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的力量

2012-02-10王泉根

出版广角 2012年2期
关键词:界定儿童文学结论

王泉根

“经典”如同它的言说对象一样,是读书人常讲常新的一个话题。说到经典,人们会想到时间,想到钻石,想到山川之灵气,想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想到拉丁文“classicus”对经典的解释:“头等的”“上乘的”“极好的”,想到《文心雕龙》对经典的理解“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经典,多少人把你向往,多少人为你传扬。

但是,界定“经典”是难的,如同“美是难的”一样。美有客观的、主观的、主客观交融的种种说法,因而到底“什么是美?”,美学界至今一无定论。其实,世界上有的东西是无法界定,也没有必要得出必然结论的。如同“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德经》,以及《周易》《红楼梦》一样,如果它们都有了非此即彼、众口一词的结论,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会少了一大群道学家、易学家、红学家,就会有多少人评不上教授、研究员,甚至面臨下岗待业的窘境。所以,属于物质的东西,就让科学家去说,科学家得出了结论,获得了“诺贝尔奖”,自然最好;属于精神的东西,就让人文学者去说,至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让他们去说好了。精神的东西恐怕很难得出众口一词的最终结论,于是这才有了经学研究、美学研究、红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才得以创新、发展、繁荣,再创新、再再创新……

对于经典,大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试到网上百度一下,你可以找到眼花缭乱的“经典”之解释、之解读、之解析、之解悟、之解构……原因在于界定经典,人们有着多种维度,例如历史的维度、思想的维度、审美的维度、接受的维度、语言的维度、意识形态的维度等等。人们所持的立场、标准、利益不同,对经典自然有不同的理解。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举过一个使人难忘的例子:面对高山上的一株参天奇松,木匠想到的是用做造屋梁柱,商人看到了市场炒作,诗人发出由衷的美的赞叹……对于奇松如此,对于经典更是如此。在现今的“经典”讨论热、推广热、出版热中(如果已成为一个“隐性的热点”的话),其实,不同的人群对经典是各怀目的的。有的看到了精神的拯救,有的想到了下一代的成长,有的用来抵抗眼前的泡沫,有的则发现了一堆闪闪发亮的真金白银……所以对于同一部经典作品,人们自会有种种不同的解读、策划、包装、制作、推广的手法,例如什么“珍藏版”“绝版”“少儿版”“美绘版”,乃至“数字版”等等。看来经典之风是挡不住的,那就让这股风刮得再猛烈些吧!因为人们惦记经典,念叨经典,总比崇拜这个星、那个角儿,出现这群粉丝儿、那帮粉条儿要好。

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姆说:“没有经典,我们就会停止思考。”经典,毕竟是一股抗拒浊浪排空的精神泡沫之清流。经典的永恒价值在于凝聚起社会与历史、人心与人性、上代与下代之间的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2012年1月11日 草于北京文慧园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专家。

猜你喜欢

界定儿童文学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