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听力学发展模式研究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听力学组会议纪要
2012-02-14张燕梅黄丽辉
张燕梅 黄丽辉
2012年6月21日下午,在广西南宁召开了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听力学组工作会议,会议由组长黄丽辉教授主持。黄丽辉教授首先回顾了听力学组过去几年的工作,包括成功举办和参与各种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以及在继续教育、政府防聋方案制定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并重点介绍了过去一年听力学组全体成员翻译和出版《婴幼儿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诊断及干预指南》的经过,最后提出了今后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全体成员围绕临床听力学发展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
1 听力筛查
1.1新生儿听力筛查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晓璐教授重点介绍了边缘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实施和管理网络的建立情况,该课题组通过临床研究证实,42天进行听力初筛模式有助于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提出在边缘地区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与儿保系统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帮助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筛查的实施。与会专家认为,要提高边缘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首先应该组织人员对目前边缘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进行调研,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其次是应当与各地儿保、社区、家庭跟踪随访相结合,以便制定适宜的筛查模式。专家呼吁,应该借助各地残联的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和健全听力筛查、转诊和干预网络,为听障儿童服务。
1.2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的听力筛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黄治物教授重点介绍了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的听力筛查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听力障碍发病率为0.75 ‰,认为对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进行听力筛查非常必要。该研究还表明,行为测听在筛查中优于耳声发射检查,建议入学前在儿保所接受定期的听力筛查,入学后在学校定期筛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孙喜斌教授介绍了残联系统进行儿童听力筛查的情况,认为3岁以上儿童使用行为测听进行筛查是可行的,且目前所使用的行为测听仪器为便携式,采用插入式耳机,声音大小和类型可以控制,使用较为便利。与会专家还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正在研制的一种适合于儿童听力筛查的特殊仪器,这种仪器以游戏的形式操作,类似pad的仪器来完成听力筛查。专家们一致强调,在大范围推广儿童听力筛查,与儿保系统的结合很有必要;呼吁每位儿童应在入园前、出园时、小学入学前均应接受听力筛查,且听力筛查前应接受耳镜检查,确认看清鼓膜后再进行筛查。
1.3成人听力筛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华教授重点介绍了同仁医院开展成人听力筛查的情况。电话听力筛查是一种通过拨打电话、自行快速筛查听力是否正常的方法。电话听力筛查方法由英国南安普敦大学Mark Lutman教授创立,在欧洲已成为成熟的成人听力筛查工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与Mark Lutman教授合作研究、开发了电话听力筛查的中文版,目前可以通过固定电话拨打1683533(电信)和116998903(联通)进行听力筛查。电话听力筛查的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不通过者建议到听力中心或耳鼻喉科就诊,进一步排除听力问题。与会专家指出,我国人口众多,成人听障人群庞大,但大众对保护听力的意识比较淡薄,且缺乏成人听障康复机构,倡议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成人听障康复中心,以指导和帮助日益增多的成人听障人群。
1.4听力筛查仪器校准 关于听力筛查设备的校准,与会专家指出,目前国内所使用的仪器一般是出厂时由厂家负责校准,而使用前并未作校准,建议由国家卫生部门在听力仪器设备使用前至少进行一次校准;另外,专家们还强调,厂家的售后服务范围应该包括生物学标准的校准。针对听力筛查仪器校准没有国家标准的问题,专家一致认为,可以参照国外电工委员会和医用电器设备的标准(欧洲和美国),这些标准通过国家质检总局报批国标委员会认可后,可用于听力筛查仪器的校准。
2 儿童听觉及言语评估
2.1频率特异性诱发电位 解放军总医院郗昕教授代替李兴启教授介绍了具有频率特异性的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tb-ABR)的评估和临床运用。李兴启教授认为tb-ABR作为客观听力测试,从阈值与行为阈值的相符性方面可能优于听性稳态反应(ASSR)。随着仪器设备技术的进步,tb-ABR测试在波形识别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改进,而ASSR测试仍存在轻度听力损失阈值与行为阈值相差较大的问题,且在高强输出中存在多个刺激声的校准难的问题。北京协和医院倪道凤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在tb-ABR研究中的经验,包括刺激参数、电极放置、测试中注意事项等,同时指出ASSR同时测试多个频率的反应阈时,存在互相干预的现象,尤其当刺激强度增大时,不仅有互相干扰,还有高强度刺激的安全性问题。因此,专家们呼吁, 应成立tb-ABR测试的多中心研究,建立最佳参数和听力零级,确定标准化流程,获得准确的反应阈值用于预估行为听阈,为助听器验配及其他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2.2儿童言语测听 解放军总医院郗昕教授介绍了言语测听词表的临床运用及前景。一般而言,儿童言语测听词表多用于听障儿童的干预效果评估,在人工听觉装置选配和适应症的选择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言语测听,可以了解听障儿童的听觉和言语感知、言语接受和言语表达能力以及语言能力和认知交流能力。与会专家认为,目前评估材料的研究多限于听觉和言语感知能力两方面,其他评估材料的开发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专家还呼吁,应建立完整的言语测听体系,包括从低级到高级的评估材料,以便适用于不同能力的听障儿童。
3 防聋治聋
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陈振声教授介绍了国家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救助情况。目前,国家在各个层面通过不同渠道对听障儿童救助力度逐年加大,如有的地区对听障儿童已经实现了从诊断、助听器选配到人工耳蜗植入的医保全覆盖。陈振声教授希望从事听障儿童相关工作的人员多了解国家政策,为听障儿童提供更加便捷的救助通道。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孙喜斌教授介绍了听障儿童服务网络在全国的建立和运行情况,各地需要帮助的听障患者均可上网申请资助,资助人群的范围已经扩大到17岁以内。
北京协和医院倪道凤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卫生部防聋资源调查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①我国防聋治聋体系中机构设置亟待统筹规划,包括 "初级听力保健网络"尚未建立,听力障碍医疗机构设置亟待规范标准和听力障碍医疗机构的多元化办医机制尚未建立等;②我国防聋治聋体系中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问题突出,如听力学学位教育及后续培训教育亟需全社会重视,从事听力障碍医疗的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有待进一步平衡,从事听力障碍医疗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及其配套制度缺失等;③我国防聋治聋体系中当前职能落实有待完善,如听力障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职能界定不明晰,分工合作机制未建立,听力障碍医疗领域缺乏各类职能和工作指南;听力学相关科研工作无暇顾及,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医疗机构重医疗、轻预防与宣传等。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尽快推动政府出台我国防聋治聋规划和细则,将防聋治聋相关调查纳入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出台防聋治聋区域卫生规划指导意见,大力开展现有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改革人才评价与使用制度机制,争取政府重视和财政支持是关键环节。
4 耳聋基因研究
解放军总医院袁慧军教授介绍了耳聋新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她指出耳聋新基因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尽管目前已经发现了200多个耳聋新基因,但只有约1/3的耳聋患者得到了明确的病因学诊断,另外2/3尚不能明确,这可能与耳聋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有关。此外,国内外正在进行耳聋常见基因高通量筛查技术的研发和临床运用,将有助于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推广。北京同仁医院黄丽辉教授简要介绍了北京市开展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情况。今年4月,北京市启动了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示范项目,拟免费为本市常住人口新生儿(约20万人)提供耳聋基因筛查服务,该项目将为耳聋基因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5 总结
听力学组顾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吴展元教授全程参与了会议讨论,并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吴展元教授对听力学组近几年的工作和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将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在耳聋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今后应该提倡听力研究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康复研究紧密结合的联合研究模式,以促进听力学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听力学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他强调应该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逐步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专业队伍,以适应听力学发展的需求。最后,他希望听力学组的各位同道充分发挥国际与国内学术交流的桥梁作用,为听力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