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正常运行问题探析——基于农民阅读的视角
2012-02-15林佩玲胡春波
林佩玲 胡春波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浙江 宁波 315100)
(鄞州区图书馆,浙江 宁波 315100)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自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文明办等八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该项工程以来,短短几年,已在全国农村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截至2010年1月,全国建成的农家书屋达30万个,并计划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1〕。农家书屋建起以后,如何确保其正常运行、持续发展是工程建设者们关注的焦点。制约“农家书屋”工程正常运行、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在诸多制约因素中,“农民阅读兴趣不浓”最关键。如果这个现实问题继续存在,则农家书屋工程的合法性将受到质疑。那么,农家书屋服务和管理中存在的哪些问题会影响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农家书屋应该采取怎样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呢?笔者就这些问题发表一些陋见。
1 农民的阅读状况
农民阅读,就我们调查,大致有以下几种目的:一为消遣。农村的老年人,形影孤单,晚年寂寞。读点报,看点书,翻点杂志,并与一起读书看报的老友闲聊几句,成为他们打发时光的一种方式。二为获取致富所需的信息和科技文化知识。农村的青壮年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要责任,他们希望尽快致富以改变落后的生活现状,而致富需要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和科技文化知识,因此阅读就成为他们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的最快捷的途径。三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的留守妇女和孩子,亲人外出谋生,长期不在身边,精神最容易空虚,于是,看点自己喜欢的书便成了填补精神空白的最好方法。
喜欢阅读的农民并不多。据2008年底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本来就不高的农村居民读书率正呈下降趋势〔2〕。农民似乎更喜欢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下棋、打牌、打游戏等等。因为自古以来,农民只与土地和口传身授的简单耕作技术打交道,很少接触书籍,无法体会阅读的乐趣,无法理解阅读的意义,阅读的兴趣自然不浓。农家书屋虽然及时送来了精神食粮,但要使对阅读陌生的农民真正走进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要想方设法点燃农民阅读的热情,激发阅读的兴趣,并努力培养阅读的习惯。农民只有成为农家书屋的忠实读者,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行才有可能。
2 农家书屋目前存在的影响农民阅读积极性的主要问题
2.1 文献资源针对性不强,更新不及时
农家书屋文献资源来源于政府统一采购配送和社会捐赠。由于各个书屋要严格遵照全国农家书屋必备书目和推荐书目实施书目配置,虽然突出了书刊内容的均衡化,但也由于忽视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产业结构特点和村民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最后普遍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的局面。而社会捐赠出版物良莠不齐,较少有真正符合本地农村居民实际需求的,这些读物一般很少有人借阅。
农家书屋文献资源供需脱节,再加上更新不及时(其原因如后续投入资金无保障,书屋与公共图书馆之间没有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等等),农民阅读更加意兴阑珊。
2.2 管理不规范
农家书屋按照农民自己管理、自己服务的模式运行。严重脱离当前中国农村的实际,显示“农家书屋”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其实际表现为:1.管理人员几乎全部兼职或临时委派,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更缺乏责任心。2.工作不稳定,没有报酬,积极性不高,服务意识淡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第一,书屋开放随意性大,管理员往往不顾及农民读者的意愿和需求,从方便自己的角度出发,有空开,忙了关,常使村民扫兴而归。第二,图书管理混乱,丢失现象严重,给村民借阅带来麻烦,也给书屋造成损失。第三,管理员态度冷淡,不主动推荐图书,不主动了解需求,不虚心听取意见,不及时改进工作,使村民对农家书屋很失望。因此“雪上加霜”,使农民本来就不高的阅读积极性降到了零点。
2.3 选址不恰当
由于国家没有固定设施的投入,因此基层干部在农家书屋选址上大都抱有这样的心理:有房子就好,至于合不合适就不去深究了。据调查,选址基本有三种:村委会、学校和村民家里。这些地方如果村里确实重视,有一定的投入,也加强管理,日常开放就能够维持。但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实属少数。大多数村庄选择的地址都可以有各种原因停止开放,或者村民不愿进入。村委会总是忙;学校离得远,且有寒暑假;村民住家要随主人的意愿。所以,农家书屋选址不当,也会影响农民的阅读积极性。
除此之外,农家书屋还存在开放时间不明确、服务项目单一、宣传不及时等问题。
3 农家书屋激发农民阅读兴趣、满足农民阅读需求的相应措施
3.1 及时补充、更新文献资源,形成结构合理、符合农民阅读口味的文献资源体系
政府统一采购配送的文献资源由于可读性、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农民读者的阅读需求。农民进书屋,看到的读物都是老面孔,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只有及时补充、更新书屋的文献资源,为书屋输送新鲜血液,才能吸引农民读者,给书屋带来蓬勃生机。
3.1.1 做好农民读者阅读需求调研工作
为了确保所购的文献资源符合农民的阅读口味,之前必须做好农民阅读需求调研工作。农家书屋管理者首先要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想方设法落实到位。农民阅读需求调研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也可以让农民把喜欢的读物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告知管理员,还可以把采购的清单发放到农民手中,让他们自主选择。阅读需求调研之前,要做好动员工作,把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跟农民读者讲清楚,才能得到他们的大力配合。
3.1.2 积极争取镇、村财力的支持
采购文献资源需要经费。政府对农家书屋的经费投入是一次性的。在后续资金无保障的情况下,农家书屋要顺利完成文献资源的采购,就要积极争取镇、村财政的支持。可是,部分基层领导对农家书屋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建农家书屋当作一项上级布置的非完成不可的任务,建好完事,后续的使用问题就不愿意过问。所以,要获取财政的支持,首先要努力让基层领导走出认识的误区,其次是所在乡镇、村财力支持,两者缺一不可。
3.1.3 与县区级公共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许多镇、村财力不足,无法解决农家书屋文献资源的补充、更新问题。农家书屋就要另谋出路,积极寻求县区级公共图书馆的帮助,与公共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馆藏丰富,文献的更新频率较快。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沟通协商,签订协议,建成公共图书馆的流动借阅点或分馆。公共图书馆利用流动汽车把适合农民阅读的文献送到农家书屋,并定期更换,丰富农家书屋的馆藏。农家书屋还可以根据协议的相关规定免费使用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公共图书馆都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分支中心,只要在农家书屋建立基层服务点,那么农家书屋就可以享受“共享工程”提供的数字化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
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不仅可能因为文献资源的大大丰富而激发农民读者阅读的兴趣,还可能因此打开了通向整个虚拟世界的通道,与外界实现信息大流通而成为农民读者(尤其是年轻人)流连的地方〔3〕。
3.2 注重管理队伍建设,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目前许多农家书屋管理员名存实无,管理无序、混乱,让不少农民读者望而却步。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在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建立上下功夫。
3.2.1 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首先要选拔好管理员,要择优选择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管理经验,责任心较强,善于沟通,乐于奉献的人担任书屋管理员,离退休教师、退居二线的村干部、老党员、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村官、村文化协管员等都是比较理想的候选人。其次要做好管理员的培训工作,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要深入浅出地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开展细致工作,提高管理员的思想认识,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二要分期分批对管理员进行图书分类、登记、排架、保管、借阅等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员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要培养管理员的服务创新能力,要在图书馆专业人员的辅助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主动性,结合本乡村的自然条件、产业状况和民情民意,有针对性地为村民提供具有本村特色的延伸服务〔4〕。再次,要对管理工作进行日常监管。农家书屋的上级主管部门和村领导要对管理员的日常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表现突出者及时采取“以奖代酬”的措施,进一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树立榜样,以点带面,激发周边村落书屋管理员的工作热情,推动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3.2.2 健全管理制度
农家书屋可以借鉴管理制度相对成熟的公共图书馆的做法,制订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如《农家书屋图书借阅规则》、《农家书屋管理与服务制度》、《农家书屋读者文明公约》等,张贴上墙,遵照执行。书屋配备读者借阅登记本、读者需求登记本和读者意见反馈本。管理员要定期做好借阅量统计和读者需求、意见汇总工作。书屋要尽量满足读者的合理需求,虚心接受读者的中肯意见。书屋建立并贯彻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就能规范、有序,农民读者自然就上门了。
3.3 合理选址
农家书屋选址切忌随意,有选择余地的乡村要进行权衡比较,选址困难的乡村也要避免凑合。书屋应该建在农户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农民读者借阅,尤其要为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便利。书屋可建在小超市,可建在农家乐,可建在文化大院,可建在基层信息服务点……各个村应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选择。
农家书屋开放时间要明确,要相对固定。农闲时,书屋要天天开放。遇到农忙时节,可以适当调整开放时间,但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及时告知村民。书屋管理员除了做好传统借阅工作之外,要积极发挥聪明才智,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针对农村青少年,开展家庭读书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针对农村种植、养殖户,举办农业使用技术讲座;针对农村老人,举办保健知识讲座;针对农村家庭妇女,举办烹饪比赛等),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家书屋的人气。管理员还要利用宣传窗、黑板报等及时开展宣传工作,方便农民读者了解书屋的新动向、新举措。
农民是农家书屋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农家书屋文献资源价值的最终实现者。离开农民,农家书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生存发展下去。目前,许多农民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农家书屋又因为在服务和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阅读积极性。为了确保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行、持续发展,书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要积极筹谋,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激发农民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愿农民早日真正走进农家书屋,成为农家书屋服务的最大受益者,这是农家书屋建设者、管理者、支持者共同的期盼。
〔1〕魏建琳.“农家书屋”价值解读及“长效机制”问题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5):51
〔2〕彭宝珍.农家书屋正常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河西学院学报,2011(3):121
〔3〕赵德菊.浅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助推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37
〔4〕黄雁湘.“农家书屋”管理机制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