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体育旅游在陕北地区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2012-02-15贾东平王建如
贾东平,王建如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运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由原来的自然观光、山水旅游,开始向健身、娱乐、休闲旅游转变,体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从特色体育旅游方面来看,陕北地区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对开展本地区的特色体育旅游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基于此,笔者对陕北特色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对陕北地区特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陕北地区特色旅游资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广泛收集与此有关的材料和资料,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总结,以求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基本发展态势。
1.2.2 访谈法 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对有关部门的部分管理人员和一些社会人士就陕北地区特色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程度、特色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亲自访问调查,为本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1.2.3 问卷调查法 利用自制的《特色体育旅游在陕北地区发展的现状调查问卷》就地区内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程度、政府部门的关注程度、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相关建议等方面情况对有关部门部分人员及社会人士进行调查,其中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97份。
1.2.4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和SPSS10.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与统计分析。
1.2.5 逻辑分析与归纳法 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资料文献的查阅整理分析,就特色体育旅游在陕北地区发展的优势、劣势等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旅游与特色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也不同于单一的体育健身活动,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也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既有产业特征,也有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潜力的作用,又有集体育运动与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性。体育旅游是以娱乐、健身、猎奇、探险和消遣、保健为目的的体育运动,以达到陶冶情操、放松身心、增进健康、调节精神、增长知识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而特色体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因此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旅游活动。“特色旅游”通常也被称为“专题旅游”和“专项旅游”。这里所说的特色体育旅游,是指为满足旅游者某方面的特殊兴趣与需要,定向开发组织的一种特色专题旅游活动。特色体育旅游就是相当于“人无我有”的资源,比较开发形成特色,因为资源本身就是“独有”“稀缺”的。对于“人有我有”的资源,要想打造成“人有我优”的产品,就需要在开发过程中,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实现其文化、自然、社会等资源的有机整合。
2.2 特色体育旅游在陕北地区发展的优势分析
资源是形成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没有资源,任何经济活动都不可能运行,资源的效用以及所产生的影响,远比它的单纯存在更有意义。可以说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事和物的总合,是吸引和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需求,并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的一切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综合。对于体育旅游来说也是如此。体育旅游资源对于体育旅游开发地来说,是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凭借和依据。因此,在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要注重特定资源数量、存在形式、资源结构的分析。体育旅游资源的特殊性越大,其体育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越强。陕北体育旅游资源特点非常明显,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在国内外都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整体上形成了以绿色、黄色、红色为基调,特点鲜明的特色资源。陕北特色体育旅游资源鲜活,文化底蕴深厚,地理特质极为明显,从内容上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2.2.1 奇异的黄土、风沙地貌资源优势 西北旅游区是我国黄土与沙漠集中分布的地区。陕北地区黄土发育成熟,沙漠分布广泛,植被覆盖率低,黄土地貌与风沙地貌发育典型,地貌景观罕见,水蚀与风蚀地形奇特,景观类型齐全。陕北北部拥有西北形态丰富的风蚀洼地、风蚀长丘、风蚀城堡、风蚀岩洞等风蚀地貌,同时拥有罕见的沙漠绿洲——毛乌素沙漠与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塞上湖景风姿卓越。毛乌素沙漠与湖泊红碱淖沙水合一,形成了沙漠旅游资源的最大特色,其中的湖泊、沙坡头旅游景点最受游客喜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沙漠景区。可针对喜欢猎奇的游客开展探险游,如沙漠徒步穿越自驾越野车、沙漠生存挑战等。沙漠边缘地区可以利用沙漠的特性开展一些沙漠娱乐项目,将沙漠观光与沙漠娱乐结合起来增强其趣味性。目前已开发的沙漠娱乐项目主要有赛马、射箭、滑翔、滑沙、快艇、皮划艇、游泳、垂钓、水上游戏、奇石观赏、沙漠驼队探险等形势多样的沙漠旅游活动。中部、南部拥有世界上最深厚的黄土层,同时还有子午岭、黄龙山原始森林等特殊的资源。陕北的自然奇观充分体现了自然风光型体育旅游资源奇特、雄伟、俊秀的特点。
2.2.2 多彩的民风民俗资源优势 陕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之一。陕北民俗具有历史悠久、质地纯朴、豪爽豁达和热情好客的特点。陕北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其处于草原文明与黄土文明的交合地带,民族成分众多。据统计仅榆林市范围内就有24个少数民族,民俗活动异彩纷呈,民族风情绚丽多姿。正是这种多样化的民族风俗习惯、色彩鲜明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地域饮食文化以及地方风土人情使得来此旅游的游客可亲身体验这种多民族的生活方式,使旅行更具体育旅游的参与性。这种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必定为陕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2.2.3 充满神秘色彩的特色宗教圣地资源优势陕北历史上就是我国重要的宗教聚集地,也是西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现在的佳县白云山、神木二郎山、榆阳青云山、戴兴寺、黑龙潭、红石峡悬空寺、佳县云岩寺、米脂万佛洞、延安清凉山、子长的石窟寺等都是重要的宗教圣地。而正是这些旅游地的地理位置原因,参与者必须要经过登山、游艇、探险等方式才能一览它的面目。所以在参观游览的同时他们也都参与了体育锻炼。这样的旅游形式主要吸引着天南地北的善男信女。
2.2.4 深远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陕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陕北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黄帝陵为代表的古代文化遗迹非常丰富:古代建筑独具风采;雄浑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烽火台随处可见;北部榆林以秦、隋、明长城为主线,依山临水而筑的古城、古堡峻险奇伟,至今气势依存;南部陕北古塔建筑名扬中外;陕北的石窟、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清凉山石窟、红石峡、宝塔山等地石刻遍布;绥德、陕北石雕工艺在全国享有盛名;精湛的陕北剪纸、民歌、酒曲、秧歌名扬国内外;秦、汉、西夏墓葬群保存完好。这些都是个性鲜明、品位极高、价值极大、可观性极强的特色文化体育旅游资源。
2.2.5 雄厚的红色体育旅游资源优势 陕北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延安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为陕北旅游业发展留存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红色”资源。可借助这种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展特色体育旅游,把这些静态的革命文化事迹转化为亲身参与的动态体育旅游。通过一些手段和方式对当年革命前辈工作、战斗、生活和劳动场景进行模拟,让游客亲身参与感受如“长征健身走”、“延安保卫站”、“游击战”等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动态旅游活动,让游客在徒步行走中体验战争的艰辛,感受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解放,挑战生命极限的超越精神,从而激发游客的爱国主义热情。
2.3 特色体育旅游在陕北地区发展的劣势分析
陕北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发展的原因,陕北地区始终没有将这种特色资源的优势很好的发挥出来,总的来说,陕北地区存在以下劣势。
2.3.1 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度和参与率低,其价值没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利用 调查发现,陕北居民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度非常低,其中41.6%的居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体育旅游,甚至在体育、旅游部门,绝大多数人员不了解体育旅游。居民获取体育旅游信息的渠道主要以网络、电视和报刊为主。
通过调查得知,陕北目前还是以传统的开发方式为主,对体育旅游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健康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体育旅游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它的惊险刺激性、休闲娱乐性、康复医疗性、重复性与大众性等特点是传统旅游所不具备的,它必将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职能部门应开拓视野、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旅游价值的再认识。
2.3.2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稀缺 体育旅游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特殊旅游项目,是体育和旅游相互渗透、高度结合而形成的新颖、综合性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旅游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体育技能和康复、健康等理论知识。从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体育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大众对体育旅游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体育旅游的从业人员与体育旅游的相关知识也很欠缺。陕北体育旅游人才严重缺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家专门的体育旅游中介机构和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陕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2.3.3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设施比较差 过去很长时间里陕北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景区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在最近几年才稍有改善,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较有很大差距。较高级的酒店大多数都集中在市内,市区交通拥堵,通往景区的车辆过少,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另外由于陕北场馆建设落后,所承担和组织大型体育竞赛活动的机会非常少,从而制约了观战类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2.3.4 相关部门的缺乏协作,与周边地区合作不够
由于对体育旅游缺乏足够的认识,体育、旅游两部门各司其政,两部门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相互渗透、高度结合而形成的一项新颖、综合性的一种旅游活动,只有两部门的相互配合,进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并且与周边地区积极合作,吸取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才能将陕北的体育旅游业做的更强更大。
2.3.5 大型体育赛事匮乏 部分赛事的社会影响度较小,制约了陕北体育带动旅游的可能,大型体育赛事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南非足球世界杯、中超联赛、环法自行车赛等这些大型体育赛事都给承办地区带来了可观的旅游经济收入。近几年来,尽管陕北相继举办过一些国内大型比赛,如乒超联赛、羽超联赛、国际篮球对抗赛等,对本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对体育旅游业的推动作用还未见成效,还不能成为发展体育旅游的支柱型资源。因此,“体育+旅游”形式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未形成气候。
3 特色体育旅游在陕北地区发展的对策
体育旅游业即是一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也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关于陕北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3.1 资源开发的整体性
陕北根据行政管辖权的范围可划分为延安市和榆林市。延安市、榆林市各自下辖12个县与1个区。由于行政区的划分使得整个陕北经济发展处于两个块状分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源的整体性效果的发挥。陕北的体育旅游资源整体上具有相当强的相似性,采用整体开发战略是资源高效利用的必然。体育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综合利用的效益大于分散化的效益,整体化开发的成本小于局部开发的成本。政府要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尽快的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3.2 系统规划,合理开发
首先对陕北的特色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摸清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数量、类型、特点、运营、基础设施条件等情况,并派专人负责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的数量统计、分布状况、特点分类等编制工作,然后选派人员外出参观考察,了解国内外特色体育旅游发展趋势,聘请专家,成立“陕北地区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对陕北特色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分析,制定出陕北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阶段性和总体规划,遵循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使陕北体育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稳健的发展和壮大起来。
3.3 打造体育旅游精品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体育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并且逐渐把这种地域性成为一种竞争优势,它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很难被复制和移植,是发展体育旅游业的首要依托条件,具有很高的潜在经济价值。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它带给游客的印象也是深刻和持久的,能够激起旅客再次旅游的兴趣。陕北特色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名胜瑰丽雄美,文化底蕴深厚,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使陕北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体育旅游可作为一种特色文化经济,浓厚的民族与区域特色应该是特色体育旅游发展的灵魂。只有在独特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造出体育旅游精品。
3.4 发挥区域特点,突出地方特色
陕北被评为民间乐鼓,民歌,剪纸和绘画等四个国家级文化之乡,其中陕北的五鼓——志丹扇鼓,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等享誉全国;民歌中的精品——信天游唱红了大江南北;剪纸艺术更是让全世界为之震惊。还有中华民族的圣地——中外驰名的人文初祖黄帝陵。这些很具有陕北特色体育旅游资源,把陕北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旅游业的不断成熟,体育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出游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体育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追求自然,古朴,原生态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所以,把陕北红色、绿色、黄色特色旅游资源相组合,以特色体育旅游为亮点,带动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子。
3.5 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从业者的素质
由于目前体育旅游人才整体上仍比较匮乏,素质有待提高,发掘当地人才资源是比较实际选择。首先,加强对现有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陕北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长远规划,分类培训”。重点对现有体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导游人员素质的培训力度,在注重导游人员数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其次,建立生态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具体可包括三个层次:(1)管理人员培训。采取“借用外脑”的形式,邀请生态学专家、体育旅游专家等举办定期讲座、培训班。(2)一般员工培训。坚持就地转化原则,就生态体育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生态体育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进行培训。(3)导游人员培训。目的是培养一支高素质体育旅游服务队伍,要树立环保观念,在工作中体现生态环保原则,对游客进行示范引导,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
[1]李雄刚.西部旅游产业开发[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3.
[2]吴成基,陶盈科,等.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23(5).
[3]李鸿亮,侯玲忠,等.陕北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
[4]李世荣,杜春斌,等.榆林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2010,29.
[5]陶盈科,彭永祥,等.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分析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
[6]榆林市人民政府.各旅游景点介绍[EB/OL].http//www.yltravel.gov.cn,2009-3-25.
[7]于素梅.我国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7(9).
[8]马耀峰,陶丽莉.延安旅游开发的SWOT和CIS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
[9]徐国忠,焦建军.安塞腰鼓的社会特征与功能价值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4).
[10]延安市交通局.延安市交通[EB/OL].http//www.yanan.gov.cn,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