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人物志(九章选三)

2012-02-01秦兆基

散文诗世界 2012年8期
关键词:唐寅张旭

秦兆基

崔钢兵设计

张旭暮秋

秋天,曛黄的太阳,没有太多的气力,洒落在古老宅第的方砖上。

张旭,转了一个大圈,顶戴着金吾长史的官衔,回到了故里。西北风尘寥落,中原烽火连绵,昔日交往的亲朋、酒友,不知散落到哪里去了?鉴湖的贺知章,比自己还要老的老头,怕早已成为古人?李白还有“笔落惊鬼神”的佳句否?赋就《酒中八仙歌》的少陵野老杜甫,当年还是年轻人,如今飘零到何方?

“张旭三杯草书圣,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解下了峨冠博带,不用摧眉折腰,从容地放浪形骸,诗狂,酒狂,书更狂。

几案上,铺就的纸,墨海里研好的墨,笔架山上悬挂的湖笔,像待发的三军,等着主帅的号令。三杯,只要三杯,一切就会催动。

长安酒楼,公子王孙、墨客骚人、酒徒豪客、胡姬美女,慕名而来竭诚学艺的,想要一瞻大师风采的,只想看热闹的,远远地拢着,围成弧形。

弟子颜真卿送上蘸饱墨汁的笔,张旭如癫如狂,挥洒,挥洒……线条,飞动着,跳跃着,蜇伏着,奔走着,呼喊着,狂歌着,郁闷着,沉思者,放声大笑着,嚎啕大哭着。那不是字,是诗,是文章。不要把它看成是信息的载体,它就是信息的本身。不需要费心思去辨认,去详,去猜,那线条就会告诉你,书家的人生际遇:千里寄宦的乡情,浮生如梦的旷达,添香红袖的缠绵,功名无望的惆怅。字幅就是诗人的精神本传。

掷笔而起,疾走,狂叫,心中无可名状的悲苦不是这支笔所能传达的,就像是上阵的将军找不到称手的武器,环顾茫然。将自己化身为笔吧,散开盘在头顶的黑发,揪住了,用头发当着笔锋,身躯当作笔杆,头颅配合手腕转动,公主争道的担夫桀骜不驯、暄拳弄掌的姿态,公孙大娘舞动剑器,兔起鹘落的风韵,从心中流到纸上。“书”成泣风雨,成就了书史上的绝世华章。

再现一次风华,在生命的暮秋。笔、纸、墨、酒,一应俱有,自己的儿孙、吴郡的乡绅。可是没有旧友,两度随着自己学艺的门徒颜真卿,如今何在?

三杯酒下去了,书兴不来,张旭茫茫然。

大唐老了,我老了,难道书艺也老了?

张旭,字伯高,吴县人。书法家、诗人。开元年间,曾于常熟任县尉,又任金吾长史, 称“张长史”。性嗜酒,醉后呼叫狂奔,然后挥笔写字,有时竟用头发沾着墨汁疾书。洒醒后,观赏自己的书法,龙飞凤舞,飘逸万态,以为有神力相助。

误读的贤者—范仲淹

城市为他骄傲——范仲淹,其实不仅是他血脉所系的苏州,凡是任职过的,生活过的,乃至游踪所及的地方,都留有关于他的种种纪念:祠庙、牌坊、亭榭、楼阁、桥梁、道路、碑刻、铭牌、塑像……

凡有点文化的,就是说读过《古文观止》,或者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他那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岳阳楼记》。我总觉得这篇文章无论是从文字、思想境界,很难为十四五岁的孩子所理解,不过成年人总是想及早把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烙进孩子们的灵魂。

人们用话语表现自己的存在,生命留存在话语之中。

不过一位当代著名学者的戏谑之言,似乎很有道理:吃了鸡蛋,何必要去见那只生蛋的鸡?人就活在话语之中,何必把他的名字黏附在先贤祠、牌坊,这样或那样的建筑物上,又何必去描摹影像,留在纸上、画布上,更何必用汉白玉、青铜、去打造金刚不坏之身?

大音若稀,至象无象,以特定的瞬间去表现一个性格丰富的人是很难的,不入流的画师、雕塑家的画像、塑像除了唐突贤哲而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拘拘然、彬彬然,温文尔雅,立在校园门墙之内的,有类门者;把酒迎风、萧然自若,傲立于广场之上的,有类酒徒;披着沉重的铠甲骑在马上的,坐在中军帐中的,有类胜券在握的将军:峨冠博带、秉笏而朝的,有类规规然的俗吏。范公,你该是怎样的形象?

借形象演绎人物的一段历史,却难以窥见人的心灵的悸动。这是艺术的无力,还是艺术家的无奈?

“燕然未勒归无计,长烟落日孤城闭”,抵御孤独,用一杯浊酒。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无计避回,割舍不断的相思。

无情的芳草,在斜阳之外的,渐行渐远犹生的乡愁。

除了惦挂着天下百姓之外,范公就没有个人的感情天地?

“庆朔堂前花自栽,为移官去未曾开。年年忆着成离恨,只托春风管领来。”忆着的是花,是人?

鄱阳湖畔的。翠袖红巾,佳人的低唱,玉树临风,才子的浅酌。处江湖之远,想着的未必全是明君,也未必全是社稷苍生。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曾数度被贬。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唐寅:难得轻狂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不,该是“永失”,不仅是失去了当“龙头”的希望,还下了诏狱,革除功名,重为布衣。

院试第一,秋闱连捷,举城若狂。

“新科解元唐老爷回来了!”

航船还没在码头停定,亲朋乡党,纷纷跳上船来拿行李。连德高望重的府学教谕也被惊动,亲自到唐府拜访。“此子有望”的赞叹,“世兄”、“老爷”、“解元公”,有点刺耳的称呼在转不过身的堂屋里回响。

青紫,草芥耳,拾起来毫不吃力。凭着唐伯虎的文章,管不定就是下科的会元、状元。“三元及第”,苏州人为他做着中国士子最佳的梦。去北京前的那天早上,妻子喜滋滋地告诉他:凤冠霞帔,诰命夫人,子孙满堂,姬妾使女簇拥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梦。

科场案——买题,牵连进去,一切化为泡影。

骂詈声中,妻子带走了她自己永远的梦。

唐寅又重新回到了原点,但也难续旧梦。

* * *

一坡黄土,几间草庐,还有那易得凋零的桃林,成就了新的精神家园。

桃花庵前,花开似锦。

祝枝山、文征明,还有几个朋友,曲水流觞,重复着书圣兰亭当年的宴饮。杯子飘到唐寅身边,走神的他,竟让杯子飘走了。

“子畏,该罚以金谷酒数,还得罚诗。”祝枝山不依不饶。

于是唐寅吟起了: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饮了一杯,再吟下去: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连饮两杯,大笑狂歌,唱起来了: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 * *

苏州少了个新科状元,少了个公卿大夫;多了个浪子,多了个“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艺坛少了几篇道德文章,少了几首颂圣诗篇;多了几阕偎红倚翠的词曲,多了几幅“海棠春睡”的画张。

说不尽的故事,化为小说,化为评弹,化为电视剧,《九美图》《点秋香》,但有谁知道唐柏虎内心的苦楚。

桃花庵——唐寅故居,化为历史文化景点,修缮一新。

四月,桃花怒放着,灼灼如火,似乎蔑视着远方前来寻觅遗踪的游客。其实桃树也是新栽的,如同这里的一切。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猜你喜欢

唐寅张旭
学校情境下的学习问题学生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装疯卖傻的唐寅
唐寅:他哪是风流才子, 分明是落魄公子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登神农顶
浅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
唐寅绘画专题
打针