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具有体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探析

2012-02-15王绪来相银芝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早操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王绪来,相银芝

(1.后标营小学,江苏南京210046;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2012年是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二年,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等指导思想。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表明了体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和途径的意义,也指出了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

1 开展具有体育特色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依据《教育法》制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的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更强调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需要在德、智、体、美、劳部分全方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然而,现实的情况则是在各省市的中小学里,我们会不约而同的看到:小小年纪戴上了近视眼镜的;胖胖的走几步路就气喘嘘嘘的;体育测试不达标的;体质虚弱经常生病不能正常上课的学生。因此,我们急需要一种有效的手段去及时的帮助学生改善不良习惯,强健体魄。

201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提出要切实保证、合理安排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首要理念也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体育特色校园文化的基本形式

2.1 早操

早操是促使青少年学生形成按时作息的生活规律和养成良好的早锻炼习惯的一种有效形式,不但能保证学生有充沛旺盛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给校园带来生机与增添活力,对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校风、学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校的早操活动对学校体育运动会、年级篮球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冬季长跑赛等活动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体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按季节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充分地表现和发挥各自的能力,以此来丰富早操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成立学生单项运动爱好者协会,例如,武术、球类、健美操、花样跳绳等单项协会。邀请有专长的体育教师任教练,带领学生进行早操锻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加入某一个协会进行早操锻炼,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体育才能。

2.2 课间操

课间操是全校学生参加的最稳定、最有保证的一项体育活动。它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肩负着教育的功能;还是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体现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占重要地位。

每天做广播体操时,每个同学都能跟着进行曲踏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地入场,做操时严肃认真,整齐统一。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纪律性、精神面貌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质。特别是新编排的广播操,动作优美、舒展,音乐活泼、欢快,节奏感强,每当听到操场上响起青少年广播体操的乐曲,看到学生们身着整齐的校服做操时,本来平静的校园一下子充满朝气,马上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校园文化生活的氛围,使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3 大课间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时间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广、趣味性强等特点,对缓解学生的身心疲劳,陶冶学生的情操,加深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学生的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活动的组织形式,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实现体育与艺术、休闲与锻炼、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

大课间的组织形式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进行组织,可以采取跑步或体操、自编国学武术操、竹竿舞、校园集体舞、花样跳绳、健身操、集体兔子舞、放松—手语舞等多种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大课间活动是学校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活动,所以体育教师或相关领导负责人事前一定要做好项目的安排、场地的划分、器材的准备等,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处理好人事关系,突发事件,确保学生的活动安全。

2.4 野外活动

现代教育中,让学生离开课堂,走出学校,去学习社会、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代信息社会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也不应当仅仅满足于课堂和运动场上对学生身体的操练(当然这是主要形式),年纪大点的学生应该走出学校,去野外活动,利用大自然的山川、河流、森林、高空、风雨冰雪,对学生的身体、意志、品德、个性进行全面的锻炼。

野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它包括远足、登山、徒步旅行、自行车旅行、野营、露宿等。在这些活动中,青少年置身于自然环境和艰苦生活中,可以获得在城市生活中难以得到的锻炼机会,弥补城市生活的种种不足。现在诸多城市中,经常会举办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旅游观察学习。但这种大型活动参加的人数有限。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小型的活动。比如在学校中,体育教师可以班级或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青少年的特点组织学生到田野里远足、跑步等。沿着小河,穿过小树林,翻过小土丘,途中还可以随时穿插一些捉迷藏等活动性游戏。

2.5 学校运动竞赛活动

学校运动竞赛是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激情、渲染和谐竞争氛围、促进青少年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及普及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作为指导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并将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青少年体育的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青少年体育竞赛应该吸收体育课程考核中健身价值较高且简单易行的项目,从而避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只能作旁观者,难以参与和分享。在此,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为青奥会打造的文化教育计划。设计理念划分为奥运精神、健康方式、社会责任、技能培养、沟通方式;主题设计划分为探索活动、生存旅行、社区体验、世界文化、艺术表演、选手交流、孤岛探险等,且通过更为详细具体的活动予以实施,体现主题的主旨。学校运动会与城市互动,包括运动入门、运动展示、少儿挑战、运动竞技几个板块的具体实施与计划,以迎合不同运动爱好者运动水平层次的需要。营造良好积极的青少年体育氛围,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群体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体验运动,感受城市新气息,将运动与城市有机融为一体,最终以运动的名义达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目的。鉴于以上经验,我们可考虑分层分类别地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体育竞赛,以推广体育项目和注重体育竞赛主题概念为两大内容,体育赛事为载体,体育项目为形式,赛事概念为内容,淡化竞赛的金牌夺标意识。普及青少年体育参与频数和人口基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体育运动技术提高的赛场自然竞争模式,进而提高青少年体育运动水平,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

3 存在的问题

有研究指出,中国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存在以下问题:(1)活动场地,器材有限。受其原因,课外活动的项目单调。(2)课外活动时间受限,素质教育还未全面展开,主流思想还停滞在应试教育,作业多,学习负担重。(3)学校处于安全考虑,为避免伤害,减少甚至不搞课外体育活动。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逐步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开展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体育俱乐部活动。要广泛开展区域内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并以各种有利于大多数青少年参与的竞赛活动来推动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4 对建设体育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议

(1)突出主体的转化——创设创新的氛围空间。学校体育的最大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是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最重要因素。挖掘和利用学校体育教师、学生的主体潜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参与到学校工作各个流程之中,使他们的意愿得以表达,他们的智慧得以实施,他们在心理愉快的氛围中创造性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形成良好的主人意识。

(2)突出器材的开发——创设创新的物质空间。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与否,归根结底在于能否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情感体验。而体育器材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在体育器材的开发中,可根据体育的健身性、趣味性的要求,坚持少花钱、多受益的原则,采取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办法添置体育器材。如:棍棒操用的“棍棒”、“绳舞”用的短绳、花铃棒、(花样)溜溜球、毽球(花样踢)、旧轮胎应用、体操垫应用、“赛龙舟、阳光伙伴”等器材都能够在不同年级的体育教学中得到应用。这样既可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可使学校的体育器材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样。

(3)突出纽带的协调——创设创新的催化剂空间。要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第一,端正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正确区分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引导学生直接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校体育的根本在于实践。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积极的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2]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Z].2011.

[3]王淑红.从早操质量谈早操组织形式与早操内容[J].体育教学与研究,2011(77):141.

[4]韩崇涛.如何认识课间操[J].西江教育论丛,2004(4):10.

[5]黄奕.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与启示[J].体艺卫教研,2012(14):106.

[6]董海林.野外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种重要形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6):141.

[7]程序,柳鸣毅.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现状与焦点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5(5):66.

[8]廖文科.加强青少年体育必须尽快解决的四个突出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7):15 ~16.

[9]刘亚斌.以体兴校,创建学校体育特色[J].中国校外教育,2011(9):159.

猜你喜欢

早操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做早操
做早操
早操
做一做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