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创作技术之诗意审美意义建构——以《佛山听禅》为例
2012-02-07文丨张
文丨张 宁
作为《看佛山》系列纪录片之一,《佛山听禅》介绍了佛山市的宗教、历史、陶瓷、冶炼、粤剧、粤菜、功夫、山水、市井、民俗、现代制造等内容,以佛山市日常生活里可视、可听、可感的元素诠释了“其实,用心什么都是禅”的想法。该纪录片以城市为题材,却没有陷入城市宣传片的禁锢,留给观影者的是无尽的诗意和思考。审美意义是将现实放置到人的心灵体验中经历诗性的超越,以达到物质现实与心灵现实的统一。将现实的外在之物化作一种可感受、可领悟的精神境界,是审美认知过程的基本模式。①本文从设置象征附着的载体、影像的组合、音乐和个体化的对象四个角度探讨《佛山听禅》审美意义的建构。
1 设置象征附着的载体
设置象征附着的载体是《佛山听禅》审美意义建构的第一步。纪录片中,意象的本质是象征,它将影像中的物象作为象征的替代物去激发人的想象。因此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想要达到意象化的目的,第一步就是要寻找象征可以附着的载体。②如何使佛山宗教、历史、陶瓷等众多类别联系在一起表达“禅”?张以庆选择了纯净灵动的陈家欣这个角色,她在片中饰演一位清朝汉人女子。陈家欣巧妙地担当了意象的载体,对影片意义的表达作用显著。
1.1 结构段落,自然转场,使影片婉转流畅
影片第一段落开始,画面为南海丹灶镇中心小学同学背诵《公车上书》。背诵结束,声音转为静寂,镜头切到康有为故居,清朝汉人女子打扮的陈家欣出场。陈家欣出场的第一个画面是逆光,安静地靠在康有为故居窗前向外眺望,第二个镜头是面部特写,神情恬静,眼神清澈,向窗外望去,背景音乐渐入粤曲《渔舟唱晚》,画面转为黄昏江面上渔船划过的场景。陈家欣出现的画面位于康有为故居里,上承小学生们背诵的康有为作品《公车上书》,望向窗外,同时又顺畅地下启了室外渔舟唱晚的画面与音乐。
陈家欣第二次出场开启了影片的段落二,第一个镜头是她坐在古式椅子上,字幕出“康有为成立全国第一个不缠足会”,第二个镜头是她的手部特写,第三个镜头转入自梳女晃脚的脚部特写,形成自然转场。陈家欣第三次出场依然是在康有为故居窗前,从扶着窗棂思考,上接“浮生若茶”的画面,随后望向屋内,画面转入太极拳的表演,引出段落三。可以说,陈家欣的设置结构了段落,使影片更流畅。
1.2 意象附着物具有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可替代性
陈家欣在情感表达和主题升华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影片结尾提炼出主题“其实,用心什么都是禅”。用什么样的画面来表现主题呢?如果以僧人表现,无法贴切表达“什么都是禅”的涵义,若以任一普通百姓展现,“禅”意不足,若以某一物件表示,似乎缺乏灵气,而以清朝女子陈家欣虔诚拜佛的近景,配上老人谦伯的唱曲,这个过程便会让人对虚无缥缈的“禅”有了理解上的着落点,而这种感觉可能只有通过陈家欣才能最巧妙地用画面的形式传达出来。通过意象附着物的选择,产生由象生意的过程。
2 影像的组合带来意象化
完成影像的组合是完成意象化的另一方法。《佛山听禅》通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完成意义的整合和升华。字幕在本片起到脉络的作用,现将影像和字幕列出分析。
画面字幕黄昏,渔船划过江面;东平大桥;寺庙僧人念经 渡孩子们背诵公车上书 普度清晖园屋顶落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春秋厨师烹调鱼汤 五色五味,人生亦然谦伯在饭店喝茶 浮生若茶谦伯关掉收音机 有声听音,无声听自己十六岁的刘家伟一边卖肉一边看书 有空用功,没空用心小狗平静地看着风吹倒一杆正在晾干的香云纱 不是风动,也不是纱动东华里部分被拆除的废墟,背后竖立的高楼 广厦万间,夜眠八尺东华里老街,在这里守了七代的骆筠郿老人看着门外 已失去,未得到,正拥有,轻重孰知罗列村村民松哥坐在船上饮了一口酒,江边渔船停靠 若水三千,只取一瓢黄昏渔船划过江面 同船不同路,渡人亦度己陈家欣合掌拜佛 其实 用心什么都是禅
2.1 影像自身具备的知觉层次、叙事层次和诗意层次
让·米特里在《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中将影像分为三个层次:知觉层次,影像是现实的物象,它第一层意义就是被再现物的意义;叙事层次,影响具有表意符号的功能,它的表意不取决于孤立的影像,而是通过影像之间的关系获得最广泛的蕴涵;第三是诗意层次,影像通过象征建构一个诉诸于观众想象的“诗意”,因而成为视觉语言艺术。
《佛山听禅》的影像自身内涵丰富,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黄昏中渔船划过江面的镜头,知觉层次是船儿过江,叙事层次是通过一个地方,最终到达彼岸,诗意层次则是人心灵上的开悟,从渡船、到渡人,实际上也是在度己。同样,张以庆在这些画面上配以“渡”和“同船不同路,渡人亦度己”的字幕,点亮了诗意层次的涵义。
2.2 影像组合带来的意象化
影像自身具备多层意义,导演又为画面配上精炼的字幕,在此基础上,导演对画面的呈现方式做了特殊处理,即每一个字幕画面出现时,均采用定格,同时配一声击磬声。如此使影像与影像之间形成统一的风格,打造了舒适平稳的节奏。随着这些丰富内涵的影像通过组合不断积累,意象的表达也逐渐累加。到影片结尾处陈家欣合掌拜佛,提出“其实,用心什么都是禅”的主题时,影像组合带来的终极意象也清晰展示出来。这些现象和观念的阐释,通过影像的组合明了地传递出来,为观众解读影片提供了线索,也是导演自己想要表达和期望看到的。
3 音乐促进影片从现实到意象的转化
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离心灵最近的表达工具。对于纪录片创作而言,音乐也是从描写跃升为表现的常用手段。《佛山听禅》的音乐张力十足,尤其是片中多次出现的由刘桂娟演唱的《渔舟唱晚》更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
3.1 主旋律起,意象化开始
在影片中,《渔舟唱晚》被张以庆按照原曲的先后顺序截取为四部分,先后四次穿插于片中。第一次出现位于影片段落一。陈家欣安静地靠在康有为故居的窗前,望向窗外,音乐起,画面切到黄昏江上渔船划过水面的镜头,此处歌词为“船儿悠悠,顺风满载渔歌唱,鱼儿沉游,云儿远落時呦。”金色的夕阳,金色的水面,船儿慢慢划走,音乐与画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歌曲第四次出现是在结尾,一老一少坐在门槛儿上,望着天空中的月亮,云彩轻轻飘过,音乐为“月儿悠悠,顺风送,船儿走,船儿走。”顿时,一种时空的沧桑与传承涌现出来。在人们回味歌声与禅意的时候,张以庆恰到好处地点出结尾字幕:“佛山,简称禅”,意象得到最终的转化,意犹未尽,感慨万千,而这一切全是因为音乐与人内心的沟通所致。可以说音乐起时,意象化便开始。
3.2 局部音乐个性鲜明,形成张力
影片的音乐从引子开始就特色鲜明。引子由寺庙钟声带出,接下来便是钟声配古老的佛山画面和京剧配现代佛山日常生活画面,其中京剧的旋律是递进式,最后到达高潮时,出现影片名——《佛山听禅》。安静的钟声和激昂的京剧带来的反差正好符合片头所要表达的佛山既古老又现代,既安静又嘈杂的意境。
而另一处使用精妙的音乐位于影片段落三,太极拳师马建超打太极拳时的配乐不是太极旋律,而是与之拳法节奏相吻合的京剧鼓点。之后的粤剧表演、武术表演的配乐竟是意大利歌剧咏叹调《蝴蝶夫人》。前所未有的混搭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官冲击,而且再次营造了佛山既中国化,又国际化的贯通之感。张以庆在这部影片里巧妙地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而陌生带来的则是震撼。
4 个体化的对象
尼采说,“只有人才是美的,只有充满生命的人才是美的。”正是有血有肉的人为纪录片提供了审美的价值。个体化将使纪录片从一般的社会学层次上升到审美的层次,将使一般的社会写真上升到艺术的层次。
《佛山听禅》中出现了大量的人,他们在影片中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人”,而是具体的个体化的人。如影片第四段落以积累蒙太奇讲述的冯氏木版年画冯炳棠、陶艺大师刘炳、民间剪纸艺术家饶宝莲、开脸师覃明英等。同样是积累蒙太奇,在第六段落中展示的佛山各行各业的工作人群,有操作工晚金芳,媒体人韩茜薇,交警王桂德,香云纱印染工匠李活生等。这两处均以较轻快的节奏表现他们的工作状态,在每个人短暂的镜头累积中产生新的审美效果。这些个体是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的个体形态,具有一种现实感,他们工作的状态、行走的身影能与具体生活直接联系,使创作活动具有明显参与性。而这些人群与我们的生活形态处于一种同形同构的关系,能够引发人们感情的共鸣,产生亲切感,更容易使观众通过经验去加强艺术的体验,符合全文最后总观点,“其实,用心什么都是禅。”
综上所述,完成设置意象附着的载体、影像组合的整体性、音乐促使影片从现实到意象的转化和个体化的对象的过程,就是《佛山听禅》这部影片将现实的外在之物化为一种可感受、可领悟的精神境界的过程。在此期间,影片摆脱了单纯追求生活实录,而是使影像逐步超越现实获得了美感意蕴,建构了审美意义,使人们在欣赏影片时欣喜地发现,原来生活中熟视无睹的事物竟还有如此美妙的一面,得到诗意的享受。
注 释:
①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01):157,175,178.
② 转引自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4(01):131.
[1] 刘婷.影像叙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0(1).
[2] 张同道.多元共生的记录时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1).
[3] (美)莎轮·谢尔曼.张举文等译.记录我们自己:电影、录像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1).
[4] 李治田.影视语言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