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何未必真君子

2012-02-11刘爱平

感悟 2012年7期
关键词:萧何韩信刘家

刘爱平

萧何作为刘家后院的总管,绝对是忠心耿耿,且功高至伟的。无论楚汉相争时期,镇守蜀中,教化百姓,勉励耕作,保障前方将士的衣食住行,还是大汉初定后制定律令,整肃秩序,恢复经济,医治战乱后的创伤,他都扮演了一个无人可以替代的角色。刘邦登基后说过一句话:“镇国家,安百姓,我不如萧何。”这就说明了主人对总管家是赞赏有加的;萧何死后,曾参接任总管一职,一守旧制,清静无为,而刘家大院却依旧秩序井然,因此也留下了“萧规曹随”的典故。这也说明了萧何治理天下有超人的本事。历代的史学家对萧何的褒奖,当然也没有过吝惜笔墨。不过,萧何是奇才,却未必就是真君子。他对韩信的始“扶”终弃,就让这位总管家的光彩黯然失色了不少。

有个典故,叫萧何月下追韩信。西汉元年,韩信弃楚归汉,本想捞个将军之类的职衔,大展雄才伟略,不料官没捞到,却因罪获刑,被判斩首。好在被人保释,做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军官。萧何常听韩信谈兵,使觉得此人满腹韬略,实属军中翘楚,便有了扶植之意。然而,韩信却迟迟没得到重用和提拔。和天下英雄一样,韩信是个急性子,便有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之后,便不辞而别。萧何闻讯,连夜追赶,硬是将韩信截留下来。后来又寻机将他力荐给了刘邦,拜为大将军,统领三军,这才有了中国军事史上“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佳话。此典故,经司马迁渲染,又被多种民间剧种传唱,萧何就不但有好总管之名,由此又多了伯乐之誉。其实,萧何得此之誉,也是实至名归,后来的历史就证明韩信确属不世之才,为刘家基业立下神鬼之功。不过,还是这个萧何,却在刘家赢得天下之后,终将韩信弃之,而且是灭顶之弃,灭族之弃。可谓干净利索,不剩一丝残余,不留一点后患。

汉高祖11年,一名家丁因对韩信心存不满,进入后宫,告韩信意欲造反。此时正值刘邦远在前线讨伐叛逆,吕后和萧何密谋之后,便由这总管家亲自出马,谎称叛贼已败,皇帝归来,请君立刻入朝相贺。恩公造访,韩信自然不知是计,就一同前往,结果被吕后埋伏的武士捉拿,处死在长乐宫了。其实,那时的韩信,因私匿楚将钟离昧,早已从楚王贬成了淮阴侯,且赋闲在家,倘若他真想反叛自立,未必还有如此实力。萧何更清楚的是,韩信步步受贬,为臣不慎是因,更重要的是刘邦生性多疑。对此,他萧总管也是领教过了的。当年他坐镇汉中,运筹兵源粮草,好不春风得意,后发现刘邦心生疑忌,又只得将子孙多人派往前线作战,说是去建功立业,实是送去当了人质,如此,才化解了主人之疑。再说后来刘邦率王师围剿反贼黥布时,萧何奉令主持政务,安民息事,且将后方治理得井然有序。这样的总管家本该得到褒奖,却又遭到了主人怀疑:趁机提高声望,收买民心,意欲不轨。萧总管恐慌之下,只得用胁迫百姓、损民利己之法,自污名节,以释君疑。可以说,作为人臣,萧何的自保意识发挥到极致,这当然无可厚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问题在于,保己无罪,损人则过。萧总管位极人臣,且深知主子患有“疑难杂症”,作为恩公,他本可以,也应该为韩信振臂一呼,可惜,他却选择了充当“帮凶”。如此,他的道德瑕疵便暴露无遗了。这里我们遑论韩信该不该诛,但却不得不怀疑,密谋计杀韩信,又是萧总管的一次自保行动。事实上,韩信死后,主人对总管家更加恩宠,封邑晋爵,圣眷日隆,这也从旁证实了萧何借名将之血为己鸣锣开道的不良之心。虽然,对于一人,我们不能因一时一事论成败,但韩信是战神,是刘家王朝的肱股之臣,杀他一人,就足可以为杀者的品德盖棺定论了。

北宋王安石与苏轼曾同朝为官,因政见不同,两大才俊在朝廷上总是“厮杀”不断。那时的王安石官至丞相,苏轼任开封府推事。不久苏轼败走杭州,外放当了太守。后因“乌台诗案”,苏轼命悬一线。满朝文武,集体失语,唯恐沾了腥臭,而王安石却上书直言:“岂有圣世杀仕者乎!”从刀口下救了苏轼。同为丞相,萧何与王安石相比之下,其品德相去远矣!

其实,一个帝王刀屠功臣,倒还情有可原,那是为了王朝永固,而为一己之私,戳杀同僚者,就是人生的一大污点,当然,也就難为君子之名了。对于韩信而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对于萧何而言,却是“成也韩信,败也韩信”。君子可以是能者,而能者未必是君子。非常遗憾,能者萧总管,恐怕就是一个例证。

黑旗袍摘自《幸福·悦读》

猜你喜欢

萧何韩信刘家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羽翼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system in Hong Kong
当 我 们 一 起 走 过
My Summer Holiday
萧何官居高位有四招
萧何“自污”的政治游戏
韩信“背水阵”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