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2012-02-15蓝宇蕴黄定平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0665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广东广州50633
□蓝宇蕴 黄定平(、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 50665;、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广东广州 50633)
对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蓝宇蕴1黄定平2(1、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2、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广东广州 510633)
本文以广州荔湾区“六普”资料为根据,就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建设的关系进行梳理与探讨。荔湾区“六普”数据显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并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主因。社区为老管理服务中,无论是实践水平还是实际效果均存在问题,这主要与城市人口结构的“遮蔽效应”、社区养老理念与管理服务机制滞后、硬件环境与条件滞后等因素相关。普及社区化的养老价值理念、建立多元主体与形式的社区养老管理服务机制、改善为老管理服务的基本环境与条件,是化解老龄化问题的理性社区策略。
人口老龄化;社区老龄化问题;社区建设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从传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人口模式向现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模式过渡与转型期间,所产生的一个具有浓厚阶段性特点的人口失调现象。目前,就广州市荔湾区人口而言,特别是就户籍人口而言,恰好处在这一结构性转换阶段,并体现出显著人口老龄化问题。而老龄化人口结构,不仅给养老事业的发展提出挑战,更给城市社区建设提出新要求。本文以广州荔湾区“六普”人口调查数据为根据,就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建设的关系进行梳理与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广州市荔湾区人口老龄化及其变迁趋势
“六普”数据显示,荔湾区人口结构中,“青少年”与“老年人”的比例不协调,老年人比例大,青少年比例小,老龄化问题严重。如按国际通行以65岁为老年人的标准来衡量,荔湾区常住人口898204人中,老年人口为92341人,占总人口10.28%,相比广州市6.62%的数值而言,荔湾区高出全市平均值近四个百分点。若按通行标准,即老年人超过总人口7%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广州市则为接近老年型城市,但荔湾区却已经超出这一通行标准三个多百分点,属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结构。如从少年儿童(0-14岁)人口比和老少比(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之比)看,荔湾区同样显示出老年型的人口结构。广州全市少年儿童人口比由2000年的16.44%下降到2010年的11.47%,而荔湾区这一数字,则已经由2000年的13.37%下降到2010年的10.36%,其中,由于原占比基数相对要小一点,下降幅度也相对小一些,但比平均值还是更低。与此同时,广州老少比平均值为57.74%,如按国际通行的大于或等于30%即为老年型结构,那么,广州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已比较明显,相比之下,荔湾区更突出,其常住人口老少比达到103.08%,在广州十城区与县级市中偏高,只比老城区越秀区稍低一点,其后备劳动力状况堪忧。
荔湾区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中,还有几个不能忽略的问题:第一,老龄化人口结构在短期内难以逆转。2000年的“五普”数据中,荔湾区65岁以上人口为79813人,占总人口的9.58%,而到“六普”统计中,即使统计口径原因加进了更大量外来常住人口,并冲淡了数据可比性,但65岁以上人口比例还是显著提升,且已超过10%。第二,老龄化人口结构中,独生子女父母辈及祖父母辈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进一步加剧老龄化本身问题。我国自1979年始,实行了长达30多年之久的独生子女政策,且城市执行得异常严厉,现逐渐进入老年人行列的,就有越来越多属独生子女父母辈的人。若再加上原来就已属老年人的独生子女祖父母辈人口,以及仍有一定数量曾祖父母辈人口,如此结构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肯定就并非单纯是老人数量问题,还兼具代际差异在内的复合性老年问题,这些人的家庭成员关系,如果用“四二一”关系结构描述(即祖父母与外祖父母辈、父母辈、独生子女,分别对应为“四个老人、二个中年人与一个孩子”),就显然已不适用,反而代之以“X四二一”的关系结构,即原来作为独生子女父母辈的中年人,已逐渐成为老年人,并致老年人口比例再度升级,体现为人口结构的超级老化问题。不难设想,如此家庭结构与关系图景下的老年人问题,给社区与家庭带来的是什么负效应。第三,老龄空巢家庭现象越来越多。由于种种原因,如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人口空间流动的频繁化、家庭结构小型化与不完整化、代际差异日益扩大、家庭住房与经济条件优化、现代生活方式越来越个性化,等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老年人与年轻人的行为选择,并更倾向于各自独立门户,独享生活空间,致使老年空巢家庭增多。荔湾区家庭户人口总数为804011人,平均每个家庭仅有2.66人,该数据实际表明,多数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之中。
二、人口老龄化中的社区问题
人口结构老龄化,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机制及时介入处理,必然伴随多层面的负效应。就荔湾区而言,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给社区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困扰,同时也给社区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一)社区为老服务意识及价值理念滞后
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背景下,社区化养老,即以社区为基本管理服务单位,去化解老年居民的生活问题,至少在当下社会养老资源仍很有限条件下,具有现实合理性。但社区化养老首先就遭遇这方面理念滞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遮蔽效应”有关。目前我国所有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几乎都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大批青壮劳力持续不断地往城市流动与集中。这些人的进入,大大拉低了城市人口平均年龄,并且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城市结构性的老龄化问题。例如,“六普”数据显示,包括广州在内的国内大城市,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均体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其中,劳动年龄人口一般都能达到八成以上。这表明,我国城市仍处在人口红利期,青壮劳动力资源丰富,如深圳市劳动力人口甚至达到88.4%。广州市劳动力人口比例也比较大,平均达到81.9%,当中的萝岗区与白云区分别达到85.62%与85.06%,其他如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与南沙区,也都因以青壮年为主的外来人口比例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能够超过80%。一般而言,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条件下,区域发展重心容易集中到生产性的经济发展领域,而诸如老年人问题的处理与机制建设,往往容易被遮蔽或忽略而成为边缘问题。其二,与长期以来的传统养老方式及价值理念有关。在不少国人心目中,家庭是最有面子与安全感的颐养天年之所,其他途径,包括社区化养老都是等而下之的选择,因此,作为很适应国情,特别是很适应老年人身心特点的社区居家养老,即使是观念与价值层面的推广都还远远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普及。
(二)社区为老管理服务机制滞后
总体而言,社区为老管理服务的实践中,无论实践水平还是实际效果,都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与社区为老管理服务的制度化与常规化机制仍没有建立或健全起来有关。
第一,社区为老管理服务的推动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政府推动为主,多元民间主体的参与不足。荔湾区社区养老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中,迄今为止,社区所开展的主要居家养老活动,多数都由政府发起,并通过政府自身组织网络去推动与贯彻,如区政府自上而下设立了三级管理服务的工作机构,并率先在社区中实行了“四个一”(即向社区老人赠送一张“长者平安卡”、为“三无”孤寡老人免费安装一部电话机、每个居委会建立一个“社区长者探访组”、设置一个“社区舒心站”)的为老管理服务活动。但是,理想意义上,现代社区中,如老人服务这些具体事务,应有多元主体的参与和运作,特别是需要以民间社会团体为主,并采取多种方式,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第二,社区为老管理服务的对象与范围比较狭窄,难以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广泛服务需求。与政府是社区为老管理服务的主要推动者有关,在促使管理服务趋向成熟过程中,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制度规范,如《荔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作职责》、《荔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作职业道德规范》等,且相关制度规范甚至还比较细化,如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上,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需签“三方”协议,要求实行“五定”服务(即规定服务的人员、对象、时间、地点与项目),并要求对服务人员实行工作质量等级制考核,并且直接与奖惩挂钩,等等,但问题是,这些主要局限在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范围内,而目前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仍处尝试阶段,涉及项目与内容都很有限。如现在开展的为老服务主要就局限于项目试点社区的“三无”老人与低保老人,或者局限在调整与落实这些人的救济标准与政策、提高他们基本生活水平等问题上,覆盖面很有限。
第三,社区个性化为老服务普遍没有提到社区建设的议题中。在老年人的社区生活中,由于他们身心特点所决定,许多基本服务均具有很强个性化特点,因此,个性化服务需求,实际是社区老年服务的基本需要与题中应有之义。如2010年,荔湾区对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部分社区居民,在区分了低保组与普通组基础上进行体检,发现低保组的843人中,身体健康异常者有550人,异常率达到65.24%,而一般居民组的237人中,同一标准下健康异常者为102人,异常率为43.04%。该差异化情形至少表明,生活相对贫困居民与一般居民相比,身体健康情况显著不同,因此,对特定人群健康情形的监测与区分,在社区疾病预防与治疗中就有特殊意义。[1]诸如此类的问题,相对于老年居民而言有许许多多。但目前有针对性的、体现个性化的社区基本为老服务很少,致使有些社区为老服务项目,甚至有走过场之嫌疑。
(三)社区为老管理服务的硬件环境与条件滞后
社区为老管理服务问题亦体现在硬件环境与条件上,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为老服务的基本设施与场所不足。社区基础设施中,多没有专门考虑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配置。如由于老城区不少旧楼房没有配备电梯,一些高层住户的老人生活极为不便。再如,社区图书室是老年人的重要活动场所,但社区图书室状况却并不令人乐观,荔湾区社区图书室大多没有独立场所,一般都建在社区文化室中,且多与老年活动中心合用,有的还与居委会合用。即便如此,多数面积狭小,多为50平方米上下,能达到100平方米或以上的,总共才有14个,仅占全部图书室的12.6%,能达到200平方米或以上者,才共有3个,占全部总数的2.7%,其中有33个文化室兼图书室不足20平方米,占总数的29.7%。除场地外,存书量少、书刊陈旧等问题也比较集中。社区为老服务基本设施上,其他问题也大同小异。第二,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的资源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有限。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主要依赖政府,而政府投入到基层社区的资金,在街道进行分割后,能进入基层社区的已非常有限,而能投入到为老服务的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带来的制约不言而喻。如随城市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慢性非传染疾病如高血压、血脂血糖异常者越来越多,老人对常规体检与身体健康的追踪往往有强烈需要,尤其是老年人集中社区,但恰恰是这些社区的医疗服务建设面临更多问题,即使要落实一个社区医疗服务点,就可能因场地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社区为老管理服务若没有大量资金及相关资源的投入,基本公共设施建设及其维护则难以为继。
三、社区建设视野下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荔湾区人口结构老龄化,虽然给社区发展带来新问题,但同样也给社区建设提供了新契机。社区建设中,应建立起多元主体、多种形式、覆盖面广泛的社区养老管理服务体系,藉此应对社区老龄化的种种问题,甚至还能在有效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同时,成为荔湾区社会建设的“亮点”工程。
(一)树立与普及为老服务的社区意识及价值理念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走社区化的问题化解之路是大势所趋。根据有关数据测算,在荔湾区金字塔状的人口年龄分布中,至2025年前后,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达到顶峰。由于与其他城市问题的相关逻辑相同,老龄化问题同样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特点,涉及一些公共需求与供给,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能否预先做好相关的规划与安排、能否进行合理的资源配备,特别是能否建立起能够承接与落实老年管理服务的社区机制,这显然与社区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在社区建设水平不高、社区为老管理服务机制仍没建立与成熟起来的当下,倡导社区化的为老服务意识与价值理念,就有特殊意义。
当前我国恰好处在社会转型期,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各种社会化与专门化机制,多数仍处发育过程中。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广泛推行具有半社会化与半专门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比较理性化的选择,并能收到独特效果。因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既承续了传统家庭养老的许多优点,包括经济成本低廉、不改变原生活场景而具有环境的亲近性与现实性,但同时又具有社会化服务的某些要素,如具有超越小家庭养老的局限性等等。然而,建构与推广社区化的养老服务,并使之成为扎根于居民生活实践的价值理念,这本身就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二)建立与健全为老管理服务机制
应对“银发浪潮”问题,建立社区化养老助老管理服务机制与体系,是现条件下的理性策略。而养老管理服务体系的实际建构中,若能真正把社区当成化解老年问题主渠道,这将能有效节约养老的社会与家庭成本。为此,笔者认为,具有较强操作意义的举措主要是:首先,基层政府需理清社区为老管理服务中的基本定位,并扮演好初始行动者的角色。一般而言,社区活动中,政府主要是发挥宏观与间接职能,发挥好诸如制度或政策制订、指导、协调或监督社区事务的职能。但问题是,当下我国许多城市社区建设仍处早期阶段,政府在扮演初始推动者角色时,更全面与深入的社区介入还有特定条件下的必要性与功能。其次,社区建设中,需关注与扶助为老管理服务的多元民间机构的建立与成长。理想意义上,社区许多具体事务,当然包括为老管理服务事务的具体处理,应由各种民间机构来承担与操作。现社区组织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已经正式登记并具有法人资格的民办非企业组织,如社区服务中心、民办养老机构等,它们主要从事便民利民的社会性服务事务;二是准社团性质的社区组织,如老年协会等,主要是依附于居委会在开展有关工作;三是社区居民中自发形成的自娱自乐组织,即所谓草根组织,多属非正式组织范畴。实际上,这三种组织的不论哪一种,只要有利于社区居民生活与福利的提升,就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自由地发展,若能如此,社区养老问题自然会有相应的“主”去处理。这样既可以让政府省心、省力与省财,又可保证方式上的灵活有效性。再次,社区建设中,还可有意识地引进市场化机制,去处理为老管理服务有关问题,如在推进社区体育与老人健体活动上,可考虑借助与利用有关私人资本,进行投资性经营,或在有条件小区,通过创办私人俱乐部等形式,使社区健身等能成为惠及老年居民,并提升社区效率的活动。总之,建立健全以社区养老为基础的、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养老体系,是社区为老服务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改善社区为老管理服务的硬件环境与条件
提升社区为老管理服务水平,硬件环境与条件的建设与改善是基础。为此,以下领域值得关注:首先,可在有一定规模社区内,配备公益性为老服务的基础设施,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所需。如可通过强制性制度规定,在社区建立老年健体与医疗等基础设施,满足基本康体与医疗需求。荔湾区对500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调查显示,不同年龄段人群参加日常身体锻炼的情形差异甚大,其中,老年参与者为数最多,达到62.80%,而在职人员仅有31.20%。究其原因,除老年人有比较充裕时间与健康问题较多外,该调查表明,老年人热衷身体锻炼还有籍此拓展社交圈的愿望与考虑[2],这至少意味着,社区为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备,对老年人基本生活具有多重影响。其次,在社区为老基本设施建设中,还需关注老年个性化需求满足问题,这是为老服务基本点。如随现代生活方式的全面普及,老年慢性疾病越来越多,其中许多病种不仅治疗时间长、花费大,且护理难度大,加之不少规模化医院医疗资源紧张,致使不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服务常成为老人自己及家庭的烦心事。关于此,华林街的创新经验很值得借鉴。华林街是荔湾区属下的街道,60岁以上老人超过万人,占到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2010年,在本街道366位婴儿出生的同时,就有532位居民死亡,属典型老龄化社区。社区根据这一特点,以华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开设家庭病床为特色的医疗服务,现已成为社区主要服务项目。中心收集了2005年至2008年间住院与家庭病床患者3738人的数据,并分析发现,家庭病床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治疗有特殊优势,既方便了患者与家属,同时在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上也有显著效果。[3]华林街的实践表明,老年问题如能采取有针对性的社区化解之道,完全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林毅.广州市荔湾区843例低保居民体检分析[J].医学信息,2010,(6).
[2]黄波,徐兆安.对广州市荔湾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
[3]林毅,段燕锋.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家庭病床服务现况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11).
□责任编辑:温朝霞
C912.8
A
1003—8744(2012)05—0037—06
2012—4—20
蓝宇蕴(1964—),女,社会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黄定平(1964—),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列主义理论、法学理论、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