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术文化的思考
2012-02-15王英杰
王英杰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武术,作为一种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作为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武术无疑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类似于一个生物细胞中的DNA,虽然小,但是,却携带了这个生物个体的全部生命信息。
然而,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武术的认识比较浅薄,甚至出现偏差和误解,认为武术只是一种搏斗术、搏杀术,只从“术”的层面来认识武术,或者将武术等同于体育。不可否认,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活动,的确是有体育的属性,但是,武术与体育绝不可等同而论,其缘由就是武术的文化属性。武术因为有了中国文化才叫武术,如果没有了中国文化为依据,没有了文化属性这一特殊性,那么,武术也将和世界其他技击术没有任何异处,因此,区分武术和其他技击术的依据将是武术的文化性。
1 武术文化系统的三个层次
什么是武术,《说文解字》曰:‘术,邑中道也。’这就是说,所谓‘术’,就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方式、方法、途径。由此看来,武术只是达到“武”的目的的一种方法,一种技术。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这点不可否认,但是,由于武术的技击性,在众多人的眼中,武术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技击技术。
这些认识并不能准确的理解和解释武术,对于武术,这样的认知水平和认识水平将不利于武术的发展。
“我们将武术以视为一个立体的文化系统,这一系统内部表现出多层次的文化结构。它主要具有三个层面构造,其最外层为武术的行为——器物层次,即所谓文化系统的‘显型式样’,主要包括武术的符号化的技术和器械;中层是武术的相对隐型层次,包括与武术行为直接相关的诸如规律、规则、礼仪、组织形式、传播方式、文化构造和成分、理论架构等;最内层或最深层则主要是中国武术所内涵和折射出来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规范、宗教情感及民族性格特征等。”
因此,很多人对武术的了解和学习都还处在武术的最外层外显的“器物层次”,也就是武术的“术”的层次,是肤浅的,这远远没有触及武术的最深层次,即武术所蕴含的优秀的中华文化。
2 武术的文化内涵
2.1 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维
阴阳不是迷信,而是哲学中的一对矛盾。《周易》概括了阴、阳对立又统一的规律,即“一阴一阳谓之道”,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武术中无处不在。
比如武术的“武”字,“武”,即“止”和“戈”,也就是和平。但是,另一方面,“武”字又仿佛是一个拿着刀枪奔向战场的战士;再比如“武术运动中充满了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快与慢、顿与挫、轻与重、起与伏、转与折、上与下、内与外等,长拳技法中的“十二型”,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鹃、轻如叶、重如铁、转如轮、折如弓、立如鸡、站如松、快如风、缓如鹰等,阴阳双方相互对应变化,相辅相成,达到阴阳二气相协调。”武术作为一种具有攻防特点的技击术,本身就是为了技击,为了“战”,但是,如果习武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能够使对方折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这样,“战”与“不战”又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武术之中。
《周易》中的“易”,也就是“变”,武术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即在斗争和变化中达到新的平衡。阴阳双方,即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转化的特点,我们还应该理解为在做人做事时对“度”的把握,对有利的事,应该努力积累量变,以求尽快过“度”,以达到质变,对于不利的事,应该克制和控制“度”,避免发生质变。
2.2 “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文化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农耕的操作要根据不同的时节进行播种和收获,在不正确的时节进行播种,是不会有收获的,因此,必须顺应自然,把人和自然等外界因素紧紧联系起来。武术植根于中国文化,当然也讲究“天人合一”,讲究把人和外界联系起来,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根据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和养生。
2.3 “内圣外王”思想
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德艺兼备”,追求教化,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武术的主体体系是通过习武者‘内外兼修’的不懈努力,而趋向‘内圣外王’的实践过程。这里的‘内圣’就是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提高自身的技击能力和道德修养;这里的‘外王’就是通过自身锤炼出来的能力去作用于社会,报效国家和民族,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这也正是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化。”
真正的“王”,靠的不仅仅是习武者自身的“功夫”和“武力”,更是靠着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德服人”才能使对手“心服口服”,这也就是“称王”与“称霸”的区别。
3 武术在当代发展的意义
3.1 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武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文化现象,是一种追求“体悟”的文化实践活动,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通过长期艰苦的武术训练,在提高习武者技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习武者“自强不息”的精神。“武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强身只是手段,强心才是目的。对于一个真正的习武者来说,体强不为强,心强才是真正的强者。”
通常,武术理论的学习也是同时进行的,习武者在提高武术技术能力水平的同时,也会接触到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3.2 塑造完美人格,促进社会和谐
受中国古代“仁”和“中庸”思想的影响,习武者在武术的习练过程中会被要求做人做事要像武术中的动作那样“中正”,“不偏不倚”。“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的身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遵循“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因此,习武的过程,既塑造了人格,又促进了社会和谐。
3.3 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安全
各国之间的竞争,最终将是文化的竞争。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世界相对变小,各领域各层面的交流日益增多。外来文化叩响了中国文化的大门,面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安全将面临极大的考验。
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缩影,通过武术的传播,促进国人对武术及武术所蕴含的优秀文化的认同与顺应,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文化安全。
4 结语
当前,武术的传播与发展,都过多的表现在“术”的层次,远远没有触及武术深层的文化内涵,远远没有站在文化的高度看待武术,没有了文化,武术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王国志.论武术与书法的异曲同工之妙[J].体育文化导刊,2008(3).
[3]杨建营,邱丕相.“国家需要”对武术发展的驱动力探析[J].体育学刊,2010(2):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