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养生文化中的传统体育保健观

2012-02-15魏小芳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道家保健生命

魏小芳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基础教学部,重庆400033)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繁忙的工作、恶劣的生活环境、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让我们的身心、情感、思想、行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让人时常感到疲倦,没有更多的精力和心神去经营我们自身。回归自然、重建健康,追求养生,成为我们现代人的迫切愿望。因此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备受推崇的中国道家养生文化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道家养生哲学,根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修身养性、重人贵生、我命在我不在天”等道家养生之道重新认识体育保健作用,进一步指导体育保健,促使体育保健学日臻完善。

1 “养生热”的思考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普遍重视自已的身体健康。养生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门话题,并以一股强大的磁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全民养生热”炙浪逼人。

眼下大众对养生的追求虽可理解,但由于其科学性、盲目性,往往是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却弄巧成拙、无病添病。而且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养生可以治病、可以让人们永葆青春,魅力常在等。

何谓养生?《吕氏春秋》中说:“知生也者,不以害生,是谓养生”。养生古称摄生、厚生、卫生或道生。厚生是厚待生命之义,卫生是保卫生命之义,而道生则是要求各种各样的方法或手段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从而达到阴阳调和、延年益寿的目的,让生命时刻处于最佳状态。《荀子》“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指出养生之道贵在养德。《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这句话体现的是“德教”与“修身”合一、“知道”与“躬行”合一、“言教”与“身教”合一的思想,同时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启迪人们内心的领悟,这对于我们理解养生的道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也可得到养生的要领:遵循自然界万事万物固有的规律,熟悉人的生命过程,就像庖丁熟知牛的解剖结构一样,才能顺其势而为,达到养生的目的;解牛有时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好比人生遇到困难,亦要“视为止,行为迟”。

所以说养生就是在顺应自然、遵循人自身生命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养生方法和手段,以保养生命为基本目的,以养德、养性为最终目的,让生命时刻处于最佳状态。

2 道家养生文化概述及道家养生保健体育观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先秦的养生思想是先秦诸子在探讨自然规律和生命奥秘中提出来的,是中国特有的养生文化。古今中外,提到养生之道,非道家莫属。

道家学说是以“道”著称,“养生”是其核心内容之一。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和自然循环的规律,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现象。自然界的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它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是自然规律。《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在养生方面,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并遵循道而运动变化的,养生之道显然应遵循道法自然,以自然为本。道家养生哲学思想是以“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为逻辑前提和出发点,主张“少私寡欲”“无为处事”的静神养生观;提出“性命双修”“形神兼养”的重人贵生养生思路及“养生必先养德”“我命在我不在天”等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道家养生哲学的理论基础。

以自然养生为特色的道家思想,可以认为是独树一帜卓尔不群的,它直接创生于自然主义的生命哲学,直接重视的就是人的自然生命之体,遵循自然、自性、自化的法则,是“任万物之自然”的法则。道家养生是一种无为与素朴的养生之道,是自然致柔的养生方法,它要求生命遵循自然养生之道、自然无为。将注重人与自然内在和谐、重视个人性命双修、强调身体和心理统一的道家养生文化注入到体育锻炼和生命发展之中既丰富了体育的内涵,又宽泛了体育的外延,形成了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的,以专气致柔、重在体验为养生之法的,以超越精神人格为追求目标的富含道家思想的传统体育保健观。

3 道家的传统体育保健观

3.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传统体育保健观

早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奠基作《皇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家养生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它从天、地、人的高度将人、自然与社会整合到一起,是道家养生文化的核心与支柱。“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自然而生存,必须受自然规律和自身固有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同时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体内阴阳平衡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是道家传统体育保健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中国特有的健身气功、历史源远流长的古印度瑜伽哲学等都是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保养身体,从而建立了各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养生理论。

3.2 “形神兼俱,虚静无为”的传统体育保健观

我们的生命依托形体而存在,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体和精神是密不可分,两者互根互用,互相促进,缺一不可。道家讲究的形神兼俱是养生的必要条件,虚静之道是养生的根本大法。养生强调以养形为基础,如婴儿之柔和;以养神为关键,贵在知足知止求诸己;以养心为核心,在于无知无虑不相撄。老子还认为人的心灵本该“致虚极,守静笃”,使自己尽力保持空明的状态、保持宁静的心神。只有“致虚”才能消除心灵的蔽障,才能清除混乱的心智;只有静,才能“归根”“复命”“没身不殆”,这样才能实现对万物本性的关照,使万物归于“道”。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则是“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来干扰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

中国的健身气功如太极拳、五禽戏等,就是以“虚静无为”为核心的自我修炼心神的方法。在练功时,它能使人尽量做到心态平静、大脑宁静,逐渐排除各种杂念和紧张、忧郁的情绪,从而促进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健身气功既能增强五脏六腑和全身组织的生理功能,又能调节人体的心理平衡,是一种生理和心理双重修炼的养生保健术。所以只有在“虚静无为”的自然状态下,通过“调身”“调心”“调神”的修养,人们的形体能随自然造化的推移而不断更新,才能获得健康,才能保持恬然自得的生活,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传统体育保健观

现代都市人群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夜生活、娱乐活动非常多,这些往往使得人们的饮食、起居、生活作息不规律,导致人们出现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亚健康状态,甚至过早出现老化和衰老现象。而体育对于缓解这些问题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人们防未病和亚健康的重要手段。

所谓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的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生活方式由生活习惯、闲暇时间、生活空间、生活节奏、生活消费等要素构成,它受人们文化素质、经济环境、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阐述了贪欲对人体的危害,告诫世人不要沉迷于灯红酒绿,美味佳肴,纵情狂欢。《皇帝内经》中“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说明只有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遵循生活规律,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和劳作,并持之以恒,才能增进健康,保证形体和精神美妙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活到天年。因此,将体育融入生活、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对于人们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维持健康、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都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3.4 “不妄劳作,动静兼练”的传统健体育保健观

道家养生保健体育观提倡应适当运动。《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此导引术将呼吸运动和形体运动有机结合,在强调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同时,进而强调了安静清闲、无所杂念的静养对全神延寿的重要性。这正符合了以养精、练气、调神为基本特点的体育运动养生观,注重用意识来养神、用呼吸来练气、用气来导形,达到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目的。只有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像东汉华佗的“五禽戏”、宋代的“八段锦”、宋代流传的“易筋经”、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等养生术至今仍服务于现代社会。我们要始终坚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信念。不管我们的工作有多忙,压力有多大,生活多紧张,每天都要让自己动起来,坚持体育锻炼,这样才会感到阳光,感到快乐,生命才会更加健康精彩。

道家的体育保健思想,不仅关乎人对自然的复归,也关注人自身心灵的回归,更注重人的主观努力,始终把人放在考虑问题的第一位。它从“和”的统一观视角来观察社会、人生,对于今天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人性的真、善、美、乐及人们的健康观都产生了重要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重新领悟道家的文化精神,将体育精神融入其中,以便创造出和谐社会、和谐人生的无穷智慧和动力。

[1] 杨建华.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以及对休闲体育的现实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0(1):64~67.

[2] 刘培.养生文化简史[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3] 周琪.先秦儒墨道诸子体育教育思想管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9):159~160.

[4] 姚晋宏.道家传统养生文化与健身气功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6~48.

[5]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6] 詹石窗,等.中国道家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道家保健生命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