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盆地丹霞地貌的体育旅游开发研究①

2012-02-03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旅游教研室陶宇平

中国商论 2012年17期
关键词:丹霞地貌丹霞四川盆地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旅游教研室 陶宇平

四川盆地丹霞地貌的体育旅游开发研究①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旅游教研室 陶宇平

四川盆地丹霞地貌资源丰富,却未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收集、亲身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交流、总结归纳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盆地丹霞地貌资源在未申遗状况下怎样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进行研究,旨在探索一条与其他丹霞地貌景点景区不同的开发策略和运行方式,并得出结论:四川盆地丹霞地貌应另辟蹊径,以开发体育旅游为契机,突出丹霞地貌的多功能价值,以差异化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川盆地 丹霞地貌 体育旅游

“丹霞地貌”属于岩石地貌和红层地貌类型之一,是指由巨厚陆相红色砂岩、砾岩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形态的总称。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中国丹霞”于当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丹霞”项目,是中国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6个丹霞地貌区“捆绑”在一起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它包含的6个申报地分别是: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湖南莨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

四川盆地丹霞地貌资源丰富,占全国丹霞地貌资源近20%,但十分遗憾的是四川盆地丹霞地貌没有参与2010中国丹霞地貌联手申遗。四川的丹霞地貌资源呈什么状态?怎样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我们将在以下进行探讨。

1 四川盆地丹霞地貌分布情况与特点

四川盆地的丹霞地貌资源丰富,分布较广,在全省各地都有分布,已经发现的丹霞地貌有100多处,约占全国总数的1/5。盆周丘陵和浅山地区丹霞微型地貌丰富,川南、川西南、川东南大量的丹霞地貌连成片,与重庆、贵州的丹霞地貌共同形成川渝黔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具有自身的特点。

1.1 四川盆地丹霞地貌分布情况

(1)川北地区。四川盆地的北部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南北分界地段,这一片区的丹霞资源较为丰富。古代人们在丹霞岩壁上凿孔修建栈道,“金牛道”就是在丹霞地貌上伸向远方,沿途有丹山碧水的清风峡、明月峡,有千佛崖摩崖石刻造像,有红色砾岩为主体的剑门雄关。

(2)川西地区。这一区域是四川盆地的西部,在自然地理上是中国第二台阶和第三台阶的过渡区,是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质结构复杂,但在盆周地区仍有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四川芦山县大崖峡、成都青城山、江油窦圌山、夹江县千佛崖、彭山县香山仙洞、邛崃天台山、眉山仙女山、峨眉山的擦耳岩、二斗岩及五显岗都分布有丹霞地貌。

(3)川中地区。川中地区是四川盆地的腹地,在丘陵的隆起部分常见红色砂岩裸露,由于发育尚不完全,仅为准丹霞。安岳县的千佛寨石窟及圆觉洞石窟的许多艺术水平极高的佛像都雕刻在这些准丹霞地貌的岩壁上。毗卢洞、严华洞及茗山寺的石刻也都是在准丹霞地貌上雕凿。卧佛院、玄妙观、圆觉洞、千佛寨也都建立在准丹霞地貌上。

(4)川东地区。这一区域是四川盆地的东部,大巴山、巫山成为其天然屏障,这里现大部属重庆市,但四川盆地的地质结构并不因为行政区划的改变而阻断。大足石刻的宝顶石窟、北山石窟、南山石窟的佛像及人物皆刻于准丹霞地貌的岩壁上。万州北山观至关口及太白岩、四层岩及万州南面的南山也属准丹霞地貌。

(5)川南地区。这一区域是四川盆地的南部地区,大娄山、大小凉山是与贵州、云南的分界线。这一区域的丹霞资源尤其丰富,四川马边、沐川、叙永、古蔺、合江,重庆江津以及贵州赤水、习水等地的丹霞地貌几乎连成一体,总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是目前所知世界最大的川渝黔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1.2 四川盆地丹霞地貌的特点

(1)量大、点多、覆盖广。四川丹霞地貌的总量较大,在四川盆周地区的分布呈马蹄型,加上重庆、川东部分正好成一环状,在四川盆地中心地带有零散分布;丹霞地貌在盆周东、北、西三面与其它地貌混杂,在川南及川西南、川东南发育典型,且量大面广。四川丹霞地貌区以丹霞方山为主,无论丘陵与山地,地貌形态丰富、生物多样性强、植被覆盖率高,溪流蜿蜒、瀑布众多、环境良好,是开发生态旅游的好地方。

(2)四川的旅游名胜多与丹霞有关,却不以丹霞出名。四川的旅游资源丰富,许多出名的景点景区都建在丹霞地貌上,但它们一般都是因道教、佛教、历史事件和其他特色而闻名于世,均不是以丹霞地貌而出名,其他特色掩盖了丹霞地貌的光辉,或者说人们并未从丹霞的角度为这些景点景区增色添彩。剑门蜀道、青城山、乐山大佛、蜀南竹海、赤水、四面山等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均与丹霞地貌有关,盆地内的多数峡谷、石刻、摩崖造像等旅游热点也和丹霞地貌密切关联。

(3)知名度不大,竞争力较差,总体水平不高。丹霞地貌分布区往往以其特有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构成极富观赏和游览价值的风景名胜区(点),但四川大多数的丹霞地貌还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目前四川省内有些地方已在对丹霞地貌进行旅游开发,但总体级别和水平不高,尤其是与其它成功申遗的丹霞地貌的景点景区相比,知名度和竞争力都较差。

(4)资金短缺,交通不便,信息滞后。四川丹霞地貌坐失打包申遗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缺资金,二是缺心思。一些地方交通不畅又缺乏经济支持,可谓有心无力;而另一些地方因其他方面已经获得世界遗产称号或者另有所图,可谓有力无心。屏山县丹霞地貌典型,观赏价值很高,但受交通影响,想开发却开发不了。而且屏山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缺乏经济支持。马边的丹霞地貌比较突出,拥有“得天独厚、潜能巨大”的旅游资源,可惜当地政府部门对丹霞地貌并不十分了解,在丹霞地貌申遗成功之后,才从网上知道这些信息。古蔺与赤水分属川黔两省,同住一座山,同饮一河水,连丹霞地貌也惊人地相似,两地都将旅游开发列为了“重要发展战略”。但古蔺县主打原生态,以休闲度假为主要方向。

2 四川盆地丹霞地貌在未申遗状况下发展出路的探讨

2.1 借成功申遗东风,打造丹霞地貌为主题的景点景区

过去人们对丹霞地貌了解不多,现在中国丹霞申遗成功,人们对丹霞地貌的认识和了解在逐渐加深。四川丹霞地貌资源丰富,虽与申遗失之交臂,但仍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可借“中国丹霞”申遗成功东风加强丹霞地貌的宣传和丹霞地貌知识的普及,努力打造1~2个以丹霞地貌为主要特色的景点景区供游客游览参观、鉴赏与探索。

2.2 丹霞资源结合其他旅游资源,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四川丹霞地貌旅游的发展不能与周边成功申遗的丹霞景点景区雷同,要以丹霞地貌为基本载体,在丹霞地貌基础上结合其他旅游资源一并开发,要让游客既游览欣赏丹霞地貌,又能在旅游中获得其他方面的经历和感受。四川的丹霞地貌旅游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奇,人有我特”而与众不同。如古蔺县黄荆景区在丹霞基础上开发高端休闲游、沐川县在丹霞地貌上推出“川西竹海”也不失为较好的做法,但要注意不能重蹈四川其他景点景区的开发老路,突出其他特色而丢掉了世界遗产的“中国丹霞”。

3 结论与建议

3.1 深化丹霞风景地貌的理论研究,完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丹霞的成功申遗,使国内外的地质、旅游专家加深了对丹霞地貌的研究和探讨,但与地貌学的其他学科(花岗岩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相比,理论研究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还需要做更艰苦细致的工作。四川省应对丹霞地貌进行普查,完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树立丹霞地貌在丹霞风景区的主导地位。

3.2 创造丹霞风景地貌的主题形象,重视丹霞地貌风景区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

针对四川丹霞地貌知名度不大、总体水平不高、竞争力较差的弱点,加强丹霞地貌的宣传、对丹霞地貌风景的形象设计和形象定位很有必要。对于丹霞地貌风景区的宣传应广开思路,多种形式并举,使其在游客心目中有一个奇特鲜明的形象主题。在开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和具体保护措施,并严格执行。

3.3 开发与保护并举,避免建设性破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丹霞风景地貌区别于其他风景地貌在于它的奇特性,赤壁丹崖是丹霞地貌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四川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大,加之红色砂砾岩胶结、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透水性强,易受风化侵蚀。因此,丹霞地貌风景旅游资源属于一次性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将无法重塑,是永久性破坏。四川丹霞地貌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要避免建设性破坏。要保持丹霞地貌风景区的“丹山”、“碧水”、“秀峰”、“怪石”等自然美色,让游客充分享受大自然的赐福。

3.4 以开发体育旅游为契机,突出丹霞地貌的多功能价值

体育旅游是旅游者以体育活动为主要方式和内容的旅游形式。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体育旅游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异军突起。体育旅游多是利用非人工的自然环境开展的体育项目,对游客吸引力大,投资少、周转快、回报率高。丹霞地貌具有多功能的价值,不仅可供地质考察与学习,也是开发体育旅游的优质资源。丹霞地貌分布区往往丹崖赤壁,碧水绿树,地形起伏多变,奇峰异洞,沟壑纵横,且海拔不高,这样的地形地貌是开展体育旅游的绝佳之地。利用丹霞地貌的山水林洞,可开展野营、野炊、野外生存、登山攀岩、悬崖速降、定向越野、野外拓展、溯溪、漂流等体育旅游项目。以精彩、刺激的体育旅游项目吸引参与型体育旅游者来此实践体验,以户外运动赛事吸引观赏性体育旅游者前来喝彩加油。四川省应充分发挥丹霞地貌的多功能价值,以开发体育旅游为契机,树立独特的经营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邛崃金鸡谷、江油窦圌山、剑门关利用丹霞资源与体育旅游结合开发利用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四川丹霞地貌风景资源是四川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在四川的旅游开发中,丹霞地貌风景区要突出丹霞地貌的价值。在丹霞地貌上开发体育旅游,由于专业项目的技术限制可适度增强丹霞地貌资源承的载力,减少人们行为对生态资源的破坏,通过差异化经营,坚持可持续发展。

[1]黄进,陈致均.丹霞地貌定义以及分类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C].经济地理,2003(增刊2).

[2]罗成德.关于建立丹霞地貌学体系几个问题的思考[C].经济地理,2003(增刊23).

[3]王付军,罗成德.四川盆地的假丹霞地貌旅游资源[C].经济地理,1999,(19)(增刊).

[4]杨载田.资新丹霞风景名胜联合开发探索[J].衡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1998(5).

[5]杨颖榆.广西丹霞地貌的区域旅游开发与研究[J].经济地理,1994(增刊).

F590

A

1005-5800(2012)06(b)-179-02

2011年度四川省教育厅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LYM11-13)。

陶宇平(1956-),四川省峨眉山人,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旅游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体育旅游与户外运动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丹霞地貌丹霞四川盆地
初见丹霞·黄河之水
A New Bamboo Variety from Danxia Mountain and Morphological Supplement to Dendrocalamus pulverulentoides
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下)
赵雪作品
四川盆地极端降水演变特征及拟合
美丽丹霞地貌
大自然的奇观:中国丹霞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神奇的七彩丹霞地貌
四川盆地秋季气溶胶与云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