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北煤矿1312(1)首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012-02-08张二钢姜楠李篷
张二钢,姜楠,李篷
(安徽理工大学 测绘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1 顾北矿1312(1)煤首采面的地质采矿条件
顾北矿是年设计生产能力800万吨,为巨厚新生界松散层下开采中厚~特厚煤层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设计井型 3.0万吨/年,矿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分组大巷及主要石门开拓方式,第一生产水平标高-648 m,辅助回风水平 -550 m。1312(1)工作面原设计防水煤柱线标高-468.0 m,防水煤柱 44.2 m。设计工作面长 978.6 m,宽200 m,煤厚 2.73 m ~5.57 m,平均 3.3 m,倾角3°~8°,平均 5°,开采储量 88.1万吨,煤层顶板最高点(-455.2 m)位于切眼上口处,该处对应的基岩面标高-426.8 m,最小防水煤柱 28.4 m。该面上覆新生界地层总厚 417.90 m~448.95 m。其中下部含水层厚 0 m~9.9 m,q=0.00495L/(s.m),下部隔水层(含“红层”)厚26.40 m~37.25 m分布稳定,对照“三下”开采规程划分的水体采动等级为Ⅲ类。按照设计采厚 3.3 m,根据实测资料类比及“三下”开采规程公式计算,该面采厚垮落带最大高度为 17.46 m,小于留设的 28.4 m最小安全煤岩柱。1312(1)首采面采用全跨落法综合机械采煤,一次采全高,计划工作面推进速度为 6.0 m/天,地表平坦,地物多为农田,道路,沟渠,有3个村庄要受到开采的影响。
2 1312(1)首采面观测站设计
观测站的设计包括观测线的位置及长度的设计、测点和控制点的密度、编号、布设方式等。顾北煤矿1312(1)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由一条全走向观测线,一条全倾斜观测线组成。
2.1 观测站设计采用的开采沉陷参数
设计顾北煤矿1312(1)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时,取用综合开采沉陷参数为:
走向移动角δ=69°,下山移动角β=65°,上山移动角γ=68°,松散层移动角 φ=49°;最大下沉角 θ=86°。
最大下沉角θ是一个重要的移动参数,它的取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走向主断面位置的准确程度。根据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矿井深部开采安全保障技术及装备开发”的课题三“三下”深部煤层高效高回收率开采技术子课题“淮南矿区‘三下’深部煤层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研究”的研究结果,地表综合最大下沉角与倾角之间的关系为θ=89.12-0.6314ln(α)。将1312(1)工作面煤层平均倾角α=5°代入上式,计算的地表综合最大下沉角θ=88°。
2.2 走向观测线的设计
(1)走向观测线位置设计
由于1312(1)工作面煤层是近水平煤层,煤层倾角α=5°,按下式计算(参见图1)。
式中:θ为最大下沉角;H0为回采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由顾北煤矿提供的资料和井巷图分析计算得:θ取88°;H0取 487 m。
将上述数值代入式(1)得:
即走向观测线距工作面中心线的距离D0=17 m。因此,将走向观测线布设在采区地表中部。
(2)走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1312(1)工作面走向观测线长度按下式计算:式中:H0为回采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h为松散层厚度,φ为松散层移动角,δ为走向移动角,△δ为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
图1 观测站设计计算略图
由顾北煤矿提供的资料和井巷图分析计算得:
H0取487 m;h 取 440 m;φ 取 49°;δ取 69°;因煤层倾角α=5°,△δ取20°;l为工作面长度,l取 978 m。
将上述数值代入式(2)得:
考虑到开采沉陷参数的准确性,取走向线全长S走向=197 8 m,其中切眼外侧 500 m,停采线向外方向500 m。
由于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度 l=978 m>1.4H0=682 m,因此移动盆地在走向上可达到超充分采动。对于监测点,顾及到设站目的和规程规范要求,点间距主体取 30 m;根据设计距离,走向观测线共布设66个监测点(在实际放样时,还需要根据实际地形条件进行调整),再加6个控制点,总计72个点。测点编号自西向东进行(沿工作面推进方向),控制点编号由两个字符和两位阿拉伯数字组成,顺序为CL01、CL02、…CL06;监测点编号由两个字符和两个阿拉伯数字组成。例如,西端第一个监测点,其编号为ML01,其余的类推。其中“C”为控制点标识码;“L”走向观测线,“M”为监测点标识码,其后的数字为测点的顺序编号。
2.3 倾斜观测线的设计
倾向观测线的设计包括位置设计和长度设计。因1312(1)工作面走向采用L=978 m>1.4H0=714 m,考虑沿倾向布设1条观测线。
(1)倾向观测线位置设计
①到切眼的距离D1应满足
式中:δ为走向移动角;△δ为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H0为回采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h为松散层厚度;φ为松散层移动角。
由顾北煤矿提供的资料和井巷图分析计算得:
δ取69°;△δ取20°;H0取 487 m;h 取 440 m;φ取 49°。
将上述数据代入(3)式计算得倾斜观测线到切眼的距离D1≥423 m。
②到停采线的距离D3应满足:
将有关数据带入式(4)计算得距离D3≥341 m。
由于工作面长度为978 m,倾向观测线位置可以满足上述要求。根据工程目标(尽快掌握开采过程中地表移动变形基本规律)和地形情况,将倾斜观测线布设在主体离切眼约 472 m,离停采线约 506 m。
(2)倾斜观测线长度设计
按下式计算:
式中:H1、H2分别为采区下边界和上边界开采深度,h为松散层厚度,β为下山移动角;α为煤层倾角;△β为下山移动角的修正值;L为工作面斜长;γ为上山移动角;△γ为上山移动角修正值;φ为松散层厚移动角。
由顾北煤矿提供的资料和井巷图分析计算得:H1取498 m;H2取 477 m;h取440 m;β取 65°;α取5°;△β 取12.5°;L 取 200 m;γ 取68°;△γ 取20°;φ 取49°。
将上述数值代入式(5)计算得:
顾及到计算参数的精度及地形情况,取倾向观测线长度为S倾斜=120 0 m
在倾向观测线两端各设3个控制点,共6个控制点。由于工作面宽度L=82 m<1.4H0=682 m,因此移动盆地在倾向上未达到充分采动。由于倾向观测线北端为姬古湖和港河,无法布设足够长的观测线,为了准确地确定移动盆地边界,北端监测点取点间距 10 m,南端 500 m范围内监测点取点间距 25 m,共布设监测点55个,南端外加6个控制点,共计61个点。
测点编号自北向南(下山至上山方向)顺序进行。编号由两个字符和两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取“C”为控制点标识码,“M”为监测点标识码,“S”为倾向观测线,其后的数字为测点的顺序编号,则控制点编号分别为 CS01、CS02、…、CS06;监测点的编号为 MS01,其余的类推。
根据以上设计方案,顾北矿1312(1)工作面的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置情况,统计于表1中。
观测站情况统计表 表1
3 总结
综上所述的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为传统测量方法进行观测的移动观测站设计,即在形变区域建立地面控制网,并进行定期的监测,通过对数据处理及分析获取地面形变信息,从而来预计地表的移动变形参数,为下一步的安全施工和村庄搬迁提供参考。
[1] 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2]周万茂.地表移动观测站布设及数据处理方法简析[J].煤炭开采,2000(1).
[3] 张国良,朱家钰,顾和和.矿山测量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煤矿测量规程[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9.
[5] 董合祥,朱子清.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0(1).
[6]邓智毅,郭俊廷,阎跃观.厚松散层条件下边界角和移动角求取方法[J].矿山测量,2011(2).
[7]孙文华.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与煤柱留设及压煤开采规程实用手册[M].中国煤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