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酸化技术提高煤储层渗透率的室内初探

2012-02-13赵文秀乌效鸣汤继丹王于健

中国煤层气 2012年1期
关键词:方解石酸化岩心

赵文秀 李 瑞 乌效鸣 汤继丹 王 坤 王于健

(1.华北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河北 062552;2.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430074)

煤储层具有双孔隙结构,煤层气绝大多数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基质孔隙中,少部分游离于煤层孔、裂隙中。当煤层压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煤中被吸附的气体开始从微孔隙表面解吸,由于割理中的压力降低,解吸的气体通过基质和微孔隙扩散进入裂缝网络中,再经裂缝网络流向井筒。由于我国煤储层本身渗透率总体相对偏低,这样势必影响煤层气在煤层裂隙中的运移,进而导致煤层气产能较低。因此,改善煤层渗透率,增强煤储层中孔、裂隙的连通性,是我国煤层气开发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油气开发中,酸化即是通过井眼向地层注入一种或几种酸液,利用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隙内堵塞物等的溶解和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孔隙和裂隙的渗透性的一项增产措施。酸化已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提高油气产量的重要手段,较小规模的酸化措施有可能极大的提高油气产能。但是,在煤层气开发中却极少有对煤储层进行酸化的相关报道。苏现波 (1998)对河南焦作地区的煤观察发现,尽管该地区煤处于高变质无烟煤阶段,煤中的内生裂隙还没有完全闭合,为10条/5cm左右,但这些裂隙基本上均为方解石充填,甚至一部分外生裂隙也被方解石充填。并提出采用酸化法处理比压裂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在油气井酸化的基础上,结合煤储层本身物理、化学特征,在实验室中钻取了φ25mm的煤岩心,对其进行了酸化处理,并对酸化前后煤岩心的渗透率及孔隙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另外,对酸化前后煤岩心的肉眼及镜下特征也做了仔细观察。

1 实验材料

1.1 酸液类型

实验分别采用质量分数为6%、9%及15%的盐酸作为酸处理液。

1.2 岩心

实验所用到的煤样取自山西晋城地区,在实验室中用这些煤样钻取了六个φ25mm直径的煤岩心,并分别编号,其中1、2、3号煤岩心为光亮煤,4、5、6号煤岩心为暗淡煤。光亮煤裂隙系统发育,除可观察到大量内生裂隙外,还可见少量外生裂隙,并且内、外生裂隙多数被方解石脉充填,只有个别内生裂隙未被充填。暗淡煤内生裂隙不发育,但可见大量直径约2~4mm的孔洞,孔洞已被碳酸盐矿物充填。

2 实验方法

2.1 煤样物相分析

利用X射线衍射仪测得实验用光亮煤中粘土5%,石英1%,方解石20%,非晶质74%;暗淡煤中粘土5%,石英1%,方解石 20%,白云石15%,非晶质59%。

实验用的煤样其中的矿物质以碳酸盐矿物为主,主要为方解石和白云石。其中光亮煤中以方解石为主,并且主要以脉状充填在裂隙系统中;暗淡煤中既含有方解石又含有白云石,这些碳酸盐矿物不仅充填在2~4mm的孔洞中,还充填在少数的20~70μm的内生裂隙中。

2.2 对煤岩心酸化处理

分别用6%、9%和15%的盐酸浸泡1、2、3号煤岩心及4、5、6号煤岩心。浸泡时间分别为6、9、12、15及21小时。

3 酸化反应机理

(1)CaCO3(方解石)+2HCl=CaCl2+CO2↑+H2O

(2)CaMg(CO3)2(白云石)+4HCl=CaCl2+MgCl2+2CO2↑+2H2O

4 实验测试及数据分析

4.1 煤岩心气体渗透率的变化

在分别浸泡煤岩心6、9、12、15及 21小时后,取出岩心并用鼓风干燥箱在60℃条件下烘干,之后利用JHGP气体渗透率仪测试各个煤岩心气体渗透率。实验结果如表1、2及图1。

表1 1、2、3号煤岩心酸化前后渗透率变化

表2 4、5、6号煤岩心酸化前后渗透率变化

图1 煤岩心酸化前后渗透率增加倍数

从以上煤岩心气体渗透率测试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含大量碳酸盐矿物的煤岩心经酸化处理后,气体渗透率均有显著提高。

(2)盐酸浓度越大,煤岩心酸处理后渗透率提高程度越大,但考虑到煤机械强度较低,盐酸浓度过大可能会对煤体结构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实验采用的盐酸质量分数最大为15%。

(3)裂隙发育程度高的煤,其酸化效果要好于裂隙发育程度低的煤。实验中2号煤岩心裂隙宽度及密度明显大于1、3号煤岩心,其渗透率增加倍数也明显高于1、3号煤岩心。另外,结合前述煤样物相分析结果,虽然暗淡煤中碳酸盐矿物含量明显高于光亮煤,但其酸化后渗透率增加程度并不高于光亮煤,而光亮煤裂隙发育程度要高于暗淡煤,因此,光亮煤酸化效果优于暗淡煤。

(4)酸处理时间为9~12小时时,煤岩心渗透率提高到最大程度,超过此时间,渗透率开始减小并逐渐趋于一定的值。本实验中,各煤岩心渗透率相对于其最高值降低程度在24.3~65.9%,平均为37.3%。分析主要原因可能为煤岩心长时间被酸浸泡后,粘土矿物发生膨胀堵塞煤岩心孔、裂隙,从而降低了煤岩心渗透率,但因黏土含量有限所以其降低煤岩心渗透率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此,时间因素是影响酸化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达到理想的酸化效果须控制好酸化时间。

4.2 煤岩心孔隙度的变化

利用AP-608自动覆压孔渗仪,在7~8MPa环压下,分别测试未酸化和用15%盐酸酸化21小时后煤岩心的平均孔隙度。其孔隙度变化如表3。

表3 煤岩心酸化前后孔隙度变化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知,光亮煤和暗淡煤经酸处理后孔隙度分别增加了0.97%和0.36%,光亮煤和暗淡煤孔隙度增长率分别为10.09%和3.55%。光亮煤孔隙度增长率大于暗淡煤,与前述不同煤岩类型的岩心气体渗透率的变化特征一致,即光亮煤酸化效果好于暗淡煤。

图2 酸化前煤岩心方解石脉

图3 酸化后煤岩心裂隙

4.3 煤岩心肉眼及镜下变化特征

酸化前后用数码相机及VISION4100(金相)数字显微镜分别拍摄了实验用煤岩心照片,如图2、3。

图4 酸化前内生裂隙中方解石脉,×50

图5 酸化后内生裂隙,×50

图6 酸化前外生裂隙中方解石脉,×100

图7 酸化后外生裂隙,×100

由图4~7煤的肉眼及镜下特征不难发现,酸化后煤岩心孔、裂隙系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煤裂隙、孔隙中的碳酸盐矿物已经比较彻底得被盐酸溶蚀掉。

5 结论

(1)实验室中煤样的矿物质以碳酸盐矿物为主,另外还含有少量粘土矿。

(2)煤岩心酸化后气体渗透率及孔隙度均有较明显的提高。裂隙越发育,酸化效果越显著,光亮煤酸化效果优于暗淡煤。

(3)随着煤岩心酸化时间的增加,煤岩心渗透率先大幅升高后略有降低,最后趋于某一值。煤中的黏土矿物可能是导致煤岩心渗透率降低的主要因素。

(4)通过肉眼及镜下观察,发现煤岩心中孔、裂隙系统中的碳酸盐矿物 (方解石及白云石)能够被盐酸较彻底的溶蚀。

总的来说,高浓度、短时间酸化处理更有利于改善煤层渗透性。就目前室内实验情况,采用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酸化处理后效果较好,渗透率可提高20倍以上。因此,作者认为将酸化技术应用于清除煤层矿物质是有价值的,并且有待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

[1] 董波,李圣涛,杨兴渝等.黏弹性表面活性剂用作煤层压裂液性能研究 [J].钻采工艺,2010,33(4):94-96.

[2] Palmer I D,Metcalfe R S,Yee D,等著.煤层甲烷储层评价及生产技术 [M].秦勇,曾勇等,编译.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3] 叶建平,史保生,张春才.中国煤储层渗透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J].煤炭学报,1999,24(2):118-122.

[4] 韩忠英.低渗透油藏裂缝扩展注水机理研究 [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9.

[5] 王祥杰.油水井增产增注技术 [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6] 苏现波,汤友谊,盛建海.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工艺初探 [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8,17(6):406-408.

猜你喜欢

方解石酸化岩心
F-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及其对方解石表面性质的影响
氯化钙和碳酸钠对方解石浮选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Osteotomized folded scapular tip free flap for complex midfacial reconstruction
贵州重晶石与方解石常温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一种页岩岩心资料的保存方法
Acellular allogeneic nerve grafting combined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repair of long-segment sciatic nerve defects: biomechanics and validation of mathematical models
浅论水平井压裂酸化技术的改造
长岩心注CO2气水交替驱试验模拟研究
海洋酸化或造成2.5亿年前地球生物大灭绝
多菌灵在酸化黑土中迁移性能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