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2-02-15潘国亮

台湾农业探索 2012年3期
关键词:福建省福建生态

潘国亮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福建省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优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农村建设打开突破口。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也是海西建设背景下福建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指的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均衡机制,以绿色GDP核算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的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1]农业循环经济提倡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经济社会指标、环境质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紧密关联,运用 “简洁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对农业经济系统进行一定的外界干预,促使其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利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链所建立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有效转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所以,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是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战略的指引下,福建农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大大地促进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福建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但我们要看到福建农业的经济基础依然脆弱,目前还是在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化农业发展的转型阶段,再加上福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存在几个主要的问题。

1.1 缺乏整体发展规划

目前,福建省循环经济的发展还不成熟,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部门也没有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因此,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没有总体规划指导的尴尬处境,再加上没有资源利用的统计核算指标体系,缺少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生产率指标,如何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开发利用、环保产业发展等事业纳入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成为制约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首要的问题。

1.2 缺少专门法律法规

从目前来看,福建省还没有制定实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专门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法律框架。首先,对于如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福建省还没有清晰的思路,即使已经有一些法律条款的规定,也属于比较原则笼统、操作性差的规定。其次,福建省内存在着法律条款协调沟通不通畅、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更何况还缺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再次,在已有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利益相关组织与人员的参与,往往使许多普通群众与专家的合理建议无法被接纳,致使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始终无法建立。最后,由于许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款不能从源头上把关并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属于末端治理,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污染防治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

1.3 缺乏有效的奖励制度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关键在于推动农业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而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构建一个由责任延伸制度、资源分类回收制度和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制度等组成的复杂庞大的体系。这往往是市场杠杆无法完全发挥作用的领域,需要政府的调控政策的激励。但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还缺乏有效的奖励制度,如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费用机制还没有建立;政策条款的可操作性较差;与相关法律法规难以衔接;执法成本高;某些政策执行走样等问题。

1.4 尚未掌握关键技术

虽然,福建省已经在提高生态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某些突破,但从总体上看,福建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应用呈现明显的滞后 许多企业尤其是农业企业在研发提高生态资源利用效率关键技术上的能力还比较落后,同时也缺少相关循环经济技术的来源渠道,如缺少对包括循环经济理论在内的农业循环经济进行科学研究。在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方面,由于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无法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结合[1];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理论研究也已明显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当前,福建省 “人均农业劳动力科研经费为49.8元,每公顷农业科研经费平均为25元,农业科研人员比重为1.8%,农业技术创新系数为0.34,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为47%,农业技术化各项指标分别居于全国中游水平和沿海发达省区的下游水平。”[1]2006年,福建在全国各省、市、区农业科教支持竞争力评价排名是第22位,处于竞争力弱势[2]。由此可见,技术落后是导致福建农业弱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1.5 耕地资源持续减少

2010年,福建省人均耕地360m2[3],不到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的1/2,耕地供求矛盾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福建的农业耕地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山区农业耕地大多海拔较高,虽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有效灌溉率和机耕率均较低;沿海农业耕地大多属于灌溉水田,保收率和机耕率相对较大,但由于城镇化建设推进、弃耕抛荒等原因已经造成沿海农业耕地大幅度地减少,农村劳动力的人均耕地面积已明显减少;福建省的耕地密度分布东南高西北低,耕地地块面积较小,细碎化耕地比重大。福建农业耕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这也将成为福建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之一。

1.6 生态环境成本相对较高

福建省生物资源丰富,光、温、水、气候等生态因子的农业生产潜力较高,均高于或接近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更是排名全国第一,充分显示了福建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所具有的生态资源优势。但由于福建省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势特点,地势起伏大,水流势能大,水蚀能力强,造成福建山地生态环境系统在自我调节修复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生态脆弱性,再加上农业污染强度指数、耕作土壤侵蚀指数也较高,造成了农业经济发展时较高的生态环境成本,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福建农业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也将成为生态环境在对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2 福建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运用循环经济的运行规律来防治农业污染,并引导农业发展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循环利用型转化,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两个基本思路,也是福建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需要首先明确的两个关键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福建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以 “四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框架。一是打造以植物性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高效节能的加工工艺[4];二是打造以动物性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带,大力发展低损耗、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增加加工企业的比较效益;三是打造以林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的林产品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的加工技术工艺;四是打造以农村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开发利用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高效、无污染的秸秆利用工艺。

2.2 确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福建省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转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极力提倡生态、社会和经济三种效益的统一[5]。在福建各地所采用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有许多是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甚至是直接危及我们的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只有我们每个人,包括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民个人,都转变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强调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才能最终推进并实现福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3 研发农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

福建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农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究开发,只有不断探索农业节本增效的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的转变,才能推进福建农业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的群众所创造的方法可以进行推广普及,如 “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的做法,就可以很好地保持和提高福建省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并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研发改进已有的技术手段,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已有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 提高复种指数 耕地综合产出效率 做好测土配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的转变。

2.4 培育农业循环经济有效载体

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一批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载体的培育,只有不断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才能快速实现福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可以科学开展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合理制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通过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把具有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集中开办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6];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好福建农副产品出口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不断加强进出口农产品的生产监督管理,以保证出口的农副产品达到国内、国际的质量、环保要求或标准。

3 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

传统农业是一种单程线性结构型的经济模式,即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简单过程,它的显著特征即: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能量利用低。在这种经济行为中,人们追求的是经济在数量上的高速增长,无计划、无节制、高强度地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过度开采,同时采用低效的技术或工艺进行加工生产,导致污染物的大量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以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高产出。可见,传统农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简单粗放的,我们要不断强调农业发展的生态效应,通过建立 “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对资源、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和对污染排放的严格控制。目前,福建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以下几种模式。

3.1 生态园区经济模式

农业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相结合的物质生产部门,在自然再生产过程中,农业呈现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高度依赖性。生态园区经济模式利用农业产业模块之间的链接关系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强调集约化生产,有利于对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态园区经济模式适合在生态资源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区进行应用和发展,因此,福建省可以充分利用比较显著的生态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新型生态经济园区,并且还可以从已经建设并形成一定规模效应的各类生态农业园区中 适当选择比较成熟的农业园区来推广生态型农业经济模式。

3.2 生态链转换模式

不同产业之间能否进行资源、能量和信息的有效联接与转换,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机制。实践中,基于生态链的物质与能量转换关系所建立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即单一型和复合型。单一型的生态链转换,如 “粮-茶”模式;复合型的生态链转换,如 “粮-茶-果”模式[1]。在这样的生态链转换模式下,农业经济活动具有生态多样性、互动性、共生性和生态链多级性等特点,将生产农业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完成生产活动布局与生态位的空间集聚和结构整合,最大化地发挥了生态与环境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作用。生态链转换模式适合在农业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地区应用和发展,因此,福建已经可以利用初步形成的海洋蓝色产业带、闽东南特优产业带和闽西北产业带等,从生态链转换机制比较健全的产业中合理选择各种生态链转换模式来加以积极推广[7]。

3.3 区域循环经济模式

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的集群,以集群发展来促进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却往往忽视了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链与生态位关系,这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区域产业的发展,但却大大增加了对区域自然资源的消耗,也使得集群企业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越来越严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依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通过建立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集群企业的共生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福建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性,形成闽北、闽西和闽东南区域发展的梯度格局,我们要以区域资源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核心,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发展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4 家庭循环经济模式

家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或生产单位,农村家庭则是农业经济生产的重要构成部门之一。由于现阶段,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仍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及其家庭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关注和应用,对于福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家庭循环经济模式更适合在广大农村推广普及。家庭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是通过提倡节约家庭能源消耗,实现农村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 污染物的排放 来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福建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程度发展,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也达到一定的规模化,但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仍然是农业经济的主体,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倡导农业家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福建农业循环经济运行的一种长效机制。

4 福建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总体来说,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探索性阶段,基本属于初级发展状态。因此,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从制度、规划、技术和宣传等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和政策措施。

4.1 合理制定农业生态综合规划

福建省应当以全国农业规划和生态规划为导向,根据福建人口、地理资源与农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尽快制定有关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一是合理地对全省范围内的农业区划和生态区划进行界定,对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式实行严格控制;二是科学地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产业带在全国及全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定位;三是有效地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补偿,正确科学地引导福建农业发展,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

4.2 建立健全配套法律和政策措施

福建农业经济发展要立足福建省情,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尽快制定有关的法律与配套政策措施。一要积极创造各种途径来培育和增强公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二要贯彻落实 “污染者会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福建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补偿机制;三要有序推进各级政府环境保护与生态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四要建立企业环境保护表现公开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公示制度;五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团体、科研机构与大学参与政策法规制定的作用,完善政府与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大学的关系机制;六要发挥农村社区组织的带动作用,改革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提升农村居民参与意识。

4.3 建立支撑技术研发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进步,福建只有继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才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强大而稳定的技术支撑。一是可以根据农业经济系统的物资和能量的流动情况,在针对性地建设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从布局上就充分降低生产过程可能带来的资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8];二是可以将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的研发写入福建省中长期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对今后及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确定明确的方向;三是通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与方法支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进具有高效生态效率的经济、技术、效益分析方法的形成与普及使用;四是通过研发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共享性技术,如信息共享、资源节约、能源替代、产业链延伸、污染性原材料替代、生态材料回收处理等技术。

4.4 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福建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尽快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将农业生态环境成本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也纳入农业经济增长的统计范畴。此外,福建还要积极推行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从改变传统农业技术方式入手,制定适应福建省情的农业技术路线,大力推广 “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农业生产方式。

4.5 营造生态保护社会氛围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为建立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我们可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宣传培训活动,如组织节能宣传周、节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活动,增强社会大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其次,我们应当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要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深入到农村,让广大农民了解并形成追求适度物质生活的消费价值观与人生观。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宣传与活动,实现日常生活中的资源节约,让公众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活动变成个人的自觉行为,并将这些生活方式进行推广和普及,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4.6 建立循环经济服务体系

福建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要建设一个完备通畅的农业循环经济信息共享服务体系,以保障不同农业生产单位和个人的物质交换和信息沟通能够顺利进行,为福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撑。一是通过行业协会举办技术推广会、经验交流会、技术成果展示会等,加快资源高效利用知识和技术的交流[8];二是形成定期发布相关信息的制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发布各类能耗、水耗信息方面的优势,建立先进技术和管理信息展示平台,引导农业公司、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利用和改进;三是通过制定综合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定期举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引导福建构建资源合理配置利用的有效手段。

[1]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3-87.

[2]郑传芳,宋洪远,李闽榕,等 .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

[3]福建年鉴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4]福建省农业厅 .福建省农业 “十一五”发展规划 [R].2006.

[5]顾永祥,唐才岗 .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实践 [J].上海农村经济,2005 (3):23-25.

[6]王永龙,单胜道.浙江循环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原则与模式选择[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57-62.

[7]赵凤玉 .福州发展循环农业模式选择刍议 [J].福州党校学报,2006 (6):75-77.

[8]刘晓东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J].科技广场,2009 (2):21-24.

猜你喜欢

福建省福建生态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生态之旅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