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学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2-02-15张红娟王明明
张红娟,王明明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为其之后所学的运动人体科学相关学科提供基础知识,也为运动训练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但是,运动解剖学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繁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1]。
一直以来,《运动解剖学》授课教师均致力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包括改革教学内容和体系,以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2]。将传统的理论与实验分开教学,改为分组在实验室内实施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3],推行“半理论半实验课”的授课模式[4];采用“目标教学”法[5]和“活体模特法”[6]加强实验教学[7];借助标本、模型、多媒体、计算机模拟等多种手段改善教学环境[8];完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9]、加强教与学的联系研究[10]和探索主动、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模式[11]。这些研究大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讨论较多的是“教学内容”(即教什么)和“教学方法”(即怎么教),而从学生的角度探讨“学习内容”(即学什么)和“学习方法”(即怎么学)以及“教”与“学”结合的研究较少。本文拟探讨教师与学生在《运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以通过教与学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1 主体性教学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而成,是“教”与“学”的结合。在整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着教学的任务,维持着教学活动,并体现着活动的结果。缺少教师和学生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整体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教师的教授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和教授内容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客体,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教授内容是需要教师主体化的客体;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习内容是客体,同样,教师是具有主体性的特殊客体,而学习内容是等待学生主体化的客体。
完整有效的教学应由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而成。主体性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能动而现实的统一过程。主体性教学注重教学活动的完整性,能够完整地体现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既重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又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建构,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能动而现实地发挥和建构自身主体性的教育活动[12]。
《运动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学生和《运动解剖学》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与学形成统一的整体。
2 教师主体性
在教授活动中,教师是主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是客体。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师是教授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
教师与教授内容(主要是教材)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主客体关系,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把教材改造成易于教授、易于讲解,也易于学生接受的主体化客体。
《运动解剖学》的授课教师主要来源于医学院校或体育院校,毕业于医学院校的教师对《运动解剖学》的认识倾向于其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作用,而体育院校毕业的教师则偏重于其对运动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医学院校毕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必须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充分把握其内涵。首先,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领会《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并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运动解剖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与要求,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授课教师充分地理解教学大纲,有利于加深教师对教授内容的认识,也有利于教师对教授内容中重点部分的把握,从而能更主动地把握教学节奏;其次,教师应该精研教学内容,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掌握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只有充分地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详略以及重点,使教学内容完全主体化,才能把教授内容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体现教授过程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虽然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但仅仅依据教科书来安排全部内容是不够的[13]。
教师对教授内容的认识和改造过程,是促进作为客体的教授内容主体化的过程,只有教师将教授内容主体化,同时将自身针对教授内容客体化,才能更好地作用于另一个客体——学生。
教学内容的组织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等规律;必须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准、兴趣爱好、经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教学的作用,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地被学生所接受[13]。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教授内容,同时也应该认真地分析学生的状态。
如果说教师对教授内容的改造是认识“教什么”的过程,那么,教师对学生状态的分析就是其确定“怎么教”的过程。
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来源于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和特殊招生考试。这两部分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学生来源相同,如果运动专项不同,学生的知识兴趣也有差异。所以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经历的学生呈现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既能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掌握以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又要使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同时应该使用适合学生知识结构的语言、符号、体态等进行教授,而且教学方法力求具体形象、灵活多样,具有针对性。例如:讲授上肢肌肉和关节的活动时,因为不同专项的学生对各自专项动作(如体操的引体向上、篮球的投篮动作、排球的发球动作、羽毛球的击球过程等)有深刻的体会,专项动作的发生过程在其脑海中有清晰的轮廓,所以可以通过让学生回顾自己熟悉的运动动作来体会上肢肌肉、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起到良好的主导作用,学生才可能在其引导下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进行主动学习。
3 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个体学习活动的主宰者和维持者,只有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从事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才能持续进行下去,所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自觉主动地学习,有选择性地学习,自主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14]。
学习内容与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同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所学习的东西,教学内容是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如果将课程分为五个类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指应开设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领悟的课程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实行的课程指在课堂里实际实施的课程、经验课程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15],那么学生所学到的是经验的课程,而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实际的课程。教学活动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教师充分地理解需要教授的内容,同时所教授的内容被学生全面地掌握,也就是将教学内容全部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事实上,学生的理解力、接受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学习过程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所以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教师的教授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才能够有效地缩小这种差距。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首先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改造,只有知道了“学什么”,才能够选择“怎么学”。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第一步应该了解教学大纲,因为教学大纲作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既是“教”的纲领,同时也应该是“学”的纲领。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教学大纲在现实中只执行了“教”的大纲,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很少关注教学大纲。学生只有对教学大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要“学什么”,才有可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制定“怎么学”,同时,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教授内容的节奏(教授内容的详略、重点等),能够体会教师在“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其次,学生应该精读教材,并将学习内容与专项运动相结合,从专项运动的动作过程或者常见的运动损伤中能更好地体会肌肉关节以及内脏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规律。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表现在对教师的认识上。中学时代的学生因为年龄小,理解力、接受能力都很差,所以中学的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再加上课堂管理的需要,无形中形成了“师道尊严”的现象。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真理的化身,形成“老师应该是正确的”观念,使学生对老师盲目迷信。在大学阶段,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必须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只有明确认识和理解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形成学生真正地主动学习。
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要“学什么”,制定“怎么学”的计划,还需要将“学什么”与自身的知识结构相联系。所以说,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包括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改造。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和专项运动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运动解剖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熟悉和擅长的运动动作过程的回忆对灵活掌握和应用运动运动系统的知识点有很大的帮助;而自身对运动性疾病的体会和经历将使学习内容中有关内脏系统的功能有更深刻的印象。此外,把学习内容与自身经历结合起来,可以使《运动解剖学》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 结语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两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并不是相同的。
从教育的社会目的和意义而言,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掌握着教学方向,控制着教学进程,从专业角度而言,教师经过了严格的培训,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均强于学生,所以,就主体结构整体而言,教师的主体性强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16]。 虽然学生主体性在主题结构上弱于教师,但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的终点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活动应该达到教与学双主体性的协调统一。
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而展开的,在系统论、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枢纽,在系统内诸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运行中,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以达成教学主体的完善与实现的整体性设计[17]。主题式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达到现实的统一。
[1] 王春阳.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探索[J].解剖学研究,2005,27(3):210~212.
[2] 刘宏骞,赵金良.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0,8(2):69~71.
[3] 张秀娟,李莉,王鸿翔.运动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0,30(2):108~110,113.
[4] 杨赳赳,王国军,王国基.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8):209~210.
[5] 李晖.“目标教学”在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189~190.
[6] 朱红香.“活体模特法”在“运动解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尝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1):70~71,78.
[7] 李双滨.对提高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2):68~70.
[8] 王顺堂.现代教学媒体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98~99.
[9] 刘宏骞,赵金良.考核与运动解剖学教学质量提高[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1):73~74.
[10] 杜晓平,陈新,郝策.运动解剖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两个环节[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93~94.
[11] 蒋心萍,胡英清,王敬浩,等.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0,31(2):112~116.
[12] 和学新.主体性教学:内涵与特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44~50,59.
[13] 马会梅,杨建朝.教学内容设计的心理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0):62~65.
[14] 李跃章.教学中的主体性与主体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9):272~274.
[15] Goodlad JI.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M]. New York, USA: McGraw-Hill, 1979,60~64.
[16] 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9,19(3):50~51.
[17] 袁顶国,朱德全.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 (1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