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2012-02-15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机体运动员身体

王 赛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逐渐提升,运动员运动时的运动负荷、强度也随之增大、增强,因此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也在增加,这种现象目前在运动训练中,已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极度关注。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在运动训练中极为普遍,只有正确认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并给予合理的恢复手段,才能在运动训练中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提高运动成绩。目前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成为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本论文主要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进行浅析,旨在为运动训练中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提高运动成绩,达到良好的运动训练效果提供参考。

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自十九世纪以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运动生理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到目前为止,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强度、时间及形式诱发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也各不相同。至今,得到国际上认可的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1 能量耗竭学说

该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中的能源物质因大量消耗而未能及时得到营养补给而引起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机体中能源物质的过度消耗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紧密相关,而且不同的运动强度、时间所引发的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也是不同的。

在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机体主要依靠ATP-磷酸肌酸系统供能,由此可以推断出机体在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ATP-CP等高能磷酸物含量的消耗是引发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证实,一般出现运动性疲劳时,机体中ATP的含量下降不是很明显,但CP含量却显著下降。而且在运动时,CP含量下降的多与少主要取决于运动强度的大与小,强度越大,CP含量下降就越显著,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时间就越短。

而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机体主要依靠糖的有氧氧化提供能量。大量运动实践表明,机体在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浓度明显下降,身体各部位出现疲劳症状,当补充糖类物质后,机体的工作能力又开始逐渐恢复。

1.2 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该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运动过程中体内某些代谢产物大量堆积而又未能得到及时清除所致。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关于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导致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代谢物质是乳酸。在1907年,弗莱彻和霍普斯金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共同发现了肌肉疲劳,同时还发现机体中的乳酸浓度也得到升高,为此可以认为机体中血乳酸浓度的的升高也能引起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1.3 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

该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由于血液中PH值的下降、水盐电解质浓度以及血浆渗透压的改变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美国哈弗大学疲劳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发现在高温作业下的工作者因身体中的汗液分泌过多,导致工作能力下降,达到严重疲劳的程度时根本无法继续作业,即使补充水分也不能缓解运动性疲劳,唯有引用生理盐水溶液才能使运动性疲劳有所减缓。

1.4 保护性抑制学说

该学说主要以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为首,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大脑皮质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1.5 突变理论

疲劳是运动过程中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的明显特征。在这一过程中,身体各环节都会产生疲劳。爱德华兹(Edwards,1982)从肌肉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及兴奋性丧失的三维空间关系,提出了肌肉疲劳控制链,即肌肉突变理论。他认为疲劳的产生是运动能力的衰退,可比喻为一条链的断裂。而且在这个控制链中,任何一个环节断裂都会产生机体的疲劳。因此,突变理论认为运动疲劳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6 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是指游离存在外层轨道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与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对细胞有毒性作用的过氧化物。该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氧自由基不仅攻击细胞膜对细胞产生破坏作用,同时脂质过氧化物还可以自发分解形成更多的自由基,攻击其他双键,引起自由基连锁反应。运动过程中,耗氧量增加、能量代谢加强、抗氧化活性酶增加、胞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都可以引起自由基的增多。

1.7 内分泌调节机能下降

运动过程中正常的激素调节对于保证机体的运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内分泌腺机能异常将会直接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目前国际上一致认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有关。

2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

2.1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式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对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的研究成为各国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中研究的重要课题。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说,一个是积极性恢复措施,另外一个是消极性恢复措施。一般在竞技运动训练中教练员与运动员经常会选择用积极性的恢复方式,这样既可以使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得到缓解甚至消除,又不会影响训练进度,还能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成绩,达到运动训练效果。

2.1.1 消极性恢复方式 在运动训练中消极性的恢复手段就只有睡眠一种。良好的睡眠是减缓、消除运动性疲劳最直接、最有效的恢复手段。当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全身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这对机体疲劳的消除与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2.1.2 积极性恢复方式 积极性恢复方式主要是指当机体产生运动性疲劳时不会让运动员或锻炼者立即停止任何形式的运动训练,而是采用一些辅助手段来缓解甚至消除机体的疲劳。积极性的恢复方式是在运动训练中最受欢迎的一种缓解、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式。

2.2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

在运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用来减缓、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本文主要列举了如下几种,希望在运动训练中对疲劳的减缓、消除以及运动损伤的避免提供一些建议。

2.1.1 减少运动负荷 通过减少运动量、降低运动强度可以降低机体的承载负荷,使身体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缓解、消除运动疲劳。

2.1.2 整理活动 在运动训练中,身体的各项机能水平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当运动结束后身体的各项机能水平不可能立即恢复到原来的静止水平,所以运动训练结束后,不能立即停止一切训练活动,而应习惯性的再做一些辅助性的运动练习以加速身体各项机能的恢复。例如,在竞赛运动中,等结束运动后,不能立即停下来站立不动,而应该顺着身体的惯性继续再活动一会,这样不仅能加速身体的机能恢复,而且能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2.1.3 按摩放松 在运动训练结束后,大部分人会选择按摩的方式来减缓、消除身体的疲劳。因为按摩可以疏通经络、加速体内血液的循环,所以无论是对全身进行按摩还是身体局部的按摩都能达到缓解机体疲劳的效果。另外,通过按摩还可以减缓甚至消除身体局部肌肉的紧张、僵硬。在大强度运动训练后,无论是自我按摩放松还是与同伴之间的按摩放松都能减缓、消除运动疲劳,使身体得到放松,促进机体各项功能的恢复,为下一次的运动训练提供良好的保证。

2.1.4 蒸桑拿浴 桑拿浴主要是在高温下进行的,可以加快身体内的血液循环及乳酸的快速消除,满足机体的血液供应,使僵硬、紧绑的肌肉得到松弛,减缓、消除身体的疲劳。这种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对运动员来说效果更好。

2.1.5 营养补给 在运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机体的能量消耗比较大,如果营养供应不上就会影响以后的训练或比赛,因此在身体恢复阶段一定要加强对机体营养物质的补给。例如,在训练或比赛时可以给运动员补充葡萄糖等糖类物质,在运动后给身体补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2.1.6 心理抚慰 经过长时间的运动训练,不仅是身体上会产生疲劳,精神上、心理上都会产生疲劳。心理抚慰主要是通过意念、回答问题等形式来消除心理的紧张与压力,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达到缓消除疲劳的效果。

2.1.7 中医药疗法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与运动关系密切。有实验表明:脾气虚可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骨骼肌能量代谢降低。所以,为了在短时间内加快机体运动疲劳的消除,适当的给运动员补充一些补脾的药物(冬虫夏草、人参、当归、枸杞等)以及维生素等,能加快身体机能的恢复,消除运动疲劳。

2.1.8 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一种融医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物理学等学科为一体,应用特定音乐使感情、行为及生理活动产生一定变化的治疗技术,具有良好的心理及生理调节作用。李靖等通过实验研究证实,聆听放松音乐能促进心血管及心理疲劳恢复,并能增强肾脏调节能力、改善中枢及骨骼肌疲劳。

3 结语

在运动训练中,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以及运动性疲劳的减缓与消除措施对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运动损伤的避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在体育锻炼中许多人通常会选择睡眠这种放松的方式来减缓、消除运动疲劳以及肌肉酸痛。但在竞技运动训练中,无论是教练员或是运动员通常都会选择各种积极性的恢复方式来减缓、消除机体的运动性疲劳。

[1]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解丽芳,郭义,王玉兴,等.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67 ~69.

[4]于洋,于洪,赵中津.健脾理气中药对运动员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3(2):19 ~20.

[5]颜卫东.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其恢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2):57 ~60.

[6]赵薇.谈音乐治疗[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2(3):48 ~52.

[7]李靖,王旭东,潘利萍.放松音乐及音乐电针对有氧运动疲劳的恢复效果[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9(4):494 ~496.

[8]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9]潘宁敏,岑仑.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与恢复手段问题的研究综述[J].贵州体育科技,2006(2):36~37.

[10]黄聪.运动性疲劳产生可能机制及消除方法概述[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2,19(4):120 ~122.

[11]王国栋,尹小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恢复手段[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2):179 ~180.

[12]戴艳.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恢复措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33 ~335.

[13]孙鹏.桑拿浴对运动疲劳的恢复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1):142~155.

[14]夏春秋.浅谈运动性疲劳及消除方法[J].四川体育科学,2009(3):42~59.

猜你喜欢

机体运动员身体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