳州市第二十五中附小,广西柳州545000)

1 引言

我国对体育本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我国体育理论界在沈阳体育学院召开了第一届体育辩证法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明确了体育哲学在体育领域中的重要性,促进了体育哲学研究的发展。1982年,西安体育学院主办了第二次体育辩证法学术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广泛深入地讨论了体育哲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问题。体育本质研究与体育概念、体育术语、体育价值、体育功能、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教育、与竞技运动的研究等作为体育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成为我国学者的研究热点问题并由此迎来的关于体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体育理论的发展。体育本质虽属抽象的体育原理问题,但在现实的体育实践之中处处都有它的体现。从宏观上看,对体育本质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体育目标的确立、体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体育发展战略和各项体育方针、政策的确定,以及体育投入等;从微观上看,对体育本质的不同把握将直接影响着人们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因此,从哲学层面认真研究和明晰体育本质,有助于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和提高体育工作的质量,对科学体育观的树立意义重大。

2 体育本质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且区别于别的事物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体育本质也是这样,体育本质究其概念而言是指体育本身所特有的,决定体育性质面貌和发展的且区别于别的事物的根本属性。

近二十多年来,体育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得出多种体育本质观。虽然见解各有千秋,但是到目前仍没能达成共识,表明各种不同观点均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在我们看来,要正确的认识体育本质必须在一个总的理论范围下,在历史的整体的把握下,运用系统的方法,采用辩证统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做指导,通过体育现象来揭示体育本质。我们知道,体育是一个统一体,是认知对象和行为对象的统一,是感觉符号与自在对象的统一。体育本质是指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由于体育涉及到自然、社会等诸多方面。只有在深入把握体育本质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其对主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最终才能达到揭示体育本质的目的。

3 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本质观

3.1 教育观

体育本质的教育观多年来一直为众多人所公认,这不仅与学校体育对人们深刻的影响有关,也与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有关。

体育界人士大多都是从学校体育开始真正接触并认识体育的。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也是从学校体育开始的。李红智在《对学校体育的本质内涵与功能目标的探讨》中指出:从现实中来看,体育主要是作为一项学校的教育来进行的,并以学生为主要对象。而从其根本上来讲,体育又是贯串于整个人生的一种教育。武玉元在《对体育本质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真义体育”的倡导者和坚持者认为体育的真义就是身体教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饶纪乐认为,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的教育本质是人两重属性所决定的。茅棚认为:“体育是从身心发展出发,以身体活动为内容进行的教育行为。”也有学者提出体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的论断。

对于体育本质的教育观的历史在武玉元《对体育本质的思考》一文中做了这样的阐述:日本学者前川峰雄说:“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作为手段、媒介)所进行的体育”。美国学者不拟尔认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培养身体、精神、情操等方面与社会相适应的公民。”在六七十年代的有相当多的学者持这种观点,世界上极有影响力的《韦氏大辞典》对体育的定义是:“体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方面,它采用运动活动和有关经验从心理上、体力上、道德上、精神上和社会上使个人充分发展,是他成为国家和世界上的一个有用的公民。”前苏联《体育百科全书》中也有类似的解释:体育,整个来说,是教育的一方面,是体能全面发展,形成和提高人的生活中主要运动技能和本领的有计划过程。

就目前看,体育本质的教育观在体育界是很有影响力的,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曾提出:既然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为什么体育不改名为教育而要单独被列出来?为什么一个本质能够涵盖两个不同的事物?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2 体质观

体质观的坚持者认为:体育的本质就是增强体质。到目前为止,这一观点在国内也有不小的影响力,《体育理论》、《体育概论》等全国通用教材上都在体育的概念中表述过这个观点。

林笑峰在《拨开“金字塔”上的迷雾》一文中指出:体育的本质要从体育与德育、智育与美育的种差上来确定,体育的真义就在于增强体质。“增强体质”就是体育的本质。唐炎、宋会君在《体育本质新论》中提出:体育作用于人的独特价值就在于“运动”是体育“关键加入者”,体育是以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为目的的身体活动。陆岚、尹雪娟在《从体育的本质论体育课程的构建》中提到:体育的本质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国民素质为目的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现象。他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体质强弱与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其最根本的内容就是增强人民的健康。

但也有观点对其进行否认,他们认为增强体质只是体育的功能,而不能算是体育的本质。他们强调如果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那就无法把体育和劳动、军事等区别开。

3.3 人化论

“人化”概念最早由马克思提出,他认为人是一种自然物才能被纳入到人的对象化关系中来,成为人的对象。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指出“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体育本质的人化论者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人化。他们认为人是体育的主体和目的,体育是一个与自然相对的范畴,他决定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创造体育。只有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成为体育人。它不仅仅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静态结果,而且还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人化自然、人化世界的动态过程。

体育既表现在外在的体育现象,又表现在内在的体育心理。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认为体育是改造人的自身身体,是健身、健心的一种实践。这个观点认为这是对体育本质的哲学把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徐杰、付明萍在《论体育的本质》一文中提到:体育的本质是实践,人类体育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人类现实的体育实践为基础的。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创造体育。实践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决定了体育乃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因而,他们认为只有作为“人化”这个左右逢源、兼动静于一身、容内外于一体、寓人的本质及其实践活动于其中的词来界定体育的本质,才是较为确切的。

此观点是把体育作为人转化自然和自然转化人的手段和方式。是通过人的非生产劳动性质的身体活动达到转化自然和被自然转化的人类生存生活方式。因为体育的任何过程必须要通过人来表达,而人表达出来的不同于劳动等方式的身体活动称之为体育。所以此观点的持有者将人化论定位为体育本质。当然有其道理所在,但它没有得到体育界的公认,也说明其也必定有缺陷存在。

3.4 双质论

因为体育的主体客体都是人,同时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从而有学者提出了体育是自然质和社会质的统一论。由于体育的不同作用和不同方面表现出的价值,也有学者提出了体育的本质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强体质双质观。持此观点者是从人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认为体育是集健身、休闲、社会于一体。他们对自然质和社会质的定义为:自然质是指作为体育的方式和手段的运用部分。社会质是指运用这种手段、方式来实现社会所规定的体育目的部分。

连庆中和李林在《体育本质新探》一文中对这个本质论提出了异议,他们首先对这两个质的界定进行了批判。指出此论点提出的作者对这两质的界定相当于说是:自然质是内在的体育本身的,而社会质是外在的是社会赋予体育的,也就是说体育的部分本质是外在规定的,事物的本质不存在于事物本身而存在于事物之外,不是内在的规定,而是外在的规定,这是有违一般常识的。同时他们对此双质论做了修改和新释。他们认为:“自然质”是“社会质”的基础和前提,而“社会质”不过是“自然质”的发展和深化。因为:体育首先是针对人的物质机体来说的,是以提高人的机体素质为基本功能的。体育的社会功能无非是自然功能的深化,没有前者,绝对没有后者。

有学者认为这个观点也是有偏颇的。体育是通过人表现出来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人表现出体育后便在原来体育的基础上加载了个人的思想。这就不是完全的纯粹的体育。人具有的属性不会完全体现为体育的本质,即使是人生来具有的属性与体育的本质也是有偏差的,不应该一概而论。

3.5 多质论

苏义民、何维民在《关于体育本质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多质论认为体育是各种身体活动的总和,它有着多种本质。强身健体只是体育的一个方面,是体育初级本质的表现,对人的培养则是体育本质的进一步表现。促进人本质力量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才是体育的最本质的特征。

他们认为,体育是做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多样性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涉及范畴越来越广,参与者越来越多。同时体育受制于其他社会活动或依附于一些社会现象。或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工具,致使哪种事物都可以认为体育具有自己的属性,而将其纳入各自的范畴,致使体育的本质变得多样。

但是物质的本质应该是稳定的、不变的,不应该随着其附加功能的增加而轻易改变。这种做法从根本上就存在着问题,再此基础上提出的观点也是值得思考的。

[1]徐杰,付明萍.论体育本质[J].安徽体育科技,1998(4):27~29.

[2]连庆中,李林.体育本质新探[J].浙江体育科学,1990(5):7~12.

[3]李红智.对学校体育的本质内涵与功能目标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1):70 ~72.

[4]武玉元.对体育本质的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2):64~65.

[5]苏义民,何维民.关于体育本质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11 ~13.

[6]唐炎,宋会君.体育本质新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36~38.

[7]陆岚,尹雪娟.从体育的本质论体育课程的构建[J].体育师友,2005(5):27~28.

[8]骆巍.试论体育本质属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

[9]赵进,黄艳.体育的本质和概念综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43 ~43.

[10]张晓义,巩凌.体育本质研究存在的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8(3):24~26.

猜你喜欢

本质体育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追根溯源 突出本质——聚焦微积分创新题
设计的本质
童年的本质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2016体育年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