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茶园建设的技术要点
2012-02-15张锡友
张锡友
(武夷山市星村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山市星村镇地处武夷山景区的核心区地带,素有“武夷岩茶第一镇”和“茶不到星村不香”之美誉。武夷岩茶是该镇独一无二的传统宝贵遗产,与台湾的洞顶乌龙茶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全镇现有茶园面积265万hm2,占武夷山市茶园总面积近1/2,大小茶叶厂家1000多家(其中年产茶规模在1万kg以上的就有近50家);全镇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的人员近万人,年产武夷岩茶250万kg。目前,星村镇所产茶叶主要销往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市场前景看好。但是,星村镇2/3以上投产茶园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垦种植的,茶园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茶园的路、沟、渠等建设不符合现代标准茶园规范,茶园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脆弱,致使茶园管理成本增加,综合效益不高,难以适应现代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星村镇开展高效生态茶园创建工作,建设了高标准化绿色生态茶园,改善了茶叶生产状况,改良了茶叶生态环境,实现茶业总产值近6亿元,农民人均从茶叶得到的纯收入从1883.25元提高到2260元,还拥有著名商标2件、知名商标20件,省名牌产品2个、省级龙头茶企业2家,实现了茶产业的升级,促进了茶叶增值和茶农增收。现将高效生态花园建设技术总结如下。
1 园地选择
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无污染、生态环境好、远离工业区和交通要道、坡度25°以内、土壤pH 4.5~6.5、土层深厚的土壤。
2 园地规划建设
现代茶叶生产要求茶园园林化、品种良种化、灌溉水利化、采摘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因此,要根据茶园的规模大小、地形、地貌,合理设置水沟、道路、蓄水池等。
2.1 园地规划要求
茶园道路分为主干道与生产道,主干道3.0~3.5m(水泥路)、生产道1.2m(现浇水泥或用水泥预制板),并在道路两边种好行道树,以常绿树(桂花树)为主。茶园周边做好植树造林,做到“头戴帽、腰绑带、脚穿鞋”,以利于发挥茶树良种优势,维持茶园生态平衡。茶园等高梯层,面宽合理;茶园全面深翻50cm,表土回沟,施足基肥,合理密植,良种壮苗,适时条栽。
2.2 排灌系统建设
2.2.1 排水系统 建好路边沟(现浇水泥或梯形槽)。水沟分为主沟、支沟,主沟和支沟要连接,以保证茶园基地不积水并有利于排洪为准。
2.2.2 喷灌系统 条件好的茶园基地要建设喷灌系统。建设好合理的喷灌系统,既可提高茶园的抗旱能力,又能提高茶叶的产量、品质,增加茶园产出的经济效益。
2.2.3 蓄水池 在茶园园地内侧、周围空旷地和田林交界处建设茶园蓄水池(现浇水泥)。按每667m2茶园需水量1m3的要求计算,合理分布建设。通过茶园蓄水池建设,极大地方便了茶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了病虫害防治成本。
3 茶园开垦与定植
3.1 平缓地开垦要求
定植沟一般要求为行距1.6~2.0m、沟深40 cm、沟宽40cm。坡度在5°以上的山地建园要求:修筑等高梯层,梯面宽度≥1.8m,梯壁高度一般≤1.6m。
3.2 定植要求
3.2.1 定植前先施基肥 每667m2施有机肥如菜饼、茶叶专用有机肥等150~200kg、磷肥50~100kg,基肥深施30~40cm再回土。
3.2.2 茶苗选择 苗高要求25cm以上,合理密植,每667m2植2000~3000株壮苗为宜,丛植2~3株,适宜丛距为25~30cm。
3.2.3 定植时间 以秋末至次年雨水季节以前为宜。
4 茶园管理技术
4.1 土肥管理
要做到适时合理耕作,采用测土施肥、土壤覆盖、套种绿肥、耕作除草等一系列土壤管理措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茶园施肥以无毒、无公害化处理后的有机肥料(饼肥、农家肥等)和生物有机肥为主,限量使用无机肥(化肥)。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在当年秋季开沟深施;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一年追施3~4次,开沟施入,也可根据茶树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叶面追肥,但在茶叶开采前10~15d都要全面禁止施肥用药作业。
4.2 套种绿肥
幼龄茶园间、套种绿肥,能增强茶园的保水保肥能力,为天敌助迁、栖息和繁衍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生态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茶园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稳定。间、套种以豆科绿肥为宜,不适套种会与茶树夺光、争肥、抢水或同类型病虫害的植物。
4.3 回填茶梗
在春季杂草萌发之前,将茶梗粉碎发酵条施于茶行之间。回填茶梗不仅可以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回填茶梗还可以缓解土壤水分的蒸腾作用,防止茶园土壤结构的硬化板结,有利于茶园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增长和天敌的繁衍发育,有利于茶树根系的生长吸收,促进茶树的健康茁壮成长。此外,回填茶梗还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农药尤其是除草剂的大幅度减量使用,有利于促进茶园生态系统稳定,有效降低或避免农药残留,以提高茶叶品质。
5 病虫害防治
高效生态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普及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节能、减排的新型农药。主要利用生物农药、保护天敌、物理防治、农业耕作、适期开采和合理修剪等综合技术,建设好适应高效生态茶园的病、虫、草、鼠、雀、毒害综合防治技术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此外,设立好茶园病虫害各种测报点,加强茶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有效指导茶农及时科学防治,准确用药,对症下药,避免茶农滥用乱用农药行为。具体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一是清除茶园病株、残叶及田间杂草(集中焚毁或堆沤处理),减少田间病原物、虫源及其越冬越夏场所。二是及时采摘,有利保证茶叶质量的重要措施,而且可防治病虫害。
5.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既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天敌、作物及其他有益生物基本无害,也不会造成病虫产生抗性,且对病虫有较长时间的控制作用。如利用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或白僵菌来防治害虫等。
5.3 物理防治
使用性诱剂和黄色诱虫板相结合的诱杀技术,可以大量诱杀茶假眼小绿叶蝉类害虫,还可使用黑光灯等诱杀鳞翅目害虫,从而有效降低茶园虫口基数,减轻危害茶树、茶叶、茶苗。
5.4 农药防治
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有针对性的特效农药。适时科学用药防治,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合理轮用、科学混用好各种农药,可以提高用药防治效果,有效防止病虫产生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