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公共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建设与传播

2012-02-15刘伟华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图书馆建设 2012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民族

刘伟华 (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1 图书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区域占国土总面积的60%[1]。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黑龙江省为例,作为我国东北部的多民族、散杂居边疆大省,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1]。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10个少数民族[1]。清末开禁后,关内大批汉族人才陆续移居黑龙江。目前,黑龙江省建有1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9个民族乡镇、680个少数民族聚居村[1]。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起创造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文化。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录者,有责任挖掘、保存和整理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并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加强地方民族文化建设,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良性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2 省级公共图书馆应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工作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促使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在馆舍面积、资金投入、技术设备、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上,省级公共图书馆除了要保障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之外,还要重点建设特色馆藏,彰显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即在此之列。目前,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和传播工作还存在着资源匮乏、数字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过大、缺少专业人才、传播手段单一等不足。笔者认为,省级公共图书馆要结合本地区少数民族的状况,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少数民族资源建设和传播工作。

2.1 保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首要职能,而保存民族文献是提供文化资源保障的需要[2]。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华夏文明特有的民族精神,因此保存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既是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更是其完善馆藏体系、突出藏书特色、加强各项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础。省级公共图书馆首先应重视资源收集,尽可能多地收集本省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源,包括原始的文化遗产、民族语言文字、民族传统技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献资源,尤其要重视对本省主要少数民族和独有少数民族文献的收集。以黑龙江省为例,除了有满、朝鲜、蒙古、回这4个人口超过10万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本省独有的赫哲族和鄂伦春族,其中赫哲族人口占全国赫哲族人口的88%;鄂伦春族人口占全国鄂伦春族人口的52%[1]。黑龙江省图书馆应重点加强对这些少数民族文献的采集、保存和整理,为更好地传承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提供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

2.2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公共图书馆是各类图书馆中受众群体最多、服务面最广的一类图书馆,无论读者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还是民族差别都较为复杂。也正因为如此,公共图书馆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传播作用。近几年,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发展迅速,在加强软硬件全面建设的同时,文化传播能力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工作。例如,图书馆可以通过组织少数民族文化讲座,举办民间技艺的图片展、实物展、表演活动等方式,推动各年龄段、各阶层人民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充分展现这些古老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从而促进本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2.3 加快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步伐

人才发展的滞后是制约图书馆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在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工作上也是如此。随着省级公共图书馆员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的全面提高,各馆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要有所侧重,应加快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步伐,切实将少数民族业务人才的培养计划落实到本馆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并结合实际培养和聘用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业务人才,使馆员的业务能力跟上不断发展的民族资源建设水平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步伐。图书馆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一方面能更好地加工和整理少数民族文献,开发二、三次文献,提高民族文献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献用户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文献服务水平,开展深层次的参考咨询和课题服务工作。

2.4 加强与市县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相关科研单位的合作

省级公共图书馆要利用区域内市、县级公共图书馆信息便捷、走访便利的优势,辅助开展工作。一方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并及时获得信息和资源,另一方面,也促进和推动了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省级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赠送图书、配送电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免费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促使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加大对本地区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调查、征集力度,为省级公共图书馆提供各种资源信息。特别是对于区域内辖有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的各级图书馆,省级公共图书馆要重点建立好与其进行文献征集、代购、交换等方面的机制,并定期派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到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进行业务回访,加强交流和沟通,甚至共同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过“田野调查”、实地拍摄等方式采集资源,切实做好本省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高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具备丰富的专业资源和优秀的专业人才等软环境,这正是公共图书馆相对薄弱的地方。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加强少数民族资源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与高校图书馆和少数民族科研机构的合作,倚重于他们的科研优势,了解比较前沿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动态及新近出版的相关著作和科研成果。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积极组织或参与少数民族的学术交流活动,与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建立长期的联系,聘请其作为本馆的地方文献顾问或咨询馆员,负责专业的咨询和解答,以解决本馆少数民族专业人才欠缺的问题,提高地方文献的整体服务水平。

2.5 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完善本地区地情信息。

地方文献一直以来都是各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和“拳头产品”。由于其文献性质具有特殊性,长期以来,各馆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渐摸索出一套采、编、存、用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文献采集上,各馆一般都有自己的征集、呈徼、交换制度以及采集的网络和方法,有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还有单独的地方文献采购经费等。少数民族文献作为地方文献的一部分,在资源建设上可以借鉴地方文献工作中的成熟经验,同时通过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补充,也可以充实地方文献资源的内容,丰富其语种数量,完善其学科体系,从而推动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

2.6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图书馆领域也在积极探讨如何参与其保护、拓展图书馆服务等问题。从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而且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中还有很多尚未挖掘或即将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省级公共图书馆要把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与本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风”,加强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播,同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原始凭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提供资源保证。总之,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的这两项工作可以互相促进,一举两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和文化传播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尊重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

宗教在少数民族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宗教信仰,少数民族还有很多不同于汉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例如,鄂伦春族以熊、狼、虎为图腾,藏族不捕鱼、食鱼,土家族、白族认为自己是白虎的后裔,赫哲族在捕鱼和狩猎时不能说大话、怪话,等等。这些信仰和习俗标示着人类的生命走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我国政府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生活习惯,并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相适应。图书馆应把握好党和国家出台的少数民族政策,在进行少数民族文献采集和文化传播时,提前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礼仪禁忌和宗教信仰等;在开展工作时要“入乡随俗”,尊重他们的信仰和习惯,保护他们在民族、宗教和语言上的权利;珍视本地区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文献遗产;在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前提下开展少数民族文献建设和文化传播工作。

3.2 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语种特色、学科特色

突出特色是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打响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特色文献也因其无可取代的独特性、文物性和不可再生性成为各馆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指标。省级公共图馆在民族资源建设上,应重点开展本省有代表性的主要少数民族和独有少数民族的文献建设工作,突出反映本省少数民族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语种特色和学科特色。同时,在建设体系上,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全”的方针,有系统、有目的地完善本省少数民族文献的资源体系,通过不同形式的载体展现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彰显本馆在资源建设上的“软实力”。公共图书馆在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上,要以地域特色为基础,突出民族特色、学科特色和语种特色,保存和传播本地区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除了重点开展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采集工作,还注重语种特色和学科特色建设,加强对满文、蒙文、契丹文等学术研究著作和相关文献的采集。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已将契丹文字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绝学)”第一批名录,重点扶持包括契丹文在内的8种“死文字”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藏有一部《契丹小字研究》,这部由清格尔泰、刘凤翥、陈乃雄等人编写的契丹文字研究巨著收录了当时所见到的除《耶律仁先墓志铭》之外的所有契丹小字拓片共9件,共400多条释读无误的词条,140多个原字读音,占原字总数的1/3,还讨论了24种语法成分[3]。该巨著集中代表了当时中国在这一学科的学术水平,也为后人研究北方民族史和北方民族语言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料。

3.3 保护文化遗产,正确认识其原生态和变异性。

图书馆既是人类文化的记录和保存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人。图书馆在采集少数民族文献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中,要把握好抢救和保护、继承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给予少数民族文献充分重视的同时,切忌盲目采集或单纯迎合市场需求。当前,很多民俗在“现代化”的推动下完全异化,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精神内涵和合理内核,还掺杂了很多低俗的“扮饰”,使很多民俗技艺成为相关部门的敛财手段,使民俗表演和民俗活动成为推动本地旅游产业的一种手段。这种现象同样反映在文化市场上,表现在质量参差不齐的图书、音像制品及各种讲座5、论坛、展览、表演等文化传播方式上。图书馆在保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工作中,应尊重历史,客观记录,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和变异性;在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中以弘场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公益性为基础,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观。

[1]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年鉴:2010[M]. 哈尔滨:黑龙江年鉴社, 2010:36.

[2]梁 俭. 图书馆应重视少数民族文献工作[J]. 贵图学刊, 2009(4):49-53.

[3]唐红丽. 400多个契丹原字的一半已被解读[EB/OL]. (2010-11-16)[2011-04-20].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0/11-16/2658837.shtml.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