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科技期刊编辑加工工作的思考

2012-02-15韩纪富张晨钰军事交通学院学报编辑部天津300161

天津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业务素质出版业文稿

韩纪富 张晨钰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编辑部 天津 300161)

编辑加工环节是控制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期刊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编辑加工环境呈现恶化趋势。一方面,科技期刊品种越来越多,而编辑加工力量并没有同比例增加,导致加工编辑超负荷运转;另一方面,由于编辑加工力量不足,而科技期刊出版周期越来越短,导致编辑加工时间严重压缩,致使科技期刊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整体下滑。为扭转这一局面,新闻出版总署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质量管理办法,许多出版社也积极采取行动,相继建立或健全了质量管理体系,出台或完善了相关的质量保障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对加工编辑的管理与考核力度。[1]在新的出版形势下,如何在保证科技期刊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编辑加工的效率,提升编辑的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1 编辑加工与选题策划同样重要

当今出版业与过去相比有一重大特点,即重视选题策划,以至于有的编辑以“策划编辑”自居,对案头工作的编辑不屑一顾。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科技期刊质量的严重滑坡,如错别字的出现,简化字的滥用,数字的不准确,引文出处不对等等。试问,在这种质量下,即使选题再好的科技期刊又有什么用呢?失去了加工质量保证的选题,无疑等于无效劳动。这种无效劳动又能给出版社带来多好的效益呢?

科技期刊质量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编辑加工也不仅仅是出版过程中独立的一个环节,倘若因为策划意识的兴起而忽视了编辑加工,产生了许多质量的“硬伤”,非但拿不到出版大奖,反而损害出版业的声誉,这决不是中国出版业走向成熟的标志,而是影响中国出版业发展的阻力。

在编辑加工上,往往还有一种现象,即对能为出版社拿大奖的科技期刊非常重视加工质量,极为认真,谨小慎微,但对一般科技期刊则难有这份责任心。责任心是保证科技期刊质量的基本前提,编辑当然应对代表出版社水平的科技期刊给予厚爱,但编辑的责任应体现在其经手的每一本科技期刊上,厚此薄彼,岂不是有些势利吗?长此以往,也损害了出版社的形象。

其实,在编辑加工的一系列问题上,观念最为重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不仅是建筑业的口号,也是出版业必须遵循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加工的失误无异于高楼大厦的偷工减料。岂能让出版也出现“豆腐渣”工程!

2 文责自负与编辑加工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有文稿便自有其作者,有出版便自有其编辑,作者对文稿中的观点负全责,编辑对文稿的正式出版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看似各负其责,却是为了共同的一部书籍。在编辑说来,必须明确任何稿子都是需要编辑加工的。对作者而言,稿子一旦写出便似同自己再生之子,编辑的加工是有度的,超出这个度,作者的脸便变得很难看了。因此,如何把握好分寸,是老生常谈也是不得不谈的话题。

对于不负责任的编辑,常以“文责自负”来欺瞒良心,开脱责任,这时的文稿谈不上编辑加工。切不可以为作者都喜欢一字不改的编辑。帮助作者找出一个错误,核对一处引文,纠正一个忽略之处,都会引发作者发自内心的感谢。[2]况且,许多的作者并不熟悉编辑业务,因此,文责自负是需要编辑加工的。对于另一部分好为人师的编辑来说,看到稿子便手心发痒,大删小改,痛快淋漓,以至于文章发表后,作者一看,只有标点符号是自己的,文章已不像是自己写的了。以上两者都走入了编辑加工的误区。应该说,既要承认文责自负,尊重作者,又不放弃编辑的职责,做好加工整理工作。为此,在符合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一些基本的原则大家共同遵守。如文责自负的原则;有错必纠的原则;保持原稿的风格和特色的原则,等等。作者稿件的观点可以和编辑观点不相一致,作者稿件的思维习惯也可能与编辑的大不相同,作者的语言特色也许是编辑很难苟同的,但只要不违背既定的基本原则,便可允许其存在。

编辑应该进行稿件加工,但不是会写字、会作文的都能修改,必须有较高的水平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即加工得恰到好处,不留斧凿的痕迹才是高水平的编辑。同时,编辑自身的业务水平就在这不断的加工整理中得到提高,期刊的质量也便能得到保证。这是一举几得的事,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让未来的读者不仅能读到原汁原味的作者思想,而且还能从中看到编辑的博大胸怀、渊博知识、精湛技艺,这难道不是编辑从事加工整理工作的意义吗?

3 编辑加工是对编辑业务素质的全面检验

编辑加工工作无疑是一项独立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脑力劳动。然而,对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注释等零碎小件进行审核、修改,却让人难以体会其崇高处。以至于一些编辑对其不仅需要花费相当的工作量、还需要相当的劳动强度耿耿于怀,认为既乏味也无聊,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些“小儿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辑出来的科技期刊难以体现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也显现出较低的编辑业务素质。

加工整理文稿的工作是非常繁琐的,但一个有着较高业务修养的编辑,不仅不会放过繁琐,而且还会确切得体地修改文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决不是所有的编辑都可以做到的。编辑加工业务素质的高低,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性的修补加工。文稿中有细小的问题,如不进行修改、调整,必然会影响文稿的质量,有时一个字的差错会使文句的意义完全颠倒;有时语病和修辞上的错误,体例与表述上的不统一也都是不太为作者所注意的,如果编辑也不给予注意,则“硬伤”难免。能够发现并纠正这类技术性错误是编辑最基本的业务素质。二是加工整理的最终目的是把握文稿纲领性问题,在“文责自负”的原则下,突出观点,充实内容,加强论述。如果编辑具有洞察全局的能力,会在调兵遣将下梦笔生花,画龙点睛,这是更高一层次的编辑业务素质,也是编辑创造性思维脑力劳动的最佳体现,编辑在这里所付出的绝不会比选题策划轻松,只有相当优秀的编辑才具备这种业务素质。另外,编辑加工时多注意的是书籍的政治倾向,如: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会影响外交关系,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等,除此之外,也会考虑到文稿的科学性问题,如材料是否正确,论述是否片面,结论是否矛盾,等等。[3]

编辑加工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编辑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树立严谨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坚持质量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不断从编辑加工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跨越式发展。[4]

[1]王友富.编辑加工“四步法”[J].中国出版,2010(23):92.

[2]王友富.编辑加工的“五关”“十能”[J].中国编辑,2011(2):56.

[3]刘岱伟.科技论文关键词的编辑加工 [J].编辑学报,2011,12(6):91-93.

[4]韩纪富,张晨钰.数字化出版时代高校学报的发展思路[J].天津科技,2011(6):91-93.

猜你喜欢

业务素质出版业文稿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探究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业务素质
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论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