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国国内的数字鸿沟问题

2012-02-08文丨马雪娇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14期
关键词:普及率鸿沟差距

文丨马雪娇

探析中国国内的数字鸿沟问题

文丨马雪娇

数字鸿沟的出现和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化进程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数字鸿沟呈现出城乡差距过大、地区间差距过大和网民结构差异过大三个特点。而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导致信息资源和人才培养上的差距是造成我国数字鸿沟现象的主要原因。弥合数字鸿沟需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注重人才培养以及完善相关制度。

数字鸿沟; 信息化建设; 人才教育

从1997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每半年发布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简称互联网报告)以详实的数据记录中国互联网当前的发展状况。报告中,我们看到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观测到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数字鸿沟”的问题。本文旨通过分析数字鸿沟的本质并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来探讨我国目前存在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以及解决思路。

1 数字鸿沟的本质

美国国家远程和通信技术管理局1999年在报告《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中提出“数字鸿沟”的概念,指信息通信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中存在差距的现象。(注)另外,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于2001年《理解数字鸿沟》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通信技术和使用互联网的差异使得个人、家庭、企业以及地域之间在社会经济方面形成的差异。而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使用,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不仅受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也被深刻地改变着。由于数字鸿沟的渗透,个人的权力地位、区域甚至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呈现出分化的态势,从而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数字鸿沟的本质是信息和知识层面的差异。其实“信息鸿沟”概念的提出早于“数字鸿沟”,1970年,学者蒂奇那(Tichenor,P.J)和他的同事在《大众媒体流和知识增长的差异》(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一文中指出,随着信息从媒体流入社会,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会有更多机会接触信息,随着这种现象的不断持续,社会各阶层间知识的鸿沟逐渐扩大。而随着近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显然加剧了信息鸿沟的扩展。从理论上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包括受教育的成本会大大降低,信息更容易被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取,信息鸿沟会得到缓解。然而在真正的实践中,由于数字产品本身相对昂贵而且要求使用者需要一定的知识文化,数字和网络技术并没有惠及到社会的所有成员,相反,这让原本信息丰富者更容易掌握信息,而信息匮乏者得到的信息更少,从而导致了信息鸿沟的加剧。

2 目前我国数字鸿沟的三大特征

2.1 城镇乡村差异显著

CNNIC发布的《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从2005年到2009年,尽管农村网民数量增幅巨大,截至2009年12月已达到10681万人,但与城镇27719万的网民数量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而且,从2005年以来,互联网在城镇与乡村之间的普及率也有逐渐拉大的趋势。截至2009年12月,城镇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4.6%,而乡村互联网的普及率仅为15.0%。由此可见,城镇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乡村,乡村已成为信息边缘化地区。

2.2 地区间差异显著

从2011年1月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看,各地区之间互联网普及率的差异依旧显著。互联网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天津、福建、辽宁、江苏、山东、海南),以及经济较发达的内陆省份和直辖市(新疆、山西、重庆、陕西)。而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为滞后,普及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省份则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宁夏、西藏、湖南、河南、广西、甘肃、四川、安徽、云南、江西、贵州)。总体而言,由于经济基础的差异,中部和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互联网发展程度差异依旧显著。这也就容易导致恶性循环,即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拥有更多信息资源,从而经济发展更加迅速,而经济本就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少,经济发展速度更加滞后。

2.3 网民结构差异显著

根据表1的统计,我国网民结构从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上都有着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我国男性网民数量高于女性网民10个百分点。其次,网民呈低龄化态势,10岁到29岁之间的网民数量达到了57.1%,而40岁以上的网民数量只占18.4%。第三,网民的文化素质较高,高中以上学历的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58.9%。第四,学生、企事业单位工作者、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相对于其它职业人群拥有更加庞大的网民数量,相较其它行业人群获取信息能力更强。由此看出,我国的互联网使用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群体分布上并不均衡,整体偏向男性、年轻化、文化层次较高和高信息化职业人群,而这种现象势必会造成每个个体互联网使用者之间,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数字鸿沟的加大。

表1 网民结构统计表(《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 造成我国社会数字鸿沟现象的原因

3.1 经济发展的差距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数字鸿沟现象的根本原因。实证研究表明,互联网的普及率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有关研究表明,相关系数在0.8左右。从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来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4.7元,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5153.2元,还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一差距与同年城镇与乡村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基本一致。从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情况来看东部沿海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与地区之间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也保持一致。

同时,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中部和西部地区网民城乡结构差异也大于东部地区(见表2)。

这种态势势必会扩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而中西部地区还面临着本地区内的城乡差距过大问题。在中国一些偏远的山区,百姓的基本生活尚且没有解决,更不用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了。

3.2 信息资源的差距

通过《2009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可以看出,中国各地区在信息基础设施、使用、知识、环境与效果和信息消费五个方面呈现出不同态势,如表3所示。

地区基 础设 施指数使 用指数知 识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信 息消 费指数总 指数东部0.558 0.93 0.817 0.604 0.572 0.715中部0.348 0.85 0.803 0.481 0.481 0.6西部0.326 0.853 0.752 0.473 0.463 0.586

在基础设施、环境与效果和信息消费指数上,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说明,首先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相对落后,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如果做不好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发展无从谈起。其次,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上也与东部地区有着不小的差距。充分利用已有信息资源而不至浪费才可能缩小数字鸿沟。

3.3 人才培养的差距

如表3所示,在知识指数和使用指数上,中部和西部地区也低于东部地区。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在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上还需加强。除了硬件设施,使用互联网还需要基本的文化水平和计算机素养。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区已经有了相应的硬件设施,但由于文化水平和长久以来经济因素和自身观念的限制,很多农民对互联网束手无策。

表2 东中西部网民城乡结构比较(2009年)

正如前面分析,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使用者偏向文化程度较高和高信息化职业人群,农林牧渔劳动者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只占所有网民的6%,这与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很不协调。

4 缩小我国“数字鸿沟”的对策建议

4.1 加快信息资源的建设

政府要加强信息资源体制的规划,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虽然我国目前的宽带普及率已经很高,但网络连接速度较慢,包括中小企业的网站运营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是除了基本使用外的进一步问题,也需要政府和企业在进一步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上加强建设。根据工业和信息产业部于2012年公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是产业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作。

另外,由于我国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现象依然严峻,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信息化产业的平衡发展也十分重要。建议政府统筹落后地区的信息化推进工作,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地区、企业及个人多个层面间的互补互助,加快落后地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并完善相应服务体系。

4.2 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普及

提高个人素养和对文化知识的普及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尤其是经济信息化发展欠发达地区要重视起从小对学生信息知识的培养。要普及计算机课程,加强上机实践,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在高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信息专业化的指导,对信息技术应用和检索学术信息进行培训。

另外,还应该开展对全社会尤其是落后地区人民的网络知识普及。可运用定期培训,引进人才指导等多种方式,从提高兴趣和直接指导生活方面入手,提高贫困和落后群体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使信息技术真正能够成为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手段。

4.3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政策的支持和相关制度的完善是弥合数字鸿沟的保障。对信息化发展,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从基层着手,做好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完善。制度方面,应该继续完善相应法律,包括电信制度和相关信息产业政策的立法,规范互联网的使用。并且借鉴国外经验,制定保障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使用网络的相关法规。只有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我国的电子技术才能够有序健康的发展。

[1]TICHENOR, P. J,DONOHUE, G.. A, and OLIEN,C. N, 1970. 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4:159-170

[2]Edited by LOADER, B, D.1997. Cyberspace divide: Equality,agency and polic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3]NORRIS, P. 2001. Digital divide? Civic engagement, information poverty, and the internet worldwid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WARSCHAUER, M. 2003.Technology and social inclusion:Rethinking the digital divide.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research.cnnic.cn/img/h000/h12/attach201102211444160.pdf.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4),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http://research.cnnic.cn/img/h000/h11/attach201004201316070.pdf.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7),2008--2009西部地区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

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47814892d1065_1.html.

[8]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2),《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072/n11302465/14473667.html.

[9]姚杰. 2011(1),从互联网报告看我国数字鸿沟的政府治理,四川图书馆学报.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0048)

猜你喜欢

普及率鸿沟差距
安徽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
排行榜
远程医疗普及率的现况调查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回顾: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成效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鸿沟为界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