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实影响与建设思路
2012-02-05王自力
王自力,陈 菲
(1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科研部,上海 200433)
急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实影响与建设思路
王自力1,陈 菲2
(1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科研部,上海 200433)
急救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有效运转会对经济、社会、政治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建议加强政府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法制保障,加强社会救助及其文化建设,以期建立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急救医疗保障体系。
急救医疗保障体系;新医改;医学伦理学;社会救助;法制保障
在我国,虽然有一定规模的急救医疗服务,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急救医疗保障体系。由于急救医疗保障体系是国家医疗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伦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现阶段的国家医药体制改革中,必须重视急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 急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实影响
1.1 经济效益
急救医疗保障体系体现了伤病的预防、处置和救护的全过程,从现代急救医疗体系的三个阶段来看:院前急救、医院急救、救治缓解后的康复治疗都涉及大量需要应急救治和抢救的患者。急救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说就会导致救治效率低、政府有效投入低、医疗资源利用低、伤患重新走向岗位几率低、健康指数反哺发展水平低的情况。这就背离了卫生事业的伦理价值。
完善急救医疗保障体系十分必要,因为急救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备和科学运转,可以在第一时间抢救大量重危患者,减少后期治疗所需要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医疗资源,节省财政和社会投入;同时,急救医疗体系充分发挥作用,可以救活大量的生命、治愈或者较好地治疗疾患,从而让这些获得健康的患者重新走向工作岗位,继续为社会服务,创造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也符合国家发展卫生事业的宗旨。
急救医疗保障体系健全与否与救治效果以及经济效益的关系越来越被政府和专业人士所认知,而急救效益所要求的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救护的可及性显得尤为重要。现行医改的投入着力于向基层和社区医院倾斜也说明了这一点。尽管相关专家对于是否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急救医疗体系的看法不一,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其具有的职责而应具有的急救能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宽泛地讲,急救过程应是从发现患者的第一个人开始的,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反应者(也叫第一救护人)”需要对患者采取一些急救措施,然后再叫急救车。急救车能提供必要的医疗仪器设备以及医护人员,并把患者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合适的医院。这种模式是合理的。[1]急救实践表明,80%的心脏骤停是心脏原因引起的,而其中的80%是室颤,假如能在1分钟内除颤并给予患者基本生命支持,80%的患者就有存活的希望。但令人遗憾的是,几乎99%的患者恰恰是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复苏和除颤而未能存活下来。[1]因此,抢救的及时性在急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应该放在首要考虑位置。
1.2 社会效益
公民的健康状况可以反映社会的文明水平。急救医疗保障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暴发和流行、公民突发疾病等应急救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急救医疗保障体系,那么生命和伤病的救治就必然出现混乱不堪的状况,可能导致医疗保障差,救助秩序差,社会观感差,群众评价差等。这不符合卫生事业的社会伦理要求,解决此问题就必须设法满足人民群众急救医疗的需要,就要让急救医疗的保障落到实处,这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且由于物价指数的因素,即使在十余年前,这种急救医疗欠费的压力也比较大,如某地2001年急救医疗中心当时3年病人欠费统计,“病人共欠费256万元,其中院前急救病人欠费35.6万元,欠费病人中2/3为无主病人,其中包括城市下岗特困工人,农村进城打工族和游民。”[2]这部分人的后顾之忧无法解决,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国家要加大对急救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而医政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就必须站在社会救助的第一线,扮演急救、治疗和安抚伤患的关键角色,履行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职责。
因此,急救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效建立和运转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普通百姓感觉到我国现行及即将建立的急救医疗保障体系是可靠和有效的,让社会的安全感在急救医疗体系稳妥的保障下增强,这应是我国卫生保障的着力点,也是深化卫生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1.3 政治影响
急救医疗保障体系是一个国家医疗体系独特的和关键的部分,它反映了国家社会保障规模、范围和水平,是国家科技实力的展示,是专业人士和民众自救、他救、合救的知识、信念、品德和技能的综合体现,也反映了国家的软实力。急救医疗体系对个案的处置是对国家政策的一个明确检验,必须慎重对待。没有急救医疗保障体系,危重伤患可能就得不到及时救治,这一民生问题就可能成为社会的敏感问题,负面影响大。
急救医疗体系完善,医疗水平高,救治效果好,可以促进人民对执政党的坚定支持,可以提升人民对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信任感,可以强化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让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由衷地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急救医疗体系的有效保障。这对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表明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得到了充分落实。
2 急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思路
2.1 加大政府投入,确保急救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
当前我国正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央财政2009~2011年共新增医改资金3318亿,[3]这些投入主要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及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等方面,而这之中必然含有对急救医疗的投入,但急救医疗保障体系究竟投入多少还不够明确。而从政府关爱群众急救的人道救治角度来说,急救医疗保障应该强调公益,对于特殊情况还可酌情减免费用。当然,对于医疗机构急救治疗中免除费用要研究出财政弥补的措施。政府要在推进全民基本医保为目标的基础上打造适应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全民急救医疗保障体系。急救医疗保障的公益性要求其覆盖几乎所有人群。要在医疗近期目标中,明确投入到急救设施的资金比例,这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着力点,符合急救保障优先的伦理要求。这样,才可使急救医疗保障体系有效运行。政府财政投入和卫生资源使用对于急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必须落实在院前急救网络的合理布局上,急救站的布局和建设,要兼顾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的平衡。[4]
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急救医疗的救治质量和水平
急救医疗保障体系涉及很多因素,而关键因素还是人才队伍,其中人才队伍又涉及急救医疗体系的管理人才、医疗人才和设备保障人才等。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涉及管理人才的培养、锻炼和使用的环节,要把急救指挥中心、急救中心、紧急救援中心三个中心的领导班子配齐配强。要注重管理人才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领导艺术、指挥水平和应变决策能力的考察培养,要在实践、培训和总结中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处理问题的技能。而对于医疗人才,要按照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护士等不同的医护专业岗位,特别强化急救医疗的处置能力的培养,对于基层医师特别是社区医生要强化全科医生的训练,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急救医疗问题的能力。急救医疗的设备保障人员既涉及仪器设备的专业技师和维修维护人员,也涉及诸如救护车驾驶员等专门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必须从严、从难、从实战来提高急救保障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2.3 强化法制保障,完善急救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
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完整的急救医疗体系法律,现在的急救医疗法规散见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卫生部门规章中,这里有必要重点探讨急救医疗建设标准化方面的法律制度。事实上,急救医疗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就是制定和贯彻急救医疗体系中的以统一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活动,主要表现为急救医疗实施中的通用化、统一化的形式和内容。在急救医疗体系建设中,标准化的意义和目的在于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节省抢救时间,最大限度地赢得急救时机,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国务院于1994年制定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就规定了急救中心(站)的基本标准。2008年6月,《急救中心建设标准》发布,规定了急救中心、独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和独立建制急救站的标准。2009年卫生部颁布了《急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明确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的建设管理规范标准。显然,卫生行政法规很重视急救医疗的标准化建设,专业学者也一直探讨急救工作如何优化、如何明了和统一标准问题,譬如有人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六个统一问题,即:观念的统一,管理的统一,装备的统一,技术的统一,服务的统一和收费的统一。[5]
2.4 加强社会救助及其文化建设,营造急救医疗保障体系的社会氛围
现代急救医疗体系的三个阶段,即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运送救护,这一阶段要求实现社会化;二是医院急救,即决定性救治,这一阶段要求达到专业化;三是救治缓解后的康复治疗,这一阶段要求达到家庭化。而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均和社会联系紧密,特别是院前急救时间紧促,是决定危重患者抢救取得成功的关键,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重大伤害、疾病的应急能力,反映公民对疾病的自我急救和救助他人的知识、能力及其品德。而这些都需要对社会成员的宣传教育,需要普及大众应急救治的处置能力,需要加强急救医疗保障的文化建设,需要营造互相救助、人人受惠的爱心氛围,需要强化社会救助的机制建设,促进急救医疗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从而打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全社会参与的急救医疗体系的可靠保障。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汲取发达国家重视普通急救知识的先进理念和有益做法,譬如美国,“要求1/3以上的民众学会院前急救,其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高达89.95%,小型急救箱普及率高达99.25%,公共场所均已配备院前急救设备(如AED),规定警察、司机、消防队员、大中小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和现场抢救、自救的培训,使得救生率高达99.87%”。[6]与此对应,中国关于急救医疗的社会救助文化缺乏,大众的急救、自救、互助知识远未普及。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我国提升民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空间。
[1]张艳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否纳入急救医疗体系?[J].中国社区医师,2010,(43):26.
[2]王坤华.120急救医疗与社会保障制度[J].西藏医药杂志,2001,22(3B):12-13.
[3]李克强.不断深化医改推动建立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医药卫生体制[J].新华文摘,2012,(22):1-5.
[4]于海玲,关金保,王亚东.北京市城区院前急救网络合理布局方法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36):4214-4215.
[5]武秀昆.急救医疗体系建设中的标准化问题[J].中国医院管理,2006,36(12):23-24.
[6]周奇,朱成明,陆建明.中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比较研究[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1,28(4):158-161.
〔编 辑 李恩昌〕
Current Influence and Construction Thinking on First Aid Medical Safeguard System
WANG Zi-li1,CHEN Fei2
(1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2 Department of Science Research,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The perfection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of first aid medical safeguard would produce important influences in economic,society and politics.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namely,increasing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strengthening talents construction and legal guarantee,improving social assistance and its culture construction,thus to establish a first aid medical safeguard system with era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First Aid Medical Safeguard System;New Healthcare Reform;Medical Ethics;Social Assistance; Legal Guarantee
R459.7
A
1001-8565(2012)03-0283-03
2012-03-09〕
20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