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教育”视野下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

2012-02-15姜志明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身体

姜志明

当代中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仍然实行必修制,即大学生必须修满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程,这也是其毕业并拿到学位的必要条件。在这种制度和当前中国教育环境下,高校存在相当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差、过度肥胖、患有疾病或残疾,甚至厌学的大学生,他们因各类原因而无法正常参加或讨厌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学习。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在近几年还呈上升趋势,境况不容乐观。面对这部分学生,高校如何去解决他们的身体教育问题,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采取怎样的手段、方法、态度和理念对其进行授课,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难点之一。本文将从‘理解教育’的视野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1 理解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理解教育是各国教育普遍的需求,理解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人们相互了解与相互宽容,以“理解”为基石开展相互交流与合作,逐渐汇成国际教育潮流,“意味着作为意识的理解和作为实践行动的理解的结合是当代人文明的重要标志。” 反观我国教育现实发现,国内教育亟待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从“理解”入手提高教育质量,这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现实更显得极为迫切。理解教育的实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师生同益。这是理解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点之一,它表明了理解教育就是让师生获得同样幸福的教育。因为理解教育中的师生必须一同筹划并实现生命价值的可能性。(2)感情先行。意指师生对教学活动包括内容等有兴趣,师生间热情、关心、体贴,这些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有较充分的表现,同时要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理解教育非常强调感情在教育中的作用,这是因为感情是引导行动的力量,是任何教育行为中不可缺少的因素。(3)强德富智。因为教育本是脑力劳动,不断创造性地减少现实教育中相对笨拙的教育方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4)笃行不懈。在理解教育的世界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现实中高校大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体现出的弱势大多是由个人身体原因和脆弱心态造成;同样,有些教师不是因能力不济而是因意志不坚使得本应达到的教育效果却相去甚远,所以高校教师、学生如何在自由、创新、发展的环境下不懈地追求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

在理解教育看来,“理解与误解是理解教育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不仅体现在理解教育的认知过程中,而且体现在感情调节与行为引导上……这一矛盾决定着理解教育中的其他矛盾。”这是理解教育的基本立场,是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提出,把在体育教育中因身体素质差、肥胖、疾病以及厌学等原因困扰或遭受误解而陷入不利发展处境的学生称为理解教育视野下的弱势群体学生,他们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教育特点、规模、校情等差异,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学校的弱势群体学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当前教育的背景下,集中体现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差异上。本文研讨的重点是高等教育环境下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

高校体育教育的环境较基础教育有较大的区别。高校体育实行必修课和“三自主”教学制度,大学生不仅要完成必修课学分与学时,达到体育课程考核标准,而且要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完成课外锻炼考勤要求。同时大学生也具有较强的自主权,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与基础教育阶段以“应试”为目的,学校体育渐趋边缘化的现象截然不同,因此以理解教育视野研究高校弱体生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较差、过度肥胖、身体患有急慢性疾病和残疾以及厌学等。身体素质差集中体现在由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锻炼的缺失导致身体的力量、耐力、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等素质发展较弱,当然也包括由于遗传等原因导致的协调性、灵敏性和节奏感较差等现象。过度肥胖是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过度肥胖导致大学生在身体活动和身体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劣势,导致学生在体育考核中成绩较差,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和较差的体育认知。身体患有急慢性疾病和残疾的大学生由于体育必修原因不得不参与体育教育,同时也是为了实现适当的健身促进身体康复的目标,当前高校采取的教育手段是单独编班,集中上课,多数取名为保健体育。最后,部分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现出较强的厌学情绪,原因在于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讨厌任课教师、反感身体活动、认识模糊而缺乏学习动力。

2 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特征与发展现状

不同层面的高校弱体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现状也具有较大差异。

(1)身体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处于不利的发展境况。他们在体育课以及体育竞赛活动中难以获取尊严、快乐、进步和自我实现,自身才能独特性在体育教育中得不到展现,人格得不到积极发展,甚至导致他们对体育锻炼持有错误甚至扭曲的认知度。个别高校中的此类弱势群体学生处于或被贬损或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没有适合的教育措施,没有充足的学习机会,自信心被打击,尊严被侵犯等等,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对体育课、对体育教师甚至对学校产生了极大地厌恶感。

(2)身体肥胖的大学生的数量近些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原因而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此类大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困难户。这部分学生由于肥胖原因导致身体灵敏性较差,体能状况普遍较弱,他们在体育素质考核中一般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他们对体育表现出既爱又恨的情感,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具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具有较强的体格焦虑和较差的身体自尊,他们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体质健康状况和身体形态,然而由于饮食和遗传等原因,很多身体肥胖的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减肥效果,他们在体育教育中较多地受到体育教师的关注、帮助和理解。然而仍然由于个别教师素质原因和学生的体格焦虑、身体自尊等心理因素导致部分肥胖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自觉“气短三分、矮人一等”,对体育的学习逐步丧失信心,再加上部分学生、教师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歧视”,致使他们感觉在体育教育中缺乏关注、理解和应有的尊重,进而对体育产生畏惧感、厌恶感甚至逃避。

(3)身体患有急慢性疾病和残疾的大学生数量较之前有较大的增长。残疾学生在之前的招生中受到限制无法进入高校,但是随着招生政策的调整,身患残疾的学生允许进入高校学习深造。患有急慢性疾病和残疾的学生体质状况不允许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以致正常体育课堂教学中对身体素质的练习以及较大强度的专项技术技能练习也无法参与。但是为了能够完成高校体育必修学分,实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康复的目的,他们仍然需要学习适宜其参与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并进行适当强度的身体练习。当前很多学校针对这部分学生专门设置班级、课程以及考核标准,课程名称多为“保健体育”或“康复体育”,课程内容以养生类运动项目为主,包括太极拳、八段锦、导引养生功、气功、太极剑、瑜伽等,考核标准以专项技术评定、进步幅度、课堂表现为主。保健体育以小班授课为主,便于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和“一对一”的辅导,使学生感受到关怀、理解和支持,进而克服自卑、苦恼、甚至厌世的心理。

(4)部分大学生因厌学而成为弱势群体学生,这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或因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或因而不喜欢体育教师、或因不喜欢运动导致的出汗、劳累、酸痛等而不喜欢身体活动,或因对体育认识模糊而缺乏学习目标等等原因致使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厌学情绪。这部分大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领悟、体验不到体育教育的乐趣和喜悦,表现为懒散、烦躁、意志力较弱,因此时常迟到、旷课、偷懒、不守纪律,对体育教师表现出较强的抵触情绪,且对布置的教学内容完成不彻底,经常知难而退。很多体育教师在教育初期还能够较有耐心地对之进行教育,但是反复几次仍不见效果后,便对这部分学生表现出冷淡、漠视、回避、甚至放弃的态度,认定这部分学生为行为规范不良的“差生”或“问题学生”,对其课堂上的不良表现也就能回避就回避,“得过且过”,不理睬,不关注。导致这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但是当与他们深入接触、沟通之后可以发现他们内心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情感:不自信、处世消极、孤独自卑等,他们仍然希望获得老师的赞许、表扬和鼓励,他们仍然具有较强的提高、发展的潜力。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教育需要耐心,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会导致恶性循环,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 理解教育视野下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

3.1 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二十世纪后期,为了适应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满足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除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建设人才外,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身体教育即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每位受教育者发展的保障。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颁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总而言之,通过身体教育、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进而实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

3.2 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位受教育者的权利,使每位学生获得与自身条件相适宜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理解教育的目标,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那么,在高校体育教育层面上如何体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核心在于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如何顾及到每一位步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关爱、提高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质量是高校体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体育教师不能轻言放弃的职守。

3.3 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策略

(1)要加强沟通,感情先行,不离不弃,鞭策鼓励。不论是身体素质较差、身体肥胖还是患有疾病以及厌学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在体育课堂上均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烦恼、沮丧、无奈、反感,因为身体教育对他们而言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的磨练,还要承受来自其他同学、老师的偏见以及自我内心的矛盾。因此,对于弱体生而言,高校体育教师要坚持感情先行的教育策略,加强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鼓励、支持他们坚持学习与锻炼,叮嘱他们不能轻言放弃;对于他们而言,克服身体教育上的弱点,也是对人生发展弱势的弥补。在此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可能会遇到阻碍、失败而深感“头痛”,但是这正是考验和验证体育教师职守和能力的关键所在。

(2)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和练习内容,加强个别辅导。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往往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以及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等素质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存在劣势,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方法,督促他们在课内外坚持进行锻炼,提高相应的身体素质。另外,当前大部分高校实行专项课教学,如果任课教师发现由于学生某项身体素质较差缘故无法适应某运动项目的学习,即可建议他们转到能力相适应的其他专项班学习,这样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较好的学习期望与动力。

(3)帮助身体肥胖学生制定运动处方,加强课内外一体化身体锻炼,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单独编班,研讨最佳教育方案。身体过度肥胖是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相伴的一个典型社会现象。引起肥胖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饮食、疾病、不良生活方式等。如何科学减肥,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是一个难点,需要高校体育教师认真研究、学习和施教。如果学校学生肥胖的数量较多,建议单独编班,这样不仅易于学校对此类特殊群体实施教学实验、研究与改革,制定最佳教育方案,而且更关键的是便于监督和管理。对于该群体而言,要想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针对个人情况制定运动处方。运动处方涉及到生活方式、课外体育锻炼、饮食结构等,这需要采取自我约束和监督督促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以至高等教育的目标。

(4)对于患有急慢性疾病和残疾的学生,在现有单独编班的基础上,加强分层教学,研究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在保健体育班里,学生的病状各异,有手术后处于康复期的,有肢体轻度残疾的,有肢体伤后恢复的,有患有心脏、哮喘、肝炎等疾病的,总而言之,他们都无法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或正常体育课堂教学,他们的身体承受不了高强度大负荷的身体活动。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旧渴望与其他同学一样获得教师的关爱、支持与鼓励,获得与其他同学一起走进操场嬉闹、玩耍、健身与竞技的机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与辅导,对于不同疾病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辅导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另外,对于患有轻度慢性疾病的学生(可以参加专项技术技能学习与练习,但不能参加素质考核)和康复的学生可以转入正常专项教学班。考核标准依据身体条件而定,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5)对厌学学生的教育是考验任课教师的职业操守。厌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体育课或身体活动不感兴趣,甚至持反感态度,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的技术技能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过程中始终表现消极、懒散,对此部分学生的体育教学,尤其考验任课教师的教育技巧、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任课教师遇到此类学生,首先要耐心地与他们进行必要的感情沟通,了解他们存在的心理顾虑,使他们理解身体教育的优点和教师教育的良苦用心,并真心诚意地关爱和鼓励他们不断地尝试和努力。相反,如果一味地采取训斥、打压的方法,只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给体育教育埋下隐患。所以,对此类学生,需要体育教师坚持不懈地秉持职业操守,将理解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育环节当中。

[1] 李吉远.生命呵护下的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360~361.

[2] 毛伟胜,等.学生工作视野下高校“弱势群体”体育个性化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1):94~96.

[3] 张本春.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1):115~116.

[4] 孙洪涛,等.大学生体育保健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108~109.

[5] 刘永峰.高校保健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学刊,2001,8(2):115~117.

[6] 吴春玉.韩国特殊教育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4):76~77.

[7]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2):64~69.

[8] 汪海萍.美国特教印象及其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1(1):79~81.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身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锻炼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