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的优势和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2-02-07贾乃新季维春史宏伟杨威邹思佳
贾乃新,季维春,史宏伟,杨威,邹思佳
(吉林省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62)
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兽)药和动、植物生长激素等农用化学品,不仅使土壤及环境受到污染、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和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而且随着污染物质在动植物体内残留积累并在生态系统中长期循环,生产出的畜产品和粮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食品品质下降,这些有害物质最终要富积到人体内,势必危害人类的健康,导致各种污染疾病发生。随着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环境、生态及健康问题更加关注,生产有机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便成了21世纪世界农业及食品的发展方向。目前有机食品销售量已占食品总量的5%~10%,摄取有益健康的有机食品己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导致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极大地促进了特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发展,形成了绿色经济,为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十分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有机食品生产有了较快发展。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约有1500家企业、3000多个产品,已获得不同认证机构的有机食品认证,其中一半由国外认证机构认证。有机食品年生产总值20.6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5亿美元左右。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仅占1%左右。吉林省认证企业占全国的10%,已建有15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机食品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出口量不到50%。
有机食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发达国家需求量持续增长。1985年以前国际市场消费量不足50亿美元,1990年达到100亿美元,1998年美、德、英、法国等11个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销售额达到135亿美元,1999年仅美国销售额就超过50亿美元,200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1]。预计到2012年,市场需求量将达到500亿美元以上。
有机食品市场的发展仍就保持不平衡状态,欧美等发达国家将继续主导有机食品的消费,消费量占85%以上。发展中国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的关爱,有机食品的消费量逐步增长。国外有机食品销售渠道主要以大型超市和专卖店或农民直销为主,通过有机食品配送中心给专卖店、超市调剂送货。中国将成为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市场,有机食品已进入大中城市的超市,消费群体将逐步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1 吉林省发展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的优势、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
1.1 自然、经济和社会技术条件优势
(1)发展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的区位、生态和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中部,东经121°38′~131°19′,北纬 40°52′~46°18′。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为5.1℃。不同季节的平均气温,春季(3~5月)为 6.5℃;夏季(6~8月)为 21.2℃;秋季(9~11月)为6.2℃;冬季(12~次年2月)为-13.5℃。积温:≥0℃积温,全省年均2500℃~3600℃,以集安为最高,达3569℃;中西部平原高于3300℃;通化地区东部、白山地区及延边地区西北部不足3000℃;长白最少,为2497℃;其他地区一般在3000℃~3300℃。全省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950mm之间。其中,春、夏、秋、冬季约分别占全年的15%、65%、17%、3%。从区域看,东部山区半山区年降水量在700mm~1300mm,中部地区在500mm~700mm,西部地区在300mm~400mm。全省年无霜期为125d~130d。其中,东部山区较短,长白山一带不足100d;中西部平原达140d;低山区、丘陵区为130d~135d,集安岭南可达160d[2]。生态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化,可满足各类特色有机农产品的生长繁育。
(2)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化、质量好。吉林省是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农业大省,具有发展特色有机食品的良好自然资源,而且资源量大、质地优良。①耕地面积大,土质肥沃、质量好,主要分布在松辽、松嫩平原。吉林省中部黑土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0%,土壤肥力高,生产潜力大,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中部平坦肥沃的耕地面源污染轻,经过一定改造完全适合开发特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全省人均占有耕地0.15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还是我国粮豆主产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②东部长白山是天然无污染生态区,立体动、植物自然资源宝库,盛产山野菜、中草药、食用菌、蜂产品、野生浆果等野生动、植物。长白山区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5%,林下资源和山沟资源丰富,适于发展特色有机农业生产。③西部广阔的天然大草原和湿地多为无污染生态区,盛产杂粮杂豆、葵花、蓖麻、荞麦等,拥有草地面积133.33多万hm2,是科尔沁大草原的一部分。④全省林地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现全省有林地面积786.5万hm2,森林覆盖率高达42.5%,有利于发展特色有机食品产业。⑤水资源量丰富。水面总面积640万hm2,可养殖水面26.7万hm2;山上、林下、水中有3000多种珍贵动植物资源,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大的约有1000余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开发特色有机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3)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吉林省地域间差异明显,生态环境系统具有明显的独特区域景观。东部长白山区(包括半山丘陵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具有山多、水多、林多、珍稀特产多的资源优势,有野生浆果40余种(如:山葡萄、蓝莓、越桔、软枣、猕猴桃等);林下草地中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如:人参、贝母、天麻、灵芝、五味子、黄芪、林蛙、梅花鹿、松茸、木耳等等)。西部松嫩低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杂粮杂豆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种植面积达26.7万hm2,占农作物面积的18%,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及欧盟等18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质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几年来,吉林省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拥有一批设备一流、工艺水平先进的国家级和省级大型龙头企业。其中,特产林果加工企业有汇源集团—延边汇源分公司,延边特产实业,通化茂源山葡萄酒集团等19户绿色饮品生产企业,年产值十几亿元;人参加工企业主要有吉林敖东集团、吉林西洋参集团、省参业集团、皇封参集团、新开河人参有限公司,2011年全省人参产值达10亿元以上;以鹿茸为主要原料加工企业有双阳鹿业集团和延边敖东鹿业集团等十几家规模以上企业,2011年全省鹿茸产值12亿元。食用菌生产量大、质优,规模大。主要有:黑木耳、灵芝、香菇、滑子菇、金针菇、平菇、榆黄蘑、榛蘑等20多个品种,2011年产值达15亿元左右。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开发能力、深加工水平、品牌数量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精气神有机农业股份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专门从事山黑猪遗传育种、养殖、加工和销售。主要市场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福州、沈阳、长春等大中城市,主要销售渠道是国内外大型商超和高档酒店、特色餐饮单位的团购,产品始终供不应求。吉林省普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集科研、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知名品牌有普康有机大米、普康有机猪肉。吉林省百益有机农业公司生产的有机大米(稻花香一号)、有机小米、有机赤豆和非我莫黍牌有机糙米等杂粮普受市场欢迎。吉林省香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是α米的专业生产厂家,集科研、生产、开发于一体,主要产品是方便米饭、泡饭、米粉、方便豆等几十个有机方便食品。这些国家级和省级大型龙头企业,容纳了大量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原料,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发展特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有利于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①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吉林省农业科技资源雄厚。高等教育发达,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较多,从事特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产品开发、技术推广科技队伍较强。科研院所力量雄厚,拥有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左家特产研究所、吉林蔬菜花卉研究院和各地区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省特产专科学校)、长春中医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吉林省园艺特产站等数十家科研、教学单位和四级农业推广部门。近些年,在特色有机农产品良种繁育、新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栽培(养殖)技术、中药材有效成份提取、标准化生产、技术配套集成、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研制出一大批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为发展壮大全省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②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五”以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机遇中,吉林省确定了工业省、科教省和生态省三大战略,大力发展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986万千瓦,煤炭产量达到2000万t,石油产量达550多万t,为国民经济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交通运输十分发达,铁路、公路、航运及水运网络基本形成。从省会到各地级市都有铁路和一级以上公路连接,95%以上的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3]。上述诸多优势,为发展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先决条件。
1.2 吉林省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历程
“九·五”期间,我省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开始起步,一些具有吉林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产业相继得到发展;“十·五”期间,按照“建基地、促开发、强龙头、拓市场”开发模式,把特色农产品产业作为优势产业来抓,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拓展优、新、稀、精产品开发领域,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人参、鹿茸、特色果品、林蛙、道地中药材,食用菌、杂粮杂豆、冷水鱼等8大类特色农产品体系和200多个有机食品种类;“十一·五”期间,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进入调整提高和扩大规模发展阶段。强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和管理[4]。2011年全省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56个,绿色食品45个,有机食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申报375个产品,绿色食品续展产品108个。全省“三品”总量已达到3766个,环境监测面积达到300万hm2,产量达到3520万t,实现产值540亿元,超年初计划任务4%。
国际市场开拓取得较大成功,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吉林省有机食品设立11个展位,有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共206个有机产品参展。签约产品5500t,签约金额达8100万元。其中,永吉精气神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有机山黑猪肉被组委会评为博览会金奖;在2011年广州绿博会,设展位21个,有80家“三品一标”农产品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的600多种产品参展。现场销售量320t,销售额达1600万元。意向销售产品3600t,金额达2500万元。有28个产品荣获畅销产品奖。在吉林省举办的绿色农产品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达成合作项目20个,项目金额18.9亿元。
迄今为止,吉林省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得到了国际市场的普遍认可。只要精心策划,扎实推进,做大做强吉林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就会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1.3 吉林省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体系开发的经营模式和主要特征
(1)依托资源优势,构建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集群。资源和环境是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础。经历十几年的开发,吉林省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围绕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区域化布局,构建产业集群。一是东部长白山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集群。这是吉林省特色有机农产品开发生产的重点区域,占全省特色有机农产品产量的75%~80%。主要有11大类,200多个系列产品。有人参、鹿茸、特色果品、林蛙、道地中药材,食用菌类、粮豆类、冷水鱼类、山野菜类、畜产品和饮品类;二是中部黑土地松花江流域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集群。依托肥沃的黑土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粮豆和有机蔬菜。主要产品有有机大米、有机小米(绿色、白色、黄色)、有机玉米碴和玉米面、有机黄豆、有机大黄米、有机黑豆等;三是西部草原型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集群。主要有四大类,近百个系列产品。分为有机杂粮杂豆类、有机牛羊畜禽产品类、有机红辣椒等经济作物类、有机瓜果蔬菜类。
(2)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经营模式。经过十几年的生产实践,初步形成了几个比较典型的发展模式:①公司+基地+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这是我省当前比较普遍的,也是成功的发展模式。有代表性的是吉林省百益有机农业开发公司、吉林省香辰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吉林省精气神有机农业股份公司、雁鸣湖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公司建设和管理生产基地,农户以土地作为出资股份或出租,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例如,雁鸣湖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农民以土地入股,以返租倒包的形式,农民在企业上班,既有工资又有股份分红。土地集中管理、统一经营。是以经营有机大豆、有机小粒黄豆、有机玉米、杂粮等农产品经销批发的企业。有机黄大豆、有机小粒黄豆、有机玉米、各类杂粮、优质大豆种子畅销海内外市场。公司的产品多年出口日本及韩国等国外企业。公司与国内多家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充分依托科研院所,更新品种,优化栽培模式。长期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大豆高产核心试验区,选用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模式,各领域专家结合共同攻关,提高大豆产量,研发适合当地的有机新品种。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机农业协会经营模式。由专业合作社或协会提供信息、种苗、订单收购和销售服务。是一种比较松散的统一服务分散经营形式。比如,白城市有机农业协会,由协会来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帮助农民开拓市场。③农民分散式自主经营模式。这是特色有机农产品早期生产方式,一种是订单式的生产,另一种是农民自产自卖。这种形式目前在我省的东部山区还比较普遍。
(3)政府推动型特征。目前,我省的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还主要是依赖于政府的扶持,通过各级政府组织招商、展会来推动发展。
(4)产业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企业化运作、市场直销特征。从特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总量看,东部山区和半山区产量占全省总量的65%,西部地区占20%以上,中部地区占不到15%。产业发展还主要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例如,人参主要集中东部长白山区的蛟河、桦甸、江源、长白、抚松、靖宇、临江、通化、集安、辉南、汪清、安图、敦化、珲春等14个县(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条。
(5)产业链条短,产品粗放型特征。我省特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率低,绝大部分是从产地经粗加工和简单包装就直接进入市场。
(6)初期发展阶段特征。吉林省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粗放,品牌杂,市场销售渠道不稳定,产品辐射半径小,还没有真正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但是,吉林省发展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增长潜力大。
2 吉林省发展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开发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吉林省特色有机农产品目前还处于发展提高期,生产基地分布零散、规模小,加工水平低。致使区域资源独特优势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产业优势,区域特色经济不明显。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抵抗市场冲击和风险能力差。具有设备一流和生产工艺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特色和有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相对较少,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和家庭企业,因其设备落后,生产水平低,加工层次浅(加工率不到30%),故多以出卖原料为主,产业链条短,后续利益大量流失,整体效益差。由于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产品成本高、品牌效益差,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弱,与现代农产品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其次是生产规模小,特色有机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物流成本高,物流能力差,难以形成规模。
2.2 市场体系发展滞后,出现“诚信”危机,制约产品的市场扩大
“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①生产者“诚信”危机。有机农产品生产必须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进行生产,不得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更不能使用生长激素。这就造成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或生产者能否严格遵守和主动来维护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保证生产、加工全程的规范化操作问题。②市场“诚信度”问题。主要是市场管理不规范,消费者仅从产品外观上难以认清是有机产品还是非有机产品。长期以来,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不规范,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导致数量型、低水平的无序竞争,自毁声誉,影响特色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和产地保护。
2.3 有机农产品消费群体小,市场狭窄
由于有机农产品生产、流通成本高,产品价格高,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吉林省经济不发达,也不靠大的都市,对高端的特色有机农产品消费能力低。绝大部分产品要靠外销,而我们对国内和国外市场研究和开拓的力度不够。①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知度不高,品牌杂,产品质量信认度缺失。②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精深加工产品少,生产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③市场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
2.4 资源环境恶化,土壤污染加剧,严重制约特色有机农产品发展
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肥力退化,耕地面源污不断加重。特别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导致农产品产量与品质下降。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全国至少有1300 hm2~1600万hm2耕地不同程度受到农药污染。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在2000万hm2左右,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0%,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面积在1000万hm2左右,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达330万hm2以上。土壤污染是长期的、隐蔽的,也是积累性的,是食品安全最基础的环节,即使所有加工环节再环保,食品安全也难以保证。吉林省东部和西部地区覆膜面积不断扩大,但因连续几年覆膜生产,土壤中残留地膜碎片增多。据我们在吉林省的乾安和通榆县调查,连续三年以上的覆膜地块,地膜碎片残留量平均为11块/m2,最高达25块/m2。城市周边农田受城镇垃圾和污水的污染相当严重,特别是一些小城镇没有垃圾处理能力,垃圾直接就堆放在农田边上,而大中城市也只是垃圾填埋式处理,城市郊区一部分蔬菜种植户直接用污水灌溉农田。严重制约有机农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
2.5 缺乏统一规划,特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不规范
由于缺乏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与管理,导致林、特、粮用地矛盾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空间不足。林农水条块分割和资源管理体制壁垒及对野生动植物资源无序开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不仅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造成特产业用地面积不足,产业发展中间环节不顺畅,影响了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
2.6 有机农业基础理论和适用技术研究滞后,科技支撑能力较弱
特色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和加工环节技术含量高,对生产资料和加工设备都有严格要求。我省由于生产基地分散,加工企业规模小,资金和技术实力不足,使得特色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中的科技研发和组装配套能力欠缺,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有效供给不够。从全省农业科技布局看,大部分科研力量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对特色有机农产品的品种繁育、有效成份提取、生产和精深加工等研发相对投入力量少,研发能力不强,产品更新慢,加工设备落后,加工层次浅。
2.7 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已成为我省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开发的主要瓶颈之一。特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来原不足,致使产业化进程慢,生产水平低,加工滞后,严重地制约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的发展。
2.8 市场跟踪管理缺失,缺乏有机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有机农产品不仅在初期的认证环节加强审查,严把进口关,更重要的是加强在取得认证后的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整个供应链的监管。目前,有机农产品在产中、加工和市场环节监管相对薄弱。消费者认知度低,对有机食品存在怀疑心里,制约消费群体的扩大。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银行贷款、基地建设、市场管理和品牌保护等方面配套政策不健全。
3 吉林省发展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和工业化思维为指导,以法制化监管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品牌化、精品化、特色化、多样化满足市场需求。资源开发、保护和建设并重,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坚持以销定产,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式生产方式,小规模大群体,突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加工企业集团。强化政府服务和监管,搞好品牌和原产地保护,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创新开发模式。走基地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公司化运作,统一化生产,统一化销售的路子。
3.1 加强领导,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的发展符合我省产业政策,是农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地方财政增强。但由于是个新兴产业,规模小、分布零散,而且风险大,加之市场还不成熟。因此,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二是特色有机农产品生产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开发,要在政府指导下进行保护性开发。三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特色有机农产品开发,促进我省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机制建设,创新生产经营组织模式
(1)建立特色有机农产品质量长效监管机制。对生产、加工和市场要坚持经常性检测和抽查,树立特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形象,提高可信度。加大监管力度,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集中专项整治。对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治理,坚决打击以花样翻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和各种形式隐蔽的违法违规行为。更重要的是强化工作落实,搞好社会监督。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特色有机农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维权意识,完善举报奖励制度。
(2)创新发展机制。有机农产品产业的开发应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发展多种股份制形式、多种结合方式的运行模式,完善公司、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自我生存能力。公司+基地、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联合方式,建立好共同利益链,实现互惠互利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稳定、高效的产业化经营链。
(3)建立特色有机农产品倒追溯机制。供应链可追溯性体系以超市为终端的特色有机农产品销售渠道,要严格落实质量追溯制度、行业自律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提高生产企业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4)销售渠道创新。积极开拓以专卖店为终端的销售渠道和互联网、电话等销售特色有机农产品销售渠道以及团购、酒店等直销渠道。
3.3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
我省特色有机农产品深精加工的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在发展上需有关政府部门的扶持,如立项申报、贴息贷款、专项资金、技术指导、产品认证等方面。加强对企业技术员、管理人员和市场销售人员的培训。积极引导规模以上特色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经营企业向集团化、连锁化、集约化发展,增强企业抗风险及安全控制能力。结合工业集中区建设,建立特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生产园区。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扶持特色有机农产品产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投向于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宣传,开拓市场。营造绿色消费潮流,提高我省有机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品牌产品的知名度,建立销售渠道;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优势,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联合攻关。研究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保鲜等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研究开发专用生产资料,引进和示范名、特、优良种;三是生产和管理补贴资金。有机食品虽然价格高,但产量低,比常规农业产出一般低50%以上,其生产风险与市场风险均较大。因此,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政策上扶持,技术上支持。
3.4 加强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态保护力度
建立强制性法规,对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周边生态环境水源、树木、土壤、空气等实行强制保护,以确保特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要求。
3.5 实施品牌战略,科学计划发展
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培育知名品牌,维护好我省特色有机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良好声誉,以品牌占领市场,带动产品发展。特别是有机农产品产业的发展要循序渐进,从开始就应避免盲目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模,适度增长,以销定产,满足不同销费层次需求,提高市场的掌控能力。防止产品过剩,否则将给企业、农民带来巨大损失。
[1]李显军.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展望[J].世界农业,2004(7):7-10.
[2]贾乃新,晏明,季维春.吉林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3]吉林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吉林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Z).内部资料,2006-2010.
[4]贾乃新,刘海凤,王晓萍,等.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发展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