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与湖沼》2012年第2期论文导读

2012-02-07

海洋科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受精率结果表明遗传

《海洋与湖沼》2012年第2期论文导读

Bohaisea-9145海洋耶氏酵母碱性脂肪酶基因的克隆、异源表达和重组酶酶学性质

采用基因重组和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 对海洋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Bohaisea-9145海洋低温碱性脂肪酶(Y. lipolyticaBohaisea-9145, LipYp)基因lipYp(1116bp)克隆, 并在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进行了异源真核表达研究。结果表明, 阳性重组子经摇瓶发酵54 h后上清液酶活力达到 1956U/mL。发酵液经两步纯化得到在SDS-PAGE上显示为单一条带的重组脂肪酶。

华贵栉孔扇贝壳色与闭壳肌颜色遗传规律的研究

采用自交、正反杂交和卡方检验方法对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的桔黄色与枣褐色等 2个壳色和黄色与白色等2个闭壳肌颜色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贵栉孔扇贝贝壳颜色和闭壳肌颜色均属质量性状, 受基因控制, 可以遗传, 不受环境影响; 贝壳桔黄色表型对枣褐色表型为显性; 闭壳肌白色表型对黄色表型为显性。

环境因子对萱藻丝状体孢子放散的影响

在实验室条件下, 以本实验室保存的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丝状体为材料, 研究了温度(7~27℃)、光照强度[18~126 μmoL/(m2·s)]和丝状体生物量(0.1~1.6 mg/mL)对萱藻孢子放散的影响。结果显示: 12℃最适宜萱藻孢子的放散, 72 μmoL/(m2·s)为刺激萱藻孢子放散的最佳光照条件, 萱藻丝状体生物量过低和过高均会抑制孢子的放散。

基于线粒体COⅢ基因分析厚壳贻贝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

基于线粒体 DNA的COⅢ基因序列对中国沿海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由PCR扩增获得23个个体的COⅢ基因787bp的部分序列, 其多态性遗传参数统计显示, 23个个体共检出 21个单倍型, 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978, 3个群体均显示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无乳链球菌三重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应用已报道的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cpsL基因高度保守序列的引物作为阳性对照引物, 经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参数优化, 建立一种检测无乳链球菌的三重PCR方法, 并应用本三重PCR方法检测40尾人工感染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样本和 22尾临床上收集的疑似无乳链球菌感染鱼样本。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三重PCR方法具有良好特异性。

两种四角蛤蜊壳内色品系选育初探

采用通径分析原理及个体间随机交配的方法, 进行了两种壳内色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的形态性状差异及品系选育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壳内色四角蛤蜊除颜色不同外, 其他形态性状间无显著差异(P>0.05); 两者的 4个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但影响质量性状的主要形态性状并不相同。深海热液区化能自养菌氢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点

以深海热液区化能自养菌(Caminibacter profundus)为对象, 采用扫描电镜和化学能谱分析, 研究了菌株表面形态和矿物元素沉积; 同时研究了菌株生长、甲基紫精(MV)还原的氢酶活性及膜结合的类型I NiFe氢酶基因(hynL)表达对盐度、pH 和温度几种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 深海热液区化能自养菌通过调控hynL的表达,调整菌株的能量代谢, 维系菌株的生长繁殖。

光唇鱼胚胎及仔、稚鱼的发育

采用干法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 光唇鱼受精卵呈圆球形, 沉性、弱黏性。在水温23~25℃下, 胚胎发育历时46 h 45 min, 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孵化等阶段。在水温24~27℃下, 仔、稚鱼发育历时22 d;22日龄稚鱼全身被鳞, 进入幼鱼期。

菲律宾蛤仔漆酶型酚氧化酶的纯化及特性分析

采用非变性电泳结合特异性底物发色方法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血细胞中分离出一种酚氧化酶, 研究了该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 金属离子、抑制剂对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 分离获得的酚氧化酶分子量约为563kDa; 酶的活性可被抑制剂抗坏血酸、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ETC)、半胱氨酸、亚硫酸钠、柠檬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叠氮钠和硫代尿素等抑制。

镉诱导长江华溪蟹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研究了不同浓度氯化镉处理不同时间对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浓度组及染毒时间较短时镉对心肌的影响不明显, 但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 心肌出现空泡变性、玻璃样变性、炎细胞浸润等病理现象, 这可能与心脏组织的特殊性、不同组织对镉的积累量不同有关。

脊尾白虾ferritin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采用 RT-PCR及 RACE技术获得了总长度为 755bp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ferritin基因 cDNA序列。该基因序列5’和3’的非编码区分别为112bp和146bp,开放阅读框 497bp, 命名为 Ecfer基因。利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 Ecfer基因氨基酸序列与无脊椎动物中的甲壳动物聚为一支(同源性为64%~67%)。香鱼排卵后卵内油球、酶活、丙二醛及受精率、孵化率的变化

以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卵母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卵内油球、有关酶的活力以及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等变化的方法, 研究了香鱼卵母细胞长时效演化的相关机理。结果表明, 随着香鱼卵在腹腔内保存时间的延长,卵内油球直径逐渐增大; 随着油球和酶活的变化, 卵子质量逐渐下降, 表现为受精率和孵化率的降低。

Cd2+与Zn2+的联合效应对马氏珠母贝受精率的影响

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曲面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Cd2+与Zn2+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Cd2+与 Zn2+两因子对马氏珠母贝受精率的一次效应影响极显著(P<0.01); Cd2+与 Zn2+两因子一次互作效应极显著(P<0.01)。经响应曲面法分析, 随着Cd2+与Zn2+浓度的增加受精率呈降低趋势。刺网选择性对鱼类表型性状的选择作用研究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 模拟了一个具有一定体长特征的鱼类种群, 利用具有多项选择参数(曲线标准差σ, 最适体长l0, 选择性因素R0)的刺网曲线对其进行长期捕捞作用, 并在去除捕捞的情况下探讨这种影响的稳定性。结果表明, 刺网捕捞作业长期作用于鱼类种群, 会对种群体长组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开发率(E)越大, 效果越明显。

围垦对长江口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采用生态学的方法, 选择了长江口横沙东滩成陆区、促淤区和自然潮滩3种生境, 研究了围垦对其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横沙东滩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8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均丰度为促淤区>成陆区>自然潮滩,而年均生物量为促淤区>自然潮滩>成陆区, 3种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其种类组成有关。

基于28S rRNA基因片段的翼形亚纲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

采用从 GenBank下载的翼形亚纲(Bivalvia: Pteriomorphia)11个总科80个种类的28S部分序列, 对翼形亚纲11个总科贝类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翼形亚纲各总科内各种间的遗传距离为 0.01~0.14, 明显小于各总科间的遗传距离。构建了包括4目11总科的翼形亚纲分类系统。

铜锈环棱螺生物扰动对藻华水体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s)法测定了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生物扰动下沉积物表层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含螺处理组PLFAs总生物量有了明显的升高, 且与底泥总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有很高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PCA)显示, 低、高密度螺处理下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对照组相似, 而中密度螺下处理组使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明显变化。

条斑紫菜耐高温品系的筛选及特性分析

采用60Co-γ射线诱变和高温胁迫处理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野生品系(WT), 进行了耐高温品系的选育研究。结果表明, 在18℃和22℃组, 所选育的耐高温品系(TM-18)和 WT品系的壳孢子存活率无显著差异, 但在24℃和25℃组, TM-18与WT相比, 壳孢子存活率分别提高了274%和296%, 畸形苗率分别下降了286%和161%,假根发生率分别提高了151%和429%。

中国东南沿海厚壳贻贝4个群体线粒体16S rRNA序列及遗传结构分析

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 对中国东南沿海4个地理群体的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遗传结构及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东南沿海厚壳贻贝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结构检测结果表明, 舟山群体、温州群体、宁德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小, 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141~0.0059, 群体内部无显著分化(P>0.05)。

静水压力诱导牙鲆四倍体的条件优化

采用静水压力抑制受精卵第一次卵裂的方法, 进行了诱导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四倍体的研究。结果表明, 将受精卵从受精后70 min开始用55 MPa的压力处理6min后, 正常仔鱼孵化率最高达到15.6%, 此时的四倍体诱导率也最高达到63.3%。流式细胞仪检测和红血球长径测量结果显示, 处理组幼鱼中四倍体约占 13.3%, 说明四倍体培育成功。

河流弧菌对大黄鱼鳃黏液黏附特性研究

采用间接ELISA法(最低检测值约104cfu)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不同培养阶段、抗体处理、营养饥饿等对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黏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TSB培养的菌体的黏附作用极显著强于 TSA培养的菌体的黏附作用(P<0.01); 河流弧菌能很好地黏附于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黏液, 黏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黏附动力学:y= 0.1782ln(x)-1.6923 (R2= 0.9810)。

虎斑乌贼胚胎发育及孵化历期观察

采捕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野生卵群进行室内培育, 采用显微成像系统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 并详细描述各发育期的特征。结果显示: 虎斑乌贼卵长径(30.7±2.4)mm, 短径(13.4±1.3)mm。贼胚胎发育过程共分为卵裂、囊胚期、原肠期、器官芽原基出现、眼色由无色到黑色等30期, 探讨了主要器官(眼、漏斗等)的发生变化过程。

(文/《海洋与湖沼》; 编辑/谭雪静)

猜你喜欢

受精率结果表明遗传
非遗传承
种蛋受精率检查的重要性和结果解释
夏季雅士勇对蛋用种鸡受精率及孵化成绩的影响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输精周期和数量对绿壳蛋种鸡受精率影响
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册亨县杂交水稻引种试验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