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武术发展研究
2012-02-15王春光
王春光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体育部,广东珠海519085)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全球化语境中,人们呼吁回归传统武术,期望传统武术在文化教育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几千年来在不同地域文化和平相处中形成的中华传统武术,有着各具特色的拳种流派,这构成了中华武术“和而不同”的靓丽风景线。而这其中岭南传统武术又以其强大的兼容性融合各家武术精华,又因当地人文环境、地理条件、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思想意识等因素共同影响,构成了中华武术系统下的南派武术。南派武术是岭南文化的一朵奇葩和活化石,因此发展岭南传统武术是弘扬岭南文化的重要举措。
1 影响岭南传统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岭南传统武术自身条件对其的影响
传统武术发展滞后的内因表现在自身观念的守旧上,传统武术在旧社会讲究“一脉相承”、“传男不传女”、“不传外姓”、“不磕头拜师不予真传”等陈规陋习。传统拳师在传授拳术时,思想上仍然没有抹掉守旧的阴影。表现在传拳时故意夸大传统武术的神秘性,过分夸大传统拳术功力增长,特别是基本功的练习,如站桩需耗时几月甚至几年,让学生望而生畏;其次许多拳师只教技术,不讲用法,不给学生“拆招”“喂手”,即使传授理论也含糊其词,这些都严重挫伤了传统武术练习人群的积极性。可见,传统武术的陈旧观念和落后的教学形式,是影响传统武术发展的内在因素。
岭南传统武术从总体上看并没有从传统武术的旧有模式中走出来,这与岭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过于自尊、自以为是的习练与传承方式上,对非本派武术或其他武技采取敌对或有意贬低的态度,并把祖宗遗留下来的拳术视为古董,不允许有任何改变与挑战,对其选择传承对象和训练方法等方面还是以过去的标准衡量。在这种情势下,广东五大南拳已经失去原有的光环,如刘家拳、李家拳已经陷入青黄不接的危险境地,洪拳、蔡家拳和莫家拳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它们都由于习练群体不稳定造成了年龄上的断层,而经济的高速发展非但没有对其产生积极作用,反而摧毁了传统武术生存的土壤,致使岭南传统武术已被太极拳运动所替代,这种趋势值得深思。深究这其中的原因,无外下面几点:老拳师过分地强调技击,而不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青少年习练传统武术由一时兴趣,而不能持久;青壮年人群为了维持家庭生活而忙碌,无暇顾及传统武术的练习与传承。
1.2 岭南地区经济发展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增强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全面和快速发展,当前,“花钱买健康”的意识已经深入岭南人民的心中,城镇中带有赢利性质的网球场、乒乓球馆、羽毛球馆、足球场随处可见,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分时间段对外开放,“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已成为广州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口头禅。从岭南传统武术发展的现状分析,经济的增长确实带来了传统武术的繁荣。首先,政府有能力加大公益型体育场馆的投资,许多地区都修建了以休闲为主题的公园、社区文化中心等公益型场馆,为习练传统武术的人群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环境;其二,衣食无忧的人们才有条件投入到健身行列,享受传统武术带来的健身乐趣。但从经济的增长和传统武术开展状况进行比较,目前,岭南地区传统武术的发展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为人们在传统武术方面所投入的资金太少,甚至有习练者处于一种无消费的状态,加上传统武术并没有形成相关的产业结构,岭南地区经济不管发展如何快,对传统武术而言也只作用到表层,而没有涉及到更为深层的文化改变。
1.3 学校体育对传统武术的作用和影响
竞技武术的教学与训练模式左右着学校武术课的内容和形式,当前以单纯的竞技套路为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武术的需求,而对丰富多彩的传统武术,学生只能从影视和其他途径来了解,纯正以传统武术为教学内容的学校已不多见,这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严重不匹配也给岭南传统武术的学习与传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学生在学习武术之后,感觉这不是自己当初想学的“功夫”。而且学校参加传统武术比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比赛名次,而不是为学生终身习练传统武术奠定基础,在教授传统武术时,只强调传统武术套路的教习而忽略难以立竿见影的基本功练习。过早的套路练习好比没有地基的建筑,是难以追求高度的。广东省学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主要集中在传统南拳的学习,众所周知,南拳要求腰马功夫,也就是要求较好桩功和转马功夫,在此基础上才能完成南拳套路学习,在学校的传统武术教学往往忽略基本功的练习。
2 岭南传统武术发展策略
2.1 充分利用岭南独特的文化资源开发传统武术市场
岭南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一文化凸现出高势能态势向周边地区扩散,成为内地争相仿效的对象。岭南武术的代表——南拳,在岭南社会的环境中和岭南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由此被深刻的烙上了岭南人的印记。独具地方特色的岭南文化,加上岭南越族的因素,在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中依然顽强地保留了民族和地方的特色。岭南越族文化和习俗习惯的高尚武力、倚力而立足社会的表征,表现得十分充分。传说当年秦始皇是在多次远征南越之后,才奠定了秦在此处的统治权,并在此设郡设县设官吏,“五十五万人守五岭”。但岭南自古以来都不是很安定,所以它成为历代帝皇势力范围之外的边缘地区,内要防止中原入征,外要抵御倭寇骚扰,故形成了尚武的民俗民风,所以岭南地区自古就有良好的习武氛围,远传千里的“广东十虎”并非虚传。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太平天国起义和辛亥革命都从广东开始,绝不是历史的偶然。由上可知,广东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习练武术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渊源,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开发这一资源为广东省传统武术服务。
2.2 规范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教学与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1956年公布的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就将武术列为体育课内容,然而,不少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开展情况亦难让人满意,中宣部和教育部在2004年4月3日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中,要求中小学“体育课应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许多武术教师将广播体操的教学模式套用到武术教学中,初次上课就以武术套路为学习内容,忽略了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因此学校武术成为一种变味的教学。传统武术的教学也没有突破这一现实,一贯讲究基本功的传统武术在学校草草登场。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强调“站桩三年”,但最简单的基本功绝不能置之不理。因此规范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教学势在必行。
2.3 加快岭南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
中华传统武术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走一条从形式和内容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武术发展道路。比利时作家马克·特博姆在《亚洲传统武术与西方文化》一文中曾这样评论:“大多数西方人对亚洲武术真正含义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因为其传统的思想和意义是源于一种与他们本国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当他们用汉语和日语之外的语言解释亚洲武术时,就变得不那么好理解了。通过参与身体运动,存在着循序渐进的相互文化交流的机会。”过去我们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喜欢以博大精深自居,殊不知,它的博大精深往往只能“孤芳自赏”,旁人不敢越“雷池半步”,不但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反而容易形成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武术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用现代的语言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解释传统武术。
3 结论
岭南传统武术是岭南传统文化继承、弘扬的载体,也是岭南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岭南传统武术的发展中,传统武术的自身土壤、社会经济以及作为教育场所的学校体育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制约了岭南传统武术的发展,因此,开发岭南传统武术的文化资源、规范学校体育中的武术教学,完成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成为岭南传统武术发展的途径。
[1]段延进.新世纪传统武术的发展新论[J].搏击·武术科学,2007(4):6~8.
[2]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3]《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集解》注引徐广.
[4]康戈武.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